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助力沙縣小吃“繼續引領風騷”
司法助力沙縣小吃“繼續引領風騷”【福建三明兩(liang) 級法院多措並舉(ju) 保障富民產(chan) 業(ye) 發展】
□ 本報記者 王 瑩
□ 本報通訊員 劉嬌佑 邱斌
伴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位於(yu) 大街小巷的沙縣小吃店蒸汽騰騰……從(cong) 小作坊到大工廠,從(cong) 肩挑手扛到連鎖經營,如今的沙縣小吃已迅速成長為(wei) 全國門店8.8萬(wan) 家、年營業(ye) 額超500億(yi) 元、帶動30多萬(wan) 人就業(ye) 的大產(chan) 業(ye) 。
如何立足“沙縣小吃文化之鄉(xiang) ”地域特色,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以司法服務保障沙縣小吃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繼續引領風騷”?福建省三明市兩(liang) 級法院進行了深度探索。《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走進法院,挖掘國民美食裏的“司法味道”。
推行一城一法官機製
提供零距離司法服務
“謝謝法官,沒想到原來‘跑斷腿’的官司現在這麽(me) 輕鬆就搞定了。”2021年11月8日,遠在江蘇南京的沙縣小吃業(ye) 主老朱隔著屏幕對三明市沙縣區人民法院“城市法官”鞠躬致謝。
此前,老朱與(yu) 朋友老劉因一起借款糾紛鬧到了法院。在提交立案材料後,老朱便匆忙返回南京開門營業(ye) 。
案件受理後,承辦法官了解到老朱身在異地,立即引入“一城一法官”工作機製。負責南京地區的“城市法官”張昌善聯係到沙縣小吃集團南京分公司,指導老朱通過福建移動微法院開展在線訴訟。在承辦法官的耐心調解下,老朱和老劉通過在線平台簽署了民事調解書(shu) 。
據統計,三明市沙縣區有6萬(wan) 多人外出經營小吃。身處他鄉(xiang) 再加上生意忙碌,小吃業(ye) 主遇到法律糾紛時常感到有心無力。
為(wei) 助力富民產(chan) 業(ye) 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沙縣區法院立足轄區特色,探索建立小吃業(ye) 主特色司法服務機製,推行“一城一法官”在線司法工作機製,為(wei) 在外小吃業(ye) 主提供零距離司法服務。
結合沙縣小吃集團餐飲連鎖子公司和聯絡處分布的30個(ge) 城市,沙縣區法院配備了30名員額法官(法官助理),一對一負責所在城市涉小吃業(ye) 主案件的管理、分流、指派、調處、司法確認及法律谘詢等工作,將調解、司法確認、庭審等搬上“雲(yun) 端”,實現訴前、訴中、執行無縫對接。
保障沙縣小吃產(chan) 業(ye) 持續健康發展,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也在發力。今年8月,三明中院成立司法服務保障領導小組,先後兩(liang) 次組織法官到沙縣區調研,形成《關(guan) 於(yu) 司法服務保障沙縣小吃品牌發展的調研報告》,並撰寫(xie) 了《司法護航沙縣小吃產(chan) 業(ye) 再出發的大數據分析報告》。以此為(wei) 基礎,三明中院還出台了《關(guan) 於(yu) 司法服務保障“五項提升”推進沙縣小吃產(chan) 業(ye) 發展再出發行動的實施意見》,從(cong) 建立健全服務保障機製、公正高效審理案件、助力品牌打造升級等方麵細化梳理出18條措施。
“扁肉是磚、拌麵是鋼,小吃築成了沙縣的高樓大廈。”三明中院知識產(chan) 權庭庭長吳振泉說,三明法院將加大知識產(chan) 權保護工作力度,推動構建多元解紛機製,妥善處置涉沙縣小吃糾紛。
係統標注涉業(ye) 主案件
綠色通道紓困更解難
沙縣小吃配料廠生產(chan) 車間內(nei) ,彌漫著花生醬的香氣,工人們(men) 正在自動化流水線上忙著將源源不斷下線的醬料打包……看著眼前恢複忙碌的生產(chan) 線,小吃配料廠的總經理林某終於(yu) 鬆了一口氣。
前段時間,小吃配料廠與(yu) 某公司簽訂小吃配料購銷合同,但按期送出貨品後,對方卻逾期未支付貨款。雙方協商無果後,配料廠將該公司訴至法院。
作為(wei) 一家主營沙縣小吃配料的企業(ye) ,配料廠在當地聘用員工數量眾(zhong) 多。然而受疫情和案件影響,企業(ye) 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支付工資,一度停工停產(chan) 。
如何幫助公司複工複產(chan) ,避免陷入“因一個(ge) 案件垮掉一個(ge) 企業(ye) ”的困境,成為(wei) 擺在執行法官麵前的一個(ge) 難題。
通過了解案情,執行法官發現,實際購買(mai) 小吃配料的是另一家公司,其未能如期支付貨款導致該案產(chan) 生。通過還原案件中的關(guan) 聯方,法官主動與(yu) 該公司法定代表人溝通,通過分析法律風險、全力查控關(guan) 聯財產(chan) 等措施,最終促使該公司支付拖欠的貨款7.86萬(wan) 元。
小吃企業(ye) 普遍存在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自有資金不足等“先天缺陷”,如何從(cong) 司法角度為(wei) 他們(men) 提供良好成長的“土壤”,沙縣區法院始終在探索。
“所有涉及小吃業(ye) 主的案件,從(cong) 立案後就會(hui) 在係統中標注。”沙縣區法院副院長顏福妹介紹,在之後的流程中,案件將進入綠色通道,實現快立、快審、快結。同時,沙縣區法院推行全流程在線訴訟,在定分止爭(zheng) 的同時最大限度保障小吃業(ye) 主的店鋪正常經營。2017年以來,沙縣區法院審執結涉沙縣小吃案件10876件。
在此基礎上,沙縣區法院司法服務保障沙縣小吃工作室於(yu) 今年揭牌運行,針對涉沙縣小吃類案件開展專(zhuan) 業(ye) 化法律問題谘詢、解紛、答疑。同時與(yu) 小吃企業(ye) 建立常態化雙向交流模式,通過建立駐企法官工作室、開通企業(ye) 法律服務熱線等暢通一對一溝通聯係渠道,為(wei) 案件處置和企業(ye) 發展定向施策。
“工作室就如同‘門診部’,主要職責就是對涉小吃案件進行篩選確認後交由相關(guan) 庭室,承擔著總開關(guan) 、總調度、總樞紐的作用。”顏福妹說。
慎用執行措施對保障小吃企業(ye) 也至關(guan) 重要。為(wei) 此,沙縣區法院建立執行懲戒分級分類機製,即根據案件標的、履行情況對小吃業(ye) 主和企業(ye) 分級分類采取失信懲戒、限製高消費措施,對曆史信譽良好的小吃業(ye) 主和企業(ye) 依法慎用、暫緩執行強製措施。2017年以來,沙縣區法院綜合運用轉貸、續貸、保證等方式幫助791名小吃業(ye) 主和32家小吃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
延伸服務解後顧之憂
構築堅實的法治屏障
“法官,我的小吃店開業(ye) 啦!”今年9月9日,遠在北京的小餘(yu) 給沙縣區法院家事與(yu) 少年審判庭法官打來報喜電話。
此前,當時年僅(jin) 16歲的小餘(yu) 因多次盜竊被檢察機關(guan) 以盜竊罪起訴。原來,小餘(yu) 的父母常年外出經營小吃,他5歲時便成為(wei) 留守兒(er) 童,和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長期缺乏父母的關(guan) 愛和監護,小餘(yu) 染上了盜竊惡習(xi) 。
最終,小餘(yu) 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ge) 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麵對這個(ge) “問題少年”,法官並沒有一判了之,而是積極聯係沙縣小吃培訓中心和社區矯正機構,讓他安心學習(xi) 做小吃,掌握一技之長,今後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隨著沙縣小吃產(chan) 業(ye) 不斷發展,大量青壯年紛紛外出經營小吃,許多兒(er) 童留守在當地,僅(jin) 沙縣區就有留守兒(er) 童近3000人。為(wei) 做好留守兒(er) 童的司法保障工作,三明法院積極創新未成年人審判機製,充分發掘和運用各類社會(hui) 資源,不斷完善審前輔助機製和多元化判後幫教體(ti) 係,通過建立沙縣小吃培訓中心幫教基地、宏光化工法苗幫教基地等,推動未成年犯的判後幫教工作,讓未成年人重新回歸社會(hui) 。
三明法院還積極開展“法治進校園”等活動,打造福建省首個(ge) “法院+團委+社工(誌願者)”的“紅領巾法治課堂”,配套“精品課程”及“資源庫”,常態化開展“初心護童”法治宣講,深入鄉(xiang) 村中小學校以“請進來+走出去”“線上+線下”等形式開展“六個(ge) 一”係列活動,關(guan) 愛留守兒(er) 童群體(ti) 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留守兒(er) 童,留守老人也是三明法院重點關(guan) 注對象。據統計,沙縣區60歲以上人口有4.5萬(wan) 人,占總人口的16.4%。尤其是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村裏80%的青壯年都外出經營小吃,留守老人成了在外小吃業(ye) 主們(men) 的牽掛。
為(wei) 化解沙縣小吃業(ye) 主的後顧之憂,今年3月,沙縣區法院在俞邦村設立駐村法官工作室,由一名員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書(shu) 記員組成服務團隊,定期駐點法官工作室,開展矛盾糾紛化解,並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識,為(wei) 沙縣小吃產(chan) 業(ye) 構築起一道堅實的“法治屏障”。
(法治日報2022年10月12日第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