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給遊戲成癮青少年“畫像” 這樣性格的孩子更易成癮
心理醫生給遊戲成癮青少年“畫像”【 性格孤獨、內(nei) 向、害羞、敏感、多疑、情緒不穩定的孩子更容易成癮】
武漢晚報訊(記者劉璿)10月10日是第31個(ge) 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遊戲成癮”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納入精神疾患,具有哪些性格特質的人更容易遊戲成癮?武東(dong) 醫院少兒(er) 心理科主任陳婷婷在《青少年遊戲成癮方麵的性格特質與(yu) 相關(guan) 的心理因素》報告中為(wei) 遊戲成癮青少年“畫像”。
“青少年網絡成癮發病率並不高,隻有5%。”陳婷婷不想輕易為(wei) 青少年貼上遊戲成癮的標簽,更多時候,她以“抑鬱症”“焦慮症”“溝通障礙”等名義(yi) 收治。她指出,性格孤獨、內(nei) 向、敏感、害羞、多疑、悲觀、情緒不穩定、自我約束差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遊戲成癮。孩子若有這些性格特點,家長一定要給予更多關(guan) 注。
8月初,一名母親(qin) 將兒(er) 子拽進陳婷婷的診室。這是一個(ge) 170斤重的胖男孩,15歲,卻還沒讀完初二,因為(wei) 長期日夜顛倒地玩遊戲,不得不暫時休學。男孩被收治入院。第一天,他沒日沒夜躺在床上玩遊戲,累了才睡一會(hui) 兒(er) ,餓了就躺著吃各種零食;兩(liang) 三天後,他聽從(cong) 陳婷婷的話,玩遊戲的姿勢從(cong) 躺著轉變為(wei) 坐著;又過了幾天,男孩開始調整作息,白天玩遊戲,晚上睡覺;再後來,他每玩一個(ge) 半小時的遊戲,就會(hui) 停下休息,也開始在病房裏走動……
陳婷婷將男孩的點滴改變看在眼裏,並欣喜地告訴孩子的母親(qin) ,卻仍舊無法讓孩子獲得來自父母的激勵。“家長看不到他的變化,隻是看見孩子還在玩遊戲,就開始一味指責。”陳婷婷說,這就是這個(ge) 孩子麵對的現實世界,他無法從(cong) 家庭得到認同。孩子的父母經常出差,他常年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不愛運動的他越長越胖,在學校裏遭到同學譏笑,也交不到朋友。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都很少聽見表揚的話。
當生活被否定的聲音填滿,男孩便悶頭躲進了遊戲世界。在這個(ge) 世界裏麵,他被人誇讚,並擁有很多網友。每一次微小的進步,即便隻是跨過一個(ge) 關(guan) 卡,都總能得到及時的獎勵。那種滿足與(yu) 快樂(le) 就像一條溫柔的繩索,將男孩牢牢拉住,越來越沉溺其中。陳婷婷告訴記者,大多數孩子沉迷遊戲,其實是他們(men) 在“訴說”自己無法應對的壓力和痛苦。
在陳婷婷的診室,網絡成癮患者集中在13歲到18歲,占比最大的則是高中生,因為(wei) 他們(men) 往往背負更大的壓力。孩子通過玩遊戲去釋放壓力,逃避現實。“出現遊戲成癮其實是孩子發出情緒出現問題的信號了。”陳婷婷說,很多時候孩子學習(xi) 出現問題,其實是情緒和人際關(guan) 係出現了問題,這個(ge) 時候如果家長能夠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或能避免孩子在虛擬的世界去尋求認同。父母要學會(hui) 傾(qing) 聽孩子的聲音,關(guan) 注孩子的變化。當孩子不說話,發脾氣,關(guan) 門閉鎖時,不妨問問他,是否需要幫助,並及時幫他分析原因,給予他需要的幫助和鼓勵。尤其是那些對孩子賦予過高期望的家長,要發自內(nei) 心去接納孩子。
當天,武漢市武東(dong) 醫院聯合青山區殘聯陽光心語服務站及鋼都街殘聯,在青山區鋼都花園街道綠景苑社區舉(ju) 辦了“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宣傳(chuan) 活動。向市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倡導社會(hui) 各界重視並幫助心理疾病患者。現場康複科音樂(le) 治療師李梔帶領在場的觀眾(zhong) 體(ti) 驗了音樂(le) 療法,通過參與(yu) 團體(ti) 輔導、遊戲互動等放鬆心情、體(ti) 驗快樂(le) ,用音樂(le) 記憶療愈焦慮、釋放壓力,平複情緒。
武漢晚報2022年10月12日第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