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代“鐵路人”的深情告白:父子紮根一線書寫奮鬥人生

發布時間:2022-10-09 14:48:00來源: 四川新聞網

  7日,國慶假期最後一天,各地鐵路迎來返程客流高峰。在飛速奔馳的列車背後,有一些群體(ti) 仍然堅守崗位,為(wei) 祖國華誕獻上“交通強國”的禮物。

  一大早,位於(yu) 浙江省湖州市的中鐵三局集團有限公司滬蘇湖鐵路站前I標項目經理部建設現場,53歲的王書(shu) 洪像往常一樣,仔細檢查混凝土拌合站的角角落落,以保障工程進度與(yu) 工作人員的安全。

  滬蘇湖鐵路,是長三角一體(ti) 化國家戰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2020年6月5日正式開工建設。自該鐵路開工以來,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鐵路人”奮戰建設一線,用堅守與(yu) 汗水追逐著“交通強國”的使命。

  一頂安全帽,一雙白手套,作為(wei) 一名從(cong) 業(ye) 30餘(yu) 年的“鐵路人”,王書(shu) 洪曾輾轉中國十餘(yu) 個(ge) 省份,參與(yu) 數條鐵路工程建設,用腳步丈量一塊塊鋼軌,用雙手感知一步步變化。

  王書(shu) 洪介紹,作為(wei) 鐵路基礎工程建設最基本的結構材料之一,混凝土廣泛應用於(yu) 橋梁、隧道、軌道等結構。作為(wei) 混凝土拌合站的一位領工員,他深知肩上責任重大。

  “眼下,鐵路的建設水平正在飛速進步,並向專(zhuan) 業(ye) 化、精細化發展,保障混凝土的高效率、高品質供應,至關(guan) 重要。”在鐵路建設一線幹了大半輩子,王書(shu) 洪也見證了中國鐵路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甚至還沒有對講機,隻有一隻哨子,指揮口令全憑手勢和嘴巴。現在使用的設備越來越先進,智能化設備代替了原來的手動工具,效率大大提升。”王書(shu) 洪說。

  從(cong) 普通一線工人到工長,再到領工員,這些年經曆的所有變化,王書(shu) 洪依然記憶猶新。

  “‘鐵路人’就是以‘路’為(wei) 家,有時候工程需要,連續幾年都不回家。不光是我,隻要工程需要、國家需要,全國各地的‘鐵路人’都會(hui) 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毫無怨言。”王書(shu) 洪說,每每想起家人,心裏都會(hui) 覺得十分愧疚。

  但正是因為(wei) 有了家人的理解與(yu) 支持,王書(shu) 洪才更有底氣堅守鐵路建設一線,為(wei) 國家做貢獻。讓他沒想到的是,2021年,兒(er) 子王浩也加入滬蘇湖鐵路建設中來,與(yu) 他一起“並肩戰鬥”。

  在王浩的印象裏,父親(qin) 幹了大半輩子鐵路工程,是個(ge) “大忙人”,“在我兒(er) 時的記憶裏,父親(qin) 很少回家,哪怕是逢年過節也見不到身影。”

  雖然相處時間不多,但王浩深深記得,父親(qin) 在聊起工作時,眼裏都泛著光,“父親(qin) 認為(wei) ,自己雖然隻是一名普通的鐵路建設工人,但隻要腳踏實地把鐵路建好,就是在為(wei) 國家做貢獻,為(wei) 人民做貢獻。”

  王浩直言,加入鐵路建設事業(ye) 後,自己才真正理解了父親(qin) 身上的使命感與(yu) 責任感,“目前滬蘇湖鐵路施工作業(ye) 正在加快進行中,一想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心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近年來,中國鐵路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強,不斷延伸至各個(ge) 角落。一個(ge) 個(ge) 昔日的“路網末梢”,在一代又一代“鐵路人”的肩挑手扛中,變成一座座“區域樞紐”。

  在滬蘇湖鐵路建設現場,像王書(shu) 洪父子這樣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鐵路人”還有很多。國慶假期,他們(men) 堅守崗位,為(wei) 國家的交通建設添磚加瓦。

  “接下來,我會(hui) 一直堅守在崗位上,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希望中國的交通建設越來越發達,人們(men) 出行越來越便利。”王浩用最質樸的話語,傾(qing) 訴著所有“鐵路人”對國家的深情告白。(記者 施紫楠)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