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風景皆入鏡:吉林農民“攝影天團”拍出新生活
中新網吉林10月17日電 (記者 石洪宇)秋冬交季陽光正盛,68歲的齊雙騎著摩托車來到稻田地旁,伴隨著相機快門“哢嚓”一響,田裏勞作的農(nong) 民、現代化農(nong) 機均被收入畫麵。
齊雙是土生土長的吉林省蛟河市拉法街砬前村農(nong) 民,現在的他已經熟練掌握了裸眼“測量”光線的技巧。四季變化、農(nong) 時、豐(feng) 收和勞動……這位長於(yu) 抓拍的農(nong) 民攝影師創作題材廣泛,用一張張照片記錄著鄉(xiang) 村點滴生活。
早在20世紀90年代,蛟河市便興(xing) 起了農(nong) 民藝術攝影風潮,當地80餘(yu) 名農(nong) 民組成的“攝影天團”遠近聞名:一些佳作還受邀參加了歐洲攝影協會(hui) 主辦的攝影展,部分成員也是中國各類攝影比賽的常客。
從(cong) 這群農(nong) 民攝影家創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東(dong) 北鄉(xiang) 村不斷發生的變化:孩子們(men) 赤身圍著水井洗澡是在21世紀初;新娘子坐花轎出嫁的傳(chuan) 統持續到2007年;蛟河作為(wei) 食用菌之鄉(xiang) ,村民集體(ti) 勞動搭建大棚是2014年,彼時正是當地木耳、靈芝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之際……
高鐵穿越稻田是另一件大事。2016年,蛟河市計劃沿著高鐵線路發展旅遊村落,聞風而動的首批“遊客”便是農(nong) 民“攝影天團”。他們(men) 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知道最美的風景藏在何處,一次次的快門按動將鄉(xiang) 村之美收入鏡頭,這些照片自然成了各個(ge) 村落吸引客人的最佳廣告。
61歲農(nong) 民馬學彥是一位“後勁十足”的攝影師,接觸攝影十年的他屢獲國家級獎項,並順利加入了中國攝影家協會(hui) 。“我們(men) 拍攝的就是我們(men) 的生活。”有一年秋收趕上大雪,馬學彥聽村裏人說還有幾戶人家的玉米沒來得及收,大夥(huo) 正幫忙搶收。他背上相機將場景定格,《搶收》獲得大獎。
另一佳作《又接新訂單》以笑臉為(wei) 中心:在掛滿木耳菌椴的大棚內(nei) ,農(nong) 民接到了客戶下訂單的電話。馬學彥說,他洗出這張照片送給了這位農(nong) 民。
2019年,馬學彥和齊雙等人的聯展作品在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展出。來自英國的馬歇爾(音譯)女士見過他們(men) 的作品後,還通過翻譯谘詢照片上的景色來自哪裏,並相約在蛟河采風。
蛟河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副局長石劍一說,農(nong) 民“攝影天團”對旅遊資源的推介至關(guan) 重要——美景、生產(chan) 生活、民宿等圖片帶火了旅遊產(chan) 業(ye) 。當地聞名海內(nei) 外的“蛟河紅葉穀”便是來自於(yu) 這些農(nong) 民攝影師的發掘。(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