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首個碳循環公園亮相
城市副中心首個(ge) 碳循環公園亮相【 綠色科技-碳循環技術將在副中心30餘(yu) 個(ge) 公園推廣】
本報訊(記者 武文娟)金燦燦的太行菊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枝葉茂盛的金葉榆在風中搖曳生姿……深秋午後的西馬莊公園遊人如織,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西馬莊公園在今年引入的綠色科技-碳循環技術後,不再產(chan) 生園林廢棄物,顯著提升固碳效能,成為(wei) 副中心首個(ge) 城市碳循環公園。
西馬莊公園位於(yu) 通州區永順鎮與(yu) 朝陽界交匯處,麵積約6.6萬(wan) 平方米。重點輻射西馬莊、竹木場、富河園等小區周邊居民,服務半徑約2.5公裏。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瓊介紹,西馬莊公園通過技術手段提升資源利用水平,保障環境友好,不產(chan) 生土地、空氣、水體(ti) 等汙染。以自然之法修複自然生態,把修剪下的園林垃圾、樹葉等變廢為(wei) 寶,以綠惠民。
北京林業(ye) 大學社會(hui) 服務和綜合研究部副部長王曉旭介紹,在西馬莊公園中,所有的植物養(yang) 護均不使用化肥、農(nong) 藥,而是通過生物質碳捕獲和存留技術體(ti) 係(BECCUS),將園林廢棄物如枯枝落葉等進行熱處理後,形成多種植源生態肥,把“綠廢變綠肥”,再回到林地中,促進碳循環,有效捕捉城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ti) ,增加植物生長蓄積量和林地碳儲(chu) 量,以自然之法修複自然生態。
據統計,在公園中1噸修剪物可額外固定0.37-0.45噸CO2,是日常堆肥固碳量的3.7-4.5倍,並且能製成60噸液態肥。每畝(mu) 林地一年需要4噸液態肥,即可保持健康;西馬莊公園百畝(mu) 林地一年約產(chan) 生45噸修剪物,可額外固定16.65-19.8噸CO2,產(chan) 生2700噸液態肥,可以全部用來變為(wei) 植源綠肥,既營養(yang) 了城市“綠肺”,又實現了碳負排放。“現在使用的園林廢棄物熱處理設備是連續生產(chan) 的,已穩定運行十年,從(cong) 進料到成肥,可以在30分鍾內(nei) 完成。”王曉旭說。
在實現碳循環的過程中,植物花期、綠期也有明顯延長。公園負責人介紹,從(cong) 去年冬至項目啟動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時間,使用植源生態肥的林草生長出的花、葉、枝會(hui) 比使用普通化肥生長出來的花量大、葉片肥厚、枝條茂密,同時花期也會(hui) 長一周左右、秋季落葉也晚兩(liang) 周左右。王曉旭還介紹,已對公園進行林木監測和碳計量,通過激光雷達掃描和全景照相技術,定時監測公園生物量變化。
“下一步,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將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zhuan) 業(ye) 技術優(you) 勢,重點針對城區小微公園的地被和喬(qiao) 灌木的景觀效果進行精細化、高質量養(yang) 護提升。”高瓊表示,目前,副中心公共綠地麵積約2000萬(wan) 平方米,有效服務了周邊居民遊憩生活。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城鎮綠化服務中心還將繼續摸索完善西馬莊公園碳循環模式,對楊莊公園、上營柳樹公園、三角地公園等城市副中心30餘(yu) 家公園進行養(yang) 護模式提升,打造城市碳循環公園。
(北京青年報2022年10月12日第A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