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融合發展 蒸蒸日上
【領航中國】數字出版:融合發展 蒸蒸日上
作者:本報記者 李苑
【領航中國】
“又上一個(ge) 台階,下一個(ge) 目標,10億(yi) !”不久前,聚典數據開放平台調用量達到5億(yi) 次時,童力軍(jun) 信心滿滿地在朋友圈立下新目標。此時,距離平台上線,還不到2年。
童力軍(jun) 是上海辭書(shu) 出版社副總編輯、辭海編纂處副主任,也是“聚典”誕生的見證者、參與(yu) 者。每當有人問起,他都會(hui) 拿出手機,展示“聚典”最經典的應用場景:“閱讀電子書(shu) 、瀏覽新聞資訊時,遇到不認識的漢字、不理解的詞語,一般需要30秒以上去查詢,但現在可以直接選取內(nei) 容,點擊查詢,來自《漢語大詞典》《大辭海》《英漢大詞典》《中藥大辭典》等權威工具書(shu) 的釋義(yi) ,會(hui) 在1秒內(nei) 呈現出來。”很多人在無意間已經享受過這項服務。
從(cong) 0到5億(yi) 次,從(cong) 30秒到1秒;從(cong) 曾經的直接“搬”典上網,到如今的打通融合“最後一公裏”……“聚典”的成功,不僅(jin) 在於(yu) 技術的進步,更在於(yu) 理念的轉變。“數字出版不是簡單的數字化,而是數字化轉型升級,是融合發展。”從(cong) 傳(chuan) 統出版人,到數字出版人,童力軍(jun) 轉思路的過程,也折射出我國數字出版這十年的發展變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媒體(ti) 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指導下,政策部署引導著出版業(ye) 積極探索,融合發展逐漸深入,路徑方式愈發清晰。2015年,《關(guan) 於(yu) 推動傳(chuan) 統出版和新興(xing) 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助推了出版業(ye) 從(cong) 數字化轉型向融合發展邁進的速度,加快推進融合發展從(cong) 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
十年來,出版業(ye) 融合發展已經走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蝶變,產(chan) 值不斷提升,影響日益增加。高等教育出版社“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上線以來,注冊(ce) 用戶6600萬(wan) ,學習(xi) 人次3.4億(yi) ,推出課程1.7萬(wan) 門,服務高校1400餘(yu) 所;“聚典”累計為(wei) 超過2500多萬(wan) 讀者提供數億(yi) 次知識查檢服務,月活用戶數達500萬(wan) 。數字出版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版權保護的力度加大,也為(wei) 數字出版發展提供了保障。近年來,《百年孤獨》《麥田裏的守望者》等作品相繼授權中文簡體(ti) 電子版,尤為(wei) 引人矚目。“《百年孤獨》中文簡體(ti) 電子版的授權,意義(yi) 非凡。如今我們(men) 能拿到授權,有賴於(yu) 我國版權環境的持續向好。”掌閱版權總監吳賁表示,隨著數字版權保護機製日益健全,全行業(ye) 版權意識不斷強化,用戶版權消費意識逐漸增強,數字版權價(jia) 值愈發凸顯。
今年4月,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發展領域專(zhuan) 門發布政策文件《關(guan) 於(yu) 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未來一個(ge) 時期出版融合發展的目標、方向、路徑、措施等作出全麵部署。吳賁認為(wei) ,《意見》意義(yi) 重大,體(ti) 現數字出版頂層設計日臻完善,為(wei) 行業(ye) 發展明確方向,鼓舞士氣。
隨後,2022年度出版融合發展工程優(you) 先實施的2個(ge) 子計劃遴選結果公布,“聚典數據開放平台”、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平台、掌閱iReader數字閱讀平台等11個(ge) 項目,入選數字出版優(you) 質平台遴選推薦計劃。入選項目反映出我國出版融合發展的新進展新成效,為(wei) 行業(ye) 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激勵作用。
《2020—2021中國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出版產(chan) 業(ye) 全年產(chan) 業(ye) 收入超過萬(wan) 億(yi) 元,達到11781.67億(yi) 元,比10年前增長了約11倍。未來,數字出版在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建設,壯大數字經濟新引擎中,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報記者 李苑)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1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