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更青睞O型血的人?那可不見得
氣溫驟降,你以為(wei) 這就能澆滅蚊子的氣焰?當心,它們(men) 都“轉戰”室內(nei) 了。不僅(jin) 如此,在貓冬之前,它們(men) 還會(hui) 大吃特吃為(wei) 越冬儲(chu) 備能量。關(guan) 於(yu) “蚊子到底喜歡叮誰”一直是大家熱衷於(yu) 討論的話題。它們(men) 是真的特別偏愛O型血的人嗎?其實未必。最新一期的“科學”流言榜就為(wei) 大家解釋了其中的原因。此外,洗海鮮是否就易染致命“食肉菌”、塑料瓶裝調料可不可取、“嬰兒(er) 水”真的那麽(me) “香”嗎?近期流行的這些健康流言,今天統一說清楚。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hui) 、北京市委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hui) 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hui) 、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共同發布。
流言
O型血最容易被蚊子叮
真相 蚊子最愛叮誰?“血型說”靠譜嗎?確實,有少量研究文獻認為(wei) ,部分特定種類的蚊科昆蟲對某些類型的血液會(hui) 具有更為(wei) 明顯的趨性,例如某些種類的伊蚊更偏愛O型血。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研究文獻的實驗設計與(yu) 樣本選擇範圍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需要嚴(yan) 格控製蚊蟲的種類、研究地域以及多種環境變量才能得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yi) 的結論,並不能做到具備充分的普適性。
在多數地區,肆虐的蚊蟲大多不隻一種,且環境中不同人的代謝水平以及清潔程度也不相同,事實上這些血型之外的變量,對蚊蟲選擇叮咬對象的影響都遠高於(yu) 血型之間的差異。
總之,隻有在特定情況下,血型的影響才可能會(hui) 顯露出來。
流言
大豆含激素吃多會(hui) 致癌
真相 大豆及其製品中含有的“雌激素”是大豆異黃酮,它是穀類、大豆等豆科植物在生長中形成的次級代謝產(chan) 物,屬於(yu) 植物雌激素,不同於(yu) 人體(ti) 內(nei) 的雌激素。
過量攝入外源性的雌激素確實會(hui) 增加患子宮內(nei) 膜癌以及乳腺癌的風險,但大豆異黃酮易於(yu) 分解,不會(hui) 在體(ti) 內(nei) 蓄積,沒有外源性雌激素的毒副作用;且大豆異黃酮還能幫助調節人體(ti) 的激素平衡,與(yu) 不同組織器官的雌激素受體(ti) 結合,發揮類雌激素或拮抗內(nei) 源性雌激素的作用,“遇低而補、遇高而抗”,幫助人體(ti) 維持體(ti) 內(nei) 雌激素的平衡。
常吃含有大豆異黃酮的食物,不僅(jin) 不會(hui) 致癌、性早熟,反而有助於(yu) 預防身體(ti) 的很多疾病。其能夠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發病風險,預防改善絕經後骨質疏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對改善阿爾茨海默病也有積極作用。
流言
白米飯是“垃圾食物之王”
真相 有人認為(wei) 精加工後的白米飯隻剩下糖和澱粉,食用容易引發多種疾病,是“垃圾食品”。一粒米在去除不可食用的外殼後,除70%左右的澱粉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脂類和膳食纖維,它們(men) 都存在於(yu) 大米的外層中。的確,在經過完全的精細加工之後,外層被完全去除,隻剩下澱粉,便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白米飯”,但這並不代表它就成了垃圾食品。
所謂的“垃圾食品”,往往是指僅(jin) 提供一些熱量,別無其他營養(yang) 素的食物,或是提供超過人體(ti) 需要、變成多餘(yu) 成分的食品。而米飯作為(wei) 主食之一,其主要成分是澱粉,它會(hui) 在人體(ti) 內(nei) 最終分解為(wei) 葡萄糖,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質,也是保證大腦運轉的唯一能量來源。如果長時間不吃主食,輕者會(hui) 造成代謝紊亂(luan) ,嚴(yan) 重的甚至會(hui) 影響大腦的功能。
當然,在飲食搭配上,每天的澱粉類食物攝入總量控製在300至500克,一日三餐不必隻吃米飯,可以用薯類、玉米等代替部分米飯的攝入量;盡量多吃糙米,不要隻吃白米飯,烹飪時盡量用蒸、煮等方式,避免油炸或加入其他富含油脂的食物。
除此以外,白米飯屬於(yu) 高升糖的食物,升糖指數大於(yu) 80。糖尿病人群確實需要控製這類主食的攝入。而對於(yu) 沒有患糖尿病的人群來說,隻要不攝入過量,體(ti) 內(nei) 的胰島素完全可以控製血糖波動的幅度。
流言
洗海鮮易染致命“食肉菌”
真相 “江湖”盛傳(chuan) ,有些人清洗了一次蝦就送了命,原因是被可怕的食肉菌感染後導致無藥可救的壞死性筋膜炎。事實真有這麽(me) 危言聳聽嗎?
人們(men) 俗稱的“食肉菌”指的是一類會(hui) 造成壞死性筋膜炎的細菌,可借由食物或者傷(shang) 口造成感染。在所有壞死性筋膜炎病因當中,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更為(wei) 常見,創傷(shang) 弧菌感染占其中一小部分。創傷(shang) 弧菌是一類生活在鹹水環境中的細菌,可借由食物或者傷(shang) 口造成感染。
我們(men) 常吃的貝殼類食物,如牡蠣,是造成創傷(shang) 弧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不過創傷(shang) 弧菌既不耐寒也不耐熱,將食物放進冰箱能防止或減少細菌繁殖,加熱烹煮也可以有效降低貝殼類食物中的創傷(shang) 弧菌數量,避免食源性感染。
而完整的皮膚在沒有破損和皮膚疾病(皮炎)的時候,是可以抵抗微生物的威脅的。有傷(shang) 口的皮膚,如存在未愈合傷(shang) 口或嚴(yan) 重的慢性皮炎甚至是全新的文身時,皮膚的屏障保護功能受損,接觸海水和汙水就可能造成感染。
不過,壞死性筋膜炎是指皮下深層軟組織的嚴(yan) 重感染,常伴有中毒性休克,主要發生於(yu) 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健康問題的人群之中,比如糖尿病、酗酒、惡性腫瘤等。對於(yu) 不存在以上情況的人士,如果傷(shang) 口不存在嚴(yan) 重汙染且正確處理,發生壞死性筋膜炎的風險極低。“洗一次蝦就送命”的說法過於(yu) 誇張了。
如果免疫力低下人群擔心細菌感染,日常處理生的海產(chan) ,如魚以及貝類時,可戴上手套,小心地打開貝殼,同時要小心處理魚鰭、蝦頭和螃蟹,避免皮膚被劃傷(shang) 。皮膚已經有傷(shang) 口時,應該避免傷(shang) 口接觸海水或生海鮮。
流言
塑料瓶裝調料環保又衛生
真相 生活中,有些人覺得塑料飲料瓶白白扔掉太可惜,便放在廚房用來裝油等調料,既輕便又環保一舉(ju) 兩(liang) 得。其實不然,塑料製品的不當使用可能會(hui) 影響健康。
裝礦泉水、果汁、碳酸飲料的塑料瓶,通常底部都標有“1”。1號塑料,也就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這種材質耐熱性差,最高使用溫度不超過70℃,一旦加熱或裝開水就容易變形,還會(hui) 溶出有害物質。
研究表明,在同一溫度下用PET塑料瓶裝油,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的一種)的遷移量(在食品中主要用於(yu) 考察從(cong) 包裝品遷移至食品中的潛在能力以及遷移物質的有無毒性)比裝水多了近20倍。因此喝完的飲料瓶不要重複利用。生活中建議減少使用塑料製品,推薦使用布袋、紙袋、瓷器或玻璃製品。
流言
網紅“進口鹽”更健康
真相 網紅“進口鹽”之所以受追捧,不外乎大家覺得其天然無汙染,又含有特殊礦物質,不僅(jin) 好看好吃也更健康。聽了專(zhuan) 業(ye) 人士的分析,“進口鹽”也許就沒那麽(me) 香了。專(zhuan) 家表示:高價(jia) 進口鹽和普通食鹽營養(yang) 價(jia) 值上不會(hui) 有多大區別,因為(wei) 二者本質都是氯化鈉。
我國的食用鹽主要有三類:海鹽、湖鹽、礦鹽,主要有鈉、碘、鉀三種成分。這些鹽的來源雖不同,但在營養(yang) 成分和價(jia) 值上沒什麽(me) 大差別,在《食品營養(yang) 強化劑使用標準》修訂後,食鹽不再允許添加除碘以外的營養(yang) 強化劑,所以在購買(mai) 食鹽時,隻看鈉、碘這兩(liang) 項就足夠了,通過吃鹽來攝入鈣、鐵等礦物質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除了加入的強化劑,各類鹽裏的微量元素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人們(men) 每天的食鹽攝入量很低,寄希望於(yu) 從(cong) 特殊鹽中獲取人體(ti) 所需礦物質、改善營養(yang) ,既不具有性價(jia) 比,也不現實。
流言
“魚療”可以治腳氣
真相 小魚足療是不少洗浴娛樂(le) 場所的保留項目,受到各個(ge) 年齡段消費者的歡迎。有些人甚至抱著治療腳氣的想法,希望小魚能夠在啃食腳上死皮的同時把腳氣也“吃光”。但知道了真相,可能會(hui) 讓人失望了。
首先足療小魚沒有牙齒,它們(men) 吃掉的隻是極少數脫落下來的角質,僅(jin) 此而已。其次引起腳氣的真菌,並不生長在角質層,而是在真皮。因此,無論如何,魚都沒有辦法把真菌吃掉,“治愈腳氣”是不可能的。目前為(wei) 止,也沒有明確的研究可以證實魚療對治療真菌感染有效。
不僅(jin) 如此,有關(guan) 病例研究表明,魚叮咬有細菌感染的患者後可能沾染病菌,再叮咬他人會(hui) 造成交叉感染。足部皮膚有感染或傷(shang) 口的人進行足療後,魚嘴可能沾染上細菌或真菌等有害微生物。當換了另一批顧客的時候,小魚的“間接接吻”還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尤其是蹠疣、尋常疣、扁平疣等皮膚病都有可能通過足療小魚來間接傳(chuan) 播。因此,如果皮膚有傷(shang) 口或者有皮膚病,建議還是不要做魚療。
流言
代糖可以敞開吃
真相 近年來,代糖及0糖食品出現,被減肥一族和眾(zhong) 多糖友視為(wei) “救星”。但敞開了吃“代糖”食物,真的不會(hui) 影響血糖嗎?
先說結論,偶爾嚐試代糖食品或飲料是安全的,但代糖並不等於(yu) 無糖,不能毫無節製地敞開食用。
代糖包括天然甜味劑和人工甜味劑,天然甜味劑的原料是果汁、花蜜等,經過加工提煉而成;人工甜味劑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常見的有糖精、阿斯巴甜、木糖醇等。
代糖不是糖,是甜味物質與(yu) 舌頭味蕾上的甜味受體(ti) 發生了化學反應,甜味受體(ti) 向大腦發出信號。代糖與(yu) 甜味受體(ti) 的結合能力比糖更強,因此甜度可達糖的幾十、數百,甚至數千倍。要達到和白砂糖相同的甜度,食品中隻需要添加極少量的代糖,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食品的能量。
近年來有報告指出,習(xi) 慣性地食用一些品種的代糖可能導致葡萄糖耐量的異常,從(cong) 而引發或加重糖尿病。這是因為(wei) 食用代糖後,人體(ti) 血糖水平不升高,使得大腦做出促進進食的反應,或者人們(men) 對甜味的感覺會(hui) 變得遲鈍,進而攝入更多更甜的食物,最終導致肥胖及其相關(guan) 慢性疾病。此外,有些代糖可能影響腸道菌群,從(cong) 而促進葡萄糖不耐受。
所以,不含糖但加了甜味劑的食物也要少吃為(wei) 好,尤其是有糖尿病的人最好不要吃,不要被“代糖”“無糖”“低卡”等概念所迷惑。
流言
喝“嬰兒(er) 水”有助寶寶生長發育
真相 有些商家宣傳(chuan) “嬰兒(er) 水”是根據嬰兒(er) 生長發育階段需求設計,在礦物質元素及含量、無菌程度上精益求精的專(zhuan) 用水,有助於(yu) 寶寶生長發育。寶寶真的有必要喝這樣的定製水嗎?
我國並未對嬰兒(er) 用水製定統一標準,“嬰兒(er) 水”的生產(chan) 標準與(yu) 普通飲用水一致。嬰兒(er) 完全沒必要喝所謂特殊的、特製的“嬰兒(er) 水”。
上海市消保委的測評報告顯示,普通飲用水寶寶也能喝。“嬰兒(er) 水”與(yu) 普通水(飲用水)沒有本質區別。所謂的特殊礦物質等含量,兩(liang) 者也沒有顯著區別。同時,嬰兒(er) 新陳代謝比較旺盛,排泄水的速度比成人快,年齡越小,水的出入量相對越多。
文/本報記者 李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