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歸僑邰仁忠:相信中國光子科學會走到世界前列

發布時間:2022-10-18 11:0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國這十年·僑(qiao) 聲)歸僑(qiao) 邰仁忠:相信中國光子科學會(hui) 走到世界前列

  中新社上海10月17日電 題:歸僑(qiao) 邰仁忠:相信中國光子科學會(hui) 走到世界前列

  作者 劉曉 張踐

  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坐落著一座形似“鸚鵡螺”的建築——上海光源。作為(wei) 中國迄今為(wei) 止規模最大、用戶最多、成果產(chan) 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已為(wei) 科學研究“服務”了十多年。

  2004年12月25日,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SSRF)在張江科技園區開工建設,它是中國大陸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能夠產(chan) 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被形容為(wei) “超級顯微鏡”,是支撐眾(zhong) 多學科基礎研究與(yu) 高新技術研發不可或缺的實驗手段。

  “我回國就是為(wei) 了做上海光源。”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歸僑(qiao) 邰仁忠說,上海光源建設計劃是他回國的契機。

  “我博士研究的就是同步輻射,1999年畢業(ye) 的時候中國還沒有上海光源,回來也沒有研究環境,就在日本又念了兩(liang) 個(ge) 博士後。”在日本“徘徊”了4年後,邰仁忠得知上海光源要立項的消息,“當時我就蠻興(xing) 奮的,在日本學了這麽(me) 多年終於(yu) 有用武之地了。”

  結束了在日本的求學生涯後,邰仁忠入職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投身上海光源的建設中。製造上海光源這樣大的科學裝置,麵臨(lin) 的困難是全方位的。他回憶:“當時有很多持懷疑態度的人,因為(wei) 除了科學家之外,還需要所在國製造科研設備的能力。一開始我也比較忐忑,幸而回國後,每年都能看到我們(men) 國家經濟、科技的巨大進步。”

  2009年4月29日,上海光源正式竣工。“那天我們(men) 心情非常激動,當時Nature(《自然》)來采訪,說中國因為(wei) 有了上海光源,終於(yu) 加入世界級的同步輻射光源俱樂(le) 部,我們(men) 都心有自豪。”邰仁忠說。

  “自豪”始終伴隨著邰仁忠接下來的工作。“上海光源建成之前,國外都是在用一個(ge) 老師的態度來指導我們(men) ,建好之後,他們(men) 的態度就很尊重了,認為(wei) 我們(men) 和他們(men) 是平等的。做成上海光源比我發多少篇Nature和Science(《科學》)論文還要自豪,因為(wei) 我們(men) 做了一個(ge) 實實在在的裝置,能夠支持我們(men) 國家的科學家去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

  通過十幾年的運行開放,上海光源接待用戶超過4萬(wan) 人,取得了一批國際領先的成果,涵蓋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化學、材料、能源、環境、地質、考古等學科領域。上海光源的用戶們(men) 已發表期刊論文1萬(wan) 多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Cell(《細胞》)三種頂級國際刊物發表論文150多篇。

  在邰仁忠看來,上海光源對中國科技發展主要有兩(liang) 大作用。“一是推動基礎前沿科學。比如我們(men) 2015年在凝聚態材料中發現了Weyl費米子,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二是用基礎前沿的突破進行高新技術研發。”邰仁忠以生命科學領域為(wei) 例解釋道,上海光源能夠解析禽流感、埃博拉、寨卡和新冠等病毒的入侵機理,進行後續的疫苗、藥物生產(chan) ;在材料科學方麵,石墨烯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各國都在研究它的產(chan) 業(ye) 化應用,依靠上海光源對石墨烯的研究,杭州已經建成年產(chan) 10噸的石墨烯生產(chan) 基地。

  2016年以前,上海隻有上海光源這一個(ge) 大科學設施。隨著上海光源二期開工建設,張江科學城已建、在建和規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到12個(ge) ,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功能最強的世界級光子科學中心,在上海蓄勢成形。邰仁忠認為(wei) ,中國的光子科學未來肯定會(hui) 蓬勃發展,而且會(hui) 走到世界前列。“這一點我非常有信心,也非常自豪。”(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