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強國進發的“奮鬥者”
【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後的故事】向海洋強國進發的“奮鬥者”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模型是最吸引觀眾(zhong) 目光的展品之一。這台重約36噸的大國重器,可載3人,在萬(wan) 米海底連續作業(ye) 6小時以上。它擁有3個(ge) 觀察艙和2個(ge) 機械臂,裝配7台攝像機和7部聲呐設備,還配備了柱狀沉積物取樣器、液壓鑽切一體(ti) 機等多項設備和工具。
坐上它,萬(wan) 米深海,如履平地!2020年11月10日,“奮鬥者”號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1年3月16日,“奮鬥者”號正式交付,隨後投入常規科考應用。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wan) 米海試總指揮葉聰還記得“奮鬥者”號在馬裏亞(ya) 納海溝坐底成功那一刻的興(xing) 奮和激動,但如今再提,更多的是胸有成竹的淡定:“以前,萬(wan) 米下潛對人類來講是探險、是冒險,現在就是常態化的科考作業(ye) 。‘奮鬥者’號是探索海底深淵的有力工具,它定將推動我國海洋科學,甚至是地球係統科學的發展。”
“奮鬥者”號的研發,始於(yu) 2016年。那年,載人深潛器研發被列為(wei)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guan) 鍵技術與(yu) 裝備”重點專(zhuan) 項的核心研製任務。這不是一家單位或某個(ge) 學科就能完成的——萬(wan) 米之下,什麽(me) 樣的材料既不厚重又能扛住海水的巨大壓力?如何能與(yu) 母船實時聯係,並盡可能快地傳(chuan) 輸資料……研發過程中,幾乎處處有難點、步步是瓶頸。
嚴(yan) 開祺是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當年,29歲的他是浮力材料研發的核心骨幹,成為(wei) “奮鬥者”號結構係統副主任設計師。他忘不了那些在實驗室、在實驗基地度過的一個(ge) 個(ge) 日夜:“我們(men) 經曆過失敗,又在一次次打擊中重新出發。”
困難嚇不倒中國科技工作者。像他一樣,來自20家科研院所、13家高校、60餘(yu) 家企業(ye) 的近千名科技工作者會(hui) 聚在一起,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牽頭下,終於(yu) 突破核心技術瓶頸,使“奮鬥者”實現了96.5%的國產(chan) 化率!
“其實,‘奮鬥者’號的故事可以從(cong) 更早講起。”嚴(yan) 開祺介紹,他在讀研究生期間,就加入“深海勇士”號浮力係統的關(guan) 鍵材料的研發攻關(guan) 中,“我們(men) 團隊從(cong) 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相關(guan) 材料的研發”。嚴(yan) 開祺說:“在宋廣智老師、張敬傑老師的帶領下,我們(men) 率先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我的導師張敬傑總這樣激勵我: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mai) 不來、求不來,我們(men) 必須靠自己。如今,越來越多的單位開始選用國產(chan) 浮力材料,在不遠的將來,我國可以形成完整的深潛裝備產(chan) 業(ye) 鏈。”
是的,“奮鬥者”號的故事不是一個(ge) 短小的、獨立的短篇,而是中國從(cong) 無到有、建設海洋強國曆史長卷的一個(ge) 掠影——“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中國的深海裝備日新月異!(光明日報 記者齊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