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十年跨越發展 教育“一塊屏”背後的公平和質量

發布時間:2022-10-17 11:1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我向各位通報一些數據,截至昨天,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總瀏覽量大概40億(yi) 次,總訪客量超過6億(yi) 人。應該說,這個(ge) 數字教育平台在已有的基礎上加速啟動,加速建設優(you) 質資源對推進教育數字化,對我國數字教育在國際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都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今年9月9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中宣部組織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用最新的數據描繪了我國在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化方麵取得的進展。

  2011年,我國實現了義(yi) 務教育的全麵普及,適齡兒(er) 童“有學上”問題從(cong) 根本上得到了解決(jue) ,隨之而來的是學生家長日益強烈的“上好學”的需求。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教育已經解決(jue) 了多個(ge) 難題:掃除文盲、普及義(yi) 務教育、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但是,當教育發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之後,每進一步所麵臨(lin) 的挑戰也將越大。特別是2012年之後的10年,正處在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階段,如何答好“上好學”這道必答題成為(wei) 中國教育麵臨(lin) 的又一挑戰。

  頂層設計有了。

  2015年,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hui) 的賀信中這樣明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chan) 、生活、學習(xi) 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

  習(xi) 近平表示,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wei) 手段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我們(men) 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xiang) 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yi) 萬(wan) 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you) 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打破“圍牆”:“一塊屏” 照亮公平路

  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教授鄭旭東(dong) 介紹,我國教育信息化自世紀之交開始起步,迄今已有20餘(yu) 年,大約在2010年左右完成了第一個(ge) 階段,主要任務是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以“農(nong) 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wei) 代表,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改善了我國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技術環境。

  當硬件條件有了保障之後,不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xiang) 教育差距成為(wei) 可能。

  2010年之後的十年,我國教育信息化迎來跨越式發展。

  2010年,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推進教育改革與(yu) 發展的戰略製高點,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2012年,教育部製定發布了第一個(ge) 教育信息化10年發展規劃,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2016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這一階段密集發布國家層麵教育信息化頂層設計與(yu) 規劃,反映了國家堅定推行‘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國家戰略的決(jue) 心。”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炯教授說。

  緊接著,2017年10月,“辦好網絡教育”被寫(xie) 入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

  在一係列重磅政策推進下,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形成了穩定的發展模式。據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已經達到100%,未聯網學校實現動態清零,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已有99.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ti) 教室,數量超過400萬(wan) 間,其中87.2%的學校實現多媒體(ti) 教學設備全覆蓋。

  當城市鄉(xiang) 村每一個(ge) 教室中都亮起“一塊屏”時,會(hui) 給教育帶來怎樣的改變?

  2017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曾經到海南省三沙市永興(xing) 學校進行采訪。這個(ge) 位於(yu) 祖國最南端的學校裏一共有32名學生,其中幼兒(er) 園學生24人,成立了一個(ge) 混齡班,小學生8人,其中一年級5人,二年級2人,五年級1人,小學采用的是複試授課模式。

  為(wei) 了讓島上的孩子同樣享受到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學校的部分科目運用信息化技術的模式。記者來到學校的時候,永興(xing) 學校的8名小學生正在與(yu) 海口市濱海九小的一個(ge) 班級采用同步課堂的方式上音樂(le) 課。隻見教室前方的智能交互式白板已經聯網,大屏幕的畫麵裏是海口市濱海九小的師生。

  “老師好!小夥(huo) 伴好!”透過大屏幕,兩(liang) 地學生用熟悉的方式打著招呼,據了解,這也是孩子們(men) 在進行發聲的練習(xi) 。

  據一位教師介紹,同步課堂在學校教學中占有相當比例,僅(jin) 他所教的語文科目,就有每周兩(liang) 次同步課。

  “‘一塊屏改變孩子命運’的核心就是實現了優(you) 秀教師智力資源的共享。”郭炯說,我們(men) 國家提出的“三個(ge) 課堂”是典型的智力資源共享,同步課堂是為(wei) 了解決(jue) 薄弱學校“開不出、開不全、開不好”課的問題,而組織實施的一種優(you) 質學校教師與(yu) 薄弱學校協同教學的活動,理想的狀態是協同備課、協同教學、協同反思等,在此過程中,薄弱學校的學生共享優(you) 質學校的教師資源,薄弱學校的教師學習(xi) 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教學技能等,是一種典型的智力資源共享模式。

  “一塊屏”成功使城鄉(xiang) 教育開始融通,打破了教室之間的圍牆限製,這一切,都是為(wei) 學生打開了一扇窗, “一塊屏”在促進教育公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連接內(nei) 外:“一塊屏”打開質量提升之門

  2021年10月12日,北京市東(dong) 城區廣渠門中學與(yu) 大興(xing) 區長子營中學的多位初一老師在各自學校分別進入了網上平台的會(hui) 議室。當天,兩(liang) 個(ge) 學校的教師要共同進行初一“一元一次方程”單元的備課。幾個(ge) 教師要討論解決(jue) 的難點問題有“分析學生從(cong) ‘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轉變過程”“針對本章教學內(nei) 容設計基於(yu) 核心素養(yang) 的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

  “2020年開始,我國教育進入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鄭旭東(dong) 說,教育信息化開始致力於(yu) 通過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推動教育從(cong) 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帶動教育的整體(ti) 性變革,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xi) 方式和學校的發展方式,構建形成高質量教育體(ti) 係。

  202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大力推動優(you) 質資源和公共服務匯聚集成,這一行動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的開通。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是國家教育公共服務的一個(ge) 綜合集成平台,聚焦學生學習(xi) 、教師教學、學校治理、賦能社會(hui) 、教育創新五大核心功能,一期項目包括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國家職業(ye)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還有國家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這四個(ge) 子平台。

  2022年3月29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了在原“國家中小學網絡雲(yun) 平台”基礎上改版升級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的試運行情況。

  “資源總量得到大幅增加。”呂玉剛說,平台在原有專(zhuan) 題教育和課程教學兩(liang) 個(ge) 資源版塊基礎上,新增了體(ti) 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八個(ge) 板塊,共有51個(ge) 二級欄目;還外鏈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數字科技館等一批重要專(zhuan) 業(ye) 網站,資源更加豐(feng) 富。

  截至2022年10月10日,平台現有資源總量已經達到4.4萬(wan) 條,是改版前的4倍;整合了曆屆“一師一優(you) 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沉澱的1萬(wan) 多節部級優(you) 課資源,還有數萬(wan) 堂部級優(you) 課資源正在整理之中,後續將陸續在平台上線;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訪問量已達113億(yi) ,日均訪問量達5058萬(wan) ,是去年同期的69倍。

  “在幾何學上,和‘布朗運動’相比,‘萊維飛行’可以用更少的距離和步數覆蓋更大的麵積。如果說,傳(chuan) 統的教育是緩慢的‘布朗運動’,那麽(me) 信息技術賦能的教育則是迅速的‘萊維飛行’。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所起的關(guan) 鍵作用,正在於(yu) 極大增強其體(ti) 係創新的能力。”鄭旭東(dong) 說。

  技術的提升絕不僅(jin) 僅(jin) 以升級換代為(wei) 終點,尤其在教育領域,所有技術方麵的革命都是為(wei) 了更高質量的教育教學。

  很多地方正在進行著嚐試。

  北京市教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北京市正在試點將傳(chuan) 統單師授課模式變為(wei) 名師或名師團隊指導和同時授課模式,利用新技術穿透實體(ti) 教室、學校邊界,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可以同上一節課;而在江蘇,蘇州市以大數據為(wei) 支撐開展教育評價(jia) ,泰州市“泰微課”創建基於(yu) 微視頻助推優(you) 質資源共享的應用典範,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推行“智慧作業(ye) ”管理和“小先生”網上熱線……

  當城鄉(xiang) 的壁壘被打破、教室間的圍牆被打通後,“一塊屏”內(nei) 外的連接便被打通了,孩子的發展空間便打開了,正如鄭旭東(dong) 所說,雖然說一塊屏幕可能會(hui) 改變孩子的命運,但嚴(yan) 格地說,改變孩子命運的並不僅(jin) 僅(jin) 隻是這塊屏。孩子命運的改變,是以這塊屏為(wei) 樞紐,多方合力的結果。隻有配合好,這塊屏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智能畫像 “一塊屏”將教育精準觸達變為(wei) 可能

  不過,公平並不就是“齊步走”,更高質量的教育也並不體(ti) 現在數據上。教育的任何變革最終都會(hui) 體(ti) 現在孩子身上,而對於(yu) 孩子來說,更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是讓每個(ge) 孩子獲得最適合的教育。

  “一塊屏”讓這個(ge) 理想加快成為(wei) 現實。

  銀川市興(xing) 慶區回民第二小學教育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黃莉說,學校通過對在線教育教學資源的二次開發,實現了資源校本化、特色化,優(you) 質資源通達每間教室,每個(ge) 教師、學生都有自己的網絡學習(xi) 空間,所有學習(xi) 過程、教學活動可以在網絡學習(xi) 空間上完成並形成過程性數據記錄。讓“雲(yun) ”資源變成可用的數字化的資源,去適配到每一個(ge) 學生“端”,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基於(yu) 網絡學習(xi) 空間的教學新模式,培養(yang) 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探究思考、協作討論、解決(jue) 問題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人文和信息素養(yang) ,探索個(ge) 性化培養(yang) ,促進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應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北京已經建設了“初中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服務平台”,區級及以上骨幹教師提供在線輔導服務,平台智能提取每位教師的擅長內(nei) 容,為(wei) 教師設置標簽屬性,根據學生精準診斷的結果將教師標簽屬性與(yu) 學生的診斷需求進行匹配,實現教師服務的精細化、自動化以及個(ge) 性化的推送。據了解,截至目前,教師實際參與(yu) 輔導總人數為(wei) 8234餘(yu) 人,在線答疑13.5萬(wan) 人,累計輔導300萬(wan) 餘(yu) 次。

  教育部教育技術與(yu) 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副主任楊非介紹,加快實現麵向各類用戶的個(ge) 性化精準服務,提升平台智能服務水平正是“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功能升級的重點方向。平台功能以需求為(wei) 導向不斷迭代升級。目前已貫通國家、省、市、縣、校五級協同管理,具備支撐自主學習(xi) 、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課後服務、作業(ye) 活動、答疑輔導、家校交流、教師研修等多種場景應用的能力,支持電腦、教室大屏、手機、家庭電視等多種終端使用,基本實現了從(cong) 單一資源瀏覽向全麵支撐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拓展。今後,平台將逐步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wei) 用戶提供資源的個(ge) 性化訂閱、智能推送推薦、精準檢索等功能,逐步形成基於(yu) 數字化的基礎教育服務新生態。

  “無論是數字資源、還是智力資源,或者是教育服務,在應用過程中都會(hui) 產(chan) 生數據,這些數據是一種具有張力的教育資源,能為(wei) 學習(xi) 者特征分析、學習(xi) 診斷與(yu) 分析等提供數據依據,並進一步基於(yu) 這些數據進行個(ge) 性化資源推薦。”郭炯說,教育資源的推送會(hui) 根據每個(ge) 人過往的學習(xi) 經曆,形成“畫像”,並依此推薦滿足個(ge) 人需要的資源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曾經強調,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教育與(yu) 技術之間的關(guan) 係愈發密切,而當二者相結合時所迸發的能量也是巨大的。

  正如鄭旭東(dong) 所描述的那樣,“站在屏幕麵前的是鄉(xiang) 村薄弱學校的教師和孩子們(men) ,屏幕裏麵展現的是匯聚而來的優(you) 良師資和優(you) 質資源,而隱藏在屏幕背後的是中國教育信息化積數十年形成的對教育教學的體(ti) 係化支撐能力。”

  “一塊屏”就像一個(ge) 舞台,本地教師、遠端教師、國家平台、行業(ye) 企業(ye) 乃至社會(hui) 各界為(wei) 實現教育優(you) 質公平所付出的努力在這裏匯聚,最終成為(wei) 一股推動中國教育蓬勃向上的巨大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