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聽非遺講故事|南路絲弦:老劇種的新傳承

發布時間:2022-09-28 10:30:00來源: 新華社

  隨著鼓點有節奏地響起,扮相精美的“角兒(er) ”登台上演,唱腔高亢婉轉,將觀眾(zhong) 帶入南路絲(si) 弦的精彩世界……這是日前在河北省邢台市任澤區駱三村“送戲下鄉(xiang) ”現場的一幕。

  南路絲(si) 弦起源於(yu) 明朝萬(wan) 曆年,古稱“弦索腔”,在冀南、豫北等地民間流傳(chuan) ,至今已有四百餘(yu) 年曆史。2021年,南路絲(si) 弦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61歲的陳秀枝是邢台市任澤區駱莊鄉(xiang) 東(dong) 盟台村人,是任澤區南路絲(si) 弦劇團負責人,也是河北省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陳秀枝出生在南路絲(si) 弦演出世家,她唱過青衣、閨門旦、武旦,扮相出眾(zhong) ,唱腔高昂,被譽為(wei) 南路絲(si) 弦“一杆旗”。

  陳秀枝介紹,南路絲(si) 弦唱腔為(wei) 曲牌體(ti) ,板式豐(feng) 富多彩。南路絲(si) 弦曲調婉轉高昂,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稱,沒有幾年的苦功夫,難上舞台。

  在表演形式上,南路絲(si) 弦中須生的“展功”“髯口功”,花臉的“獠牙功”,小生的“翎子功”獨具特色。旦角表演華美細膩,生門演唱火爆熱烈,而武生也都是真功夫。

  任澤區南路絲(si) 弦劇團常演的劇目有一百多部,其中代表劇目《訪昆山》已被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收藏。

  “以前是出門找‘戲’,現在電話邀約越來越多。”陳秀枝說,忙的時候,劇團一年演出約300場次,一出門就是大半年。

  近期,任澤區開展了“送戲下鄉(xiang) ”“非遺進校園”活動。南路絲(si) 弦劇團走村串鄉(xiang) ,將戲台子搭在村民家門口,讓群眾(zhong) 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

  “沒想到有這麽(me) 多人來看戲,作為(wei) 絲(si) 弦人,我很振奮。”陳秀枝說,觀眾(zhong) 以前是“清一色的老年人”,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絲(si) 弦青年表演人才少,是傳(chuan) 承麵臨(lin) 的一大難題。讓陳秀枝欣慰的是,兒(er) 子王利華跟著劇團走南闖北,如今是樂(le) 隊總指揮。

  今年39歲的王利華,從(cong) 小耳濡目染,對絲(si) 弦藝術有著濃厚的興(xing) 趣。王利華介紹,劇團正著手將經典劇目的劇本和曲譜著書(shu) 成冊(ce) ,絲(si) 弦劇種來自民間,之前靠口傳(chuan) 心授,沒有形成文字材料,有的優(you) 秀劇目和技藝失傳(chuan) 了。

  從(cong) 2017年開始,王利華根據自身知識積累,並向前輩請教,已陸續整理了幾部劇目,同時,他們(men) 還在繼續搜集有代表性的資料,以便完善這些劇目。

  “絲(si) 弦是古老劇種,但不能故步自封,要繼承傳(chuan) 統但不拘泥於(yu) 傳(chuan) 統。”王利華表示,“今後,我們(men) 將吸納戲院學生進行重點培養(yang) ,讓這項傳(chuan) 統藝術代代有傳(chuan) 承。”(記者:白明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