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葡萄仙”謝福鑫:行走田間地頭修煉成“仙”的科特派
【解說】遍布全國的科技特派員製度發源於(yu) 福建南平,20多年來,在“高位嫁接,人才下沉”製度安排下,科技特派員這個(ge) 群體(ti) 堅持“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在山海林田間“種科技”,持續創造出了屬於(yu) 自己的“傳(chuan) 奇”,有著“葡萄仙”之稱的謝福鑫就是其中一員。他也獲評為(wei) 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員”。日前,記者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約訪了謝福鑫。
【解說】見到謝福鑫時,他正在自家的葡萄園內(nei) 忙著修剪枝條。年近八旬的謝福鑫退休後一刻也沒有閑著,這個(ge) 位於(yu) 建陽區麻陽溪畔的園子內(nei) ,種植著180多個(ge) 品種的葡萄,謝福鑫每天都在精心嗬護著,做著育種試驗,將優(you) 良品種推薦給種植戶。
【同期】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員”謝福鑫
總覺得報答不完,黨(dang) 、政府和人民給我的恩情,當然有生之年能夠動我還會(hui) 盡一些微薄之力,隻能夠是感恩報德的想法吧。
【解說】時間倒回到1983年3月,當時,正在從(cong) 事農(nong) 技推廣和良種繁育工作的謝福鑫被公派赴日本長崎縣,學習(xi) 巨峰葡萄栽培技術。學習(xi) 期滿後,他主動帶回100株巨峰葡萄苗在建陽嚐試種植,並取得成功。此後,他常年奔波在農(nong) 戶的葡萄園,普及種植葡萄的科學知識。
【同期】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員”謝福鑫
我把日本葡萄的情況、北方的一些情況給他們(men) 講,講完以後自願報名,當時報名報了大概三十多戶,將近四十戶,種了102畝(mu) 。我經常說哪裏想種葡萄,我馬上就騎個(ge) 單車我就去了,最主要就是把技術跟實際生產(chan) 現場能夠結合起來了。
【解說】1999年2月,南平市通過政府選派、雙向選擇,啟動科技特派員駐村服務試點,首批225名科技人員下派進駐215個(ge) 村,已經56歲的謝福鑫也是其中一員。這與(yu) 他紮根基農(nong) 村的想法不謀而合。謝福鑫告訴記者,成為(wei) 科技特派員後,他牽頭成立了科特派葡萄產(chan) 業(ye) 服務組,開設培訓班,深入每家每戶的葡萄園,為(wei) 果農(nong) 提供全流程幫扶,不斷提升葡萄的綜合效益。
【同期】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員” 謝福鑫
搞這個(ge) 技術的好多都是科班出身的,發揮科技特派員的專(zhuan) 長,跟這些有這方麵興(xing) 趣的農(nong) 戶,這樣子產(chan) 業(ye) 跟技術結合得很緊了,成功率就高,效益就好,就少走彎路,我認為(wei) 最明顯的是這個(ge) 吧。
【解說】從(cong) 1999年開始,20多年來,謝福鑫當了10期的科特派。在謝福鑫為(wei) 代表的科特派推動下,閩北葡萄種植規模從(cong) 1984年的100株,發展到現在6萬(wan) 多畝(mu) ,產(chan) 量8萬(wan) 多噸,產(chan) 值6億(yi) 多元人民幣。
【同期】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員” 謝福鑫
你任何一個(ge) 產(chan) 業(ye) ,科技是在不斷進步的,過去是種土葡萄,以後引進了洋葡萄,開頭是陸地栽培,避雨栽培,現在有的像更發達地方人工氣候式栽培,溫度可以控製,光照可以控製,水分濕度可以控製,像這樣子的隨著科技的進步總是生產(chan) 力在不斷提升,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從(cong) 我們(men) 來講也感到很欣慰。
【解說】20多年來,福建省已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超過6萬(wan) 人次。用科學技術武裝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福建形成獨具特色的水產(chan) 、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值現均超千億(yi) 元。
記者 吳晟煒 福建南平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