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更多外國讀者讀懂中國

發布時間:2022-10-13 10:4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有這樣一本書(shu) :在利馬國際書(shu) 展、新西蘭(lan) 中國主題圖書(shu) 展、中國香港書(shu) 展等國際重要書(shu) 展上,它被重點展陳;在美國東(dong) 風書(shu) 店、英國光華書(shu) 店、法國鳳凰書(shu) 店、日本內(nei) 山書(shu) 店等多國書(shu) 店裏,它被放在醒目位置;在外國政要、專(zhuan) 家學者和普通百姓看來,它是了解中國的首選讀物。這本書(shu) 就是《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多語種版本,均由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

  在外文出版社,有一群外國專(zhuan) 家:他們(men) 來自全球各地,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熱愛中國、喜愛中華文化,以同樣的熱忱和匠心,從(cong) 事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事業(ye) ,讓更多外國讀者讀懂中國。

  今年是外文出版社成立70周年,本報采訪了社內(nei) 的幾位外國專(zhuan) 家,聽聽他們(men) 講述如何用融通中外的語言、優(you) 秀的翻譯作品講好中國故事。

  “傳(chuan) 遞關(guan) 於(yu) 中國更真實、更準確的信息”

  藤蔓爬滿窗欞,沁著幽幽綠意;書(shu) 籍擺滿書(shu) 架,散發陣陣書(shu) 香……9月6日,北京市西城區百萬(wan) 莊大街24號,外文出版社的一間辦公室裏,66歲的大衛·弗格森正戴著眼鏡,埋頭研究一份翻譯材料。一抬頭,窗外已灑滿落日餘(yu) 暉。

  來自英國的大衛·弗格森,是外文出版社的榮譽英文主編。過去十多年來,大衛的工作日都是像這樣,在繁忙的案頭工作中度過。每個(ge) 工作日早晨8點半,他都會(hui) 準時出現在外文出版社,下班時間則要依據當天情況而定。認真負責的他,有時還會(hui) 把工作帶回家繼續研究。

  “2006年我來到中國,至今已經在中國生活了16年,我很喜歡這裏的生活。”來中國前,他做過25年谘詢顧問,也在傳(chuan) 媒公司負責過節目策劃和媒體(ti) 運營。因為(wei) 與(yu) 中國妻子喜結良緣,他來到中國開啟新的人生。

  作為(wei) 一名“東(dong) 北女婿”,初到中國時,大衛先是在妻子的家鄉(xiang) 吉林省吉林市生活了兩(liang) 年。2008年他成為(wei) 中國網的一名記者,到中國各地采訪,收集寫(xie) 作素材,對中國的了解與(yu) 日俱增。自2010年起,大衛在外文出版社擔任編輯、作者和英文改稿專(zhuan) 家。

  “我希望能傳(chuan) 遞關(guan) 於(yu) 中國更真實、更準確的信息,糾正那些不實的報道。”大衛說,來到中國後,他發現一些西方媒體(ti) 關(guan) 於(yu) 中國的很多報道都是假新聞,它們(men) 並不了解真相,因此發布的一些消息完全是無稽之談,這讓他很生氣。中國的發展進步,生活在中國的大衛深有體(ti) 會(hui) ,因此,他決(jue) 心要幫助外國讀者了解一個(ge) 全麵真實、立體(ti) 可感的中國。

  大衛舉(ju) 例說,在吉林市這個(ge) 北國江城,鬆花江穿城而過,他最喜歡沿著河濱跑步健身。這些年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健身步道也越建越長,5公裏、10公裏、15公裏……他的跑步裏程也隨之增長。更重要的是,清潔能源的廣泛使用,使得空氣質量非常好。在戶外健身時大口呼吸,令他身心舒暢。其實,中國許多城市都環境美麗(li) 、生活愜意,而一些西方媒體(ti) 對這方麵的批評顯得“非常愚蠢”。

  《從(cong) “廣東(dong) 製造”到“廣東(dong) 創造”》《水韻江蘇》《生態北京:綠韻新城》《南通故事》《發現蘇州》……這些年來,大衛撰寫(xie) 了多部介紹中國城市的作品。隨便翻開一本,他都能向記者回憶當時實地調研采訪時的趣事,滔滔不絕。這些書(shu) 籍,也受到外國讀者的喜愛。

  作為(wei) 《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習(xi) 近平談“一帶一路”》《之江新語》等圖書(shu) 的主要英語改稿專(zhuan) 家,對待翻譯工作,大衛始終一絲(si) 不苟。

  為(wei) 了讓翻譯後的英文表述更加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xi) 慣,每一個(ge) 單詞,大衛都要反複打磨。很多次,僅(jin) 僅(jin) 就是一個(ge) 介詞,大衛也要苦思冥想,就是為(wei) 了能找到最準確的譯法。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經典表述,大衛和同事們(men) 竭盡所能,就是為(wei) 了讓不熟悉中國話語體(ti) 係的外國人,也能明白其中的深刻涵義(yi) 。

  在同事們(men) 眼中,大衛工作嚴(yan) 謹,兢兢業(ye) 業(ye) ,經驗豐(feng) 富,對中國話語體(ti) 係越來越熟悉。多年來,大衛積累了豐(feng) 富的對外翻譯出版經驗,獲得中華圖書(shu) 特殊貢獻獎、會(hui) 林文化獎等獎項。2021年,大衛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他說,能夠為(wei) 向世界說明中國這樣崇高的事業(ye) 出一份力,他備感光榮。

  “打開一扇深入了解中國的窗口”

  濃密的絡腮胡子,熱情的笑容,令人沒有一絲(si) 距離感。這是記者見到外文出版社德語部改稿專(zhuan) 家李博瀚的第一印象。德國人李博瀚先後參與(yu) 過《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挑戰與(yu) 應對:迎難而上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與(yu) “一帶一路”》等圖書(shu) 德文版的翻譯改稿工作。

  “我從(cong) 小就覺得中文很神秘,對我的吸引力很大。”從(cong) 1992年在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學習(xi) 中國語言文學算起,今年49歲的李博瀚,已經和中文打了整整30年交道。

  1995年至1997年,在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係就讀;2005年,又去中國台灣,成為(wei) 一名德語教師;2010年,來到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專(zhuan) 業(ye) 進修……李博瀚的“中國履曆”非常豐(feng) 富。

  “從(cong) 事翻譯工作後,我打開一扇深入了解中國的窗口。”2012年,已返回德國的他與(yu) 外文出版社結緣,參與(yu) 了多部德語圖書(shu) 的翻譯。

  盡管對中國語言文化相當熟稔,但最開始當翻譯,李博瀚仍有些吃力。他總結,中文表達簡潔生動,其背後的文化博大精深,藏有不少翻譯難點。在為(wei) 外文出版社第一次翻譯書(shu) 稿《漢語習(xi) 語趣說》時,李博瀚就遇到了難題。

  “像‘對牛彈琴’這些詞,如果僅(jin) 做到字麵直譯,德國人恐怕很難理解成語的真實含義(yi) 。”李博瀚說,起初,對於(yu) 直譯成果,他並不滿意,總覺得這樣的文字不再“原汁原味”了。

  怎樣能不悖原文,又使譯文易懂?李博瀚反複琢磨,決(jue) 定在直譯的基礎上,給“對牛彈琴”等成語再補充一個(ge) 意義(yi) 相近的德語詞,作為(wei) 對照解釋,便於(yu) 德國讀者理解。

  “《聖經》裏有一個(ge) ‘不要把珍珠丟(diu) 在豬前’的俗語,這與(yu) ‘對牛彈琴’的含義(yi) 近似。”李博瀚解釋,將珍珠丟(diu) 在豬身前,豬不但不知珍重,反而會(hui) 踐踏在腳下。“這都告誡我們(men) ,不要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不要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

  “此外,像‘各掃門前雪’可以借用德國習(xi) 語‘在自己家門口掃地’的解釋,德語中的‘有誌者,必有出路’能表達出‘有誌者,事竟成’的意思。”李博瀚介紹,為(wei) 了找到合適的德國俗語作為(wei) 匹配,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僅(jin) 有7萬(wan) 字的圖書(shu) 《漢語習(xi) 語趣說》,他足足花了3個(ge) 月才翻譯完成。

  跨越語言障礙,感受文化魅力。翻譯中文的這幾年,李博瀚樂(le) 在其中。在他看來,相比於(yu) 自己撰寫(xie) 中國題材的作品,翻譯中文著作更有價(jia) 值,有助於(yu) 讀者加深對中國的認識。

  “中國不斷吸收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行守正創新,給我印象深刻。”他舉(ju) 例說,屈原的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體(ti) 現了古人的愛民、憂民之思,現在中國高度關(guan) 注民生問題、重視增進民生福祉,就是對民本思想的當代闡釋。“中國的傳(chuan) 統和現代是緊密相連、一脈相承的,值得全世界關(guan) 注。”

  兩(liang) 年前,李博瀚回到心心念念記掛著的中國,正式入職外文出版社。時隔8年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他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聳立,高鐵飛馳,尤其是到哪裏都可以使用便捷的移動支付。

  天更藍,空氣更清新,這是李博瀚眼裏北京的最大變化。身為(wei) 跑步愛好者,令李博瀚驚喜的是,如今整個(ge) 城市空氣質量特別好。“現在周末一有時間,我都會(hui) 去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跑步,我非常喜歡那裏的設施與(yu) 環境,讓人心情舒暢。”

  休息日享受生活,工作日勤勉工作,一直是李博瀚的人生信條。“目前,我的主要任務是翻譯一些政府文件等。”他期待未來能涉獵更廣泛領域的書(shu) 籍翻譯工作,為(wei) 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貢獻智慧與(yu) 力量。

  “翻譯中文,就像工程師蓋樓”

  “我叫阿裏·薩貝特,來自埃及。”一段流利的中文介紹,讓人印象深刻。

  埃及人阿裏·薩貝特從(cong) 事過《中國新型政黨(dang) 製度》《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白皮書(shu) 阿拉伯語版的翻譯工作。對阿裏來說,學習(xi) 漢語的過程並不輕鬆。

  2003年,阿裏打算去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就讀中文專(zhuan) 業(ye) ,遭到了母親(qin) 的反對。“她告訴我,報紙上介紹過,常用的漢字就很多。不如去學英語或者法語,或許更容易些。”阿裏說,“但我想,既然中文如此難學,為(wei) 什麽(me) 不能試著挑戰呢?”

  母親(qin) 的擔憂不無道理。“不僅(jin) 漢字難學,漢語的發音也難記。好不容易學會(hui) 了發音,語法和句式又成了難題。”阿裏告訴記者。

  雖然困難重重,阿裏卻始終熱情滿滿。為(wei) 了學好漢字,他沒少下功夫。走在街上,看到車窗上有灰塵,他都會(hui) 湊上前練幾筆;為(wei) 了練好發音,他跟著教材一字一句模仿,再用錄音機糾正,調整語速。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阿裏順利畢業(ye) ,憑借紮實的中文功底,獲得了一個(ge) 來到中國工作的機會(hui) 。“以前我看過一些描繪中國的西方電影,影片中展現的是一個(ge) 古老而貧窮的國家。”阿裏坦言,盡管深愛中文,也渴望多了解中國,但在出發前,他還是有些擔憂。

  隨著飛機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阿裏的擔憂煙消雲(yun) 散了。“從(cong) 機場一出來,看到的北京,其實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大都市。”

  “因為(wei) 掌握中文,我獲得了許多工作機會(hui) ,讓我更好地實現人生價(jia) 值。”在中國這些年,阿裏在多個(ge) 行業(ye) 摸爬滾打過,直到加入外文出版社,他才真正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成為(wei) 連接中國與(yu) 埃及這兩(liang) 大文明古國的溝通橋梁。

  “在外文出版社,我主要負責中國政府白皮書(shu) 的阿拉伯語版翻譯及審校,這對我來說這是一份很有意義(yi) 的工作。”阿裏認為(wei) ,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中國的發展是全世界的機遇,阿拉伯國家可以借鑒這些成功經驗。

  翻譯是一個(ge) 艱辛的過程,每個(ge) 環節都不輕鬆。阿裏說,外國讀者對等中文術語並不了解,怎樣用簡短的表述把這些內(nei) 容講明白,自己和同事們(men) 費了不少心思。

  每次遇到新術語,他都會(hui) 仔細研讀材料,準確理解中文含義(yi) 後,選擇合適的阿語表達,並請教埃及相關(guan) 領域的專(zhuan) 家,判斷這樣的表述是否到位。“我們(men) 經常就譯文展開討論,直到所有人認為(wei) 譯文與(yu) 原文的含義(yi) 完全一致。”阿裏對記者說,“翻譯中文,就像工程師蓋樓,打牢地基要花費很多時間,但建成的樓房會(hui) 更加堅固,文字也能經得起推敲。”

  “學習(xi) 中文,為(wei) 我帶來了體(ti) 麵的工作與(yu) 幸福的生活。”在中國待了14年,阿裏與(yu) 中國姑娘結婚生子,把家安在北京,把根紮在中國。每逢閑暇,他最愛的就是逛北京城的老胡同,看陽光照耀下老院牆上斑駁的樹影,看偶爾經過的三輪車慢悠悠地騎行。他喜歡這份寧靜和悠然。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10月13日第 05 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