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優化結構,能源創新點亮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2-10-20 11:11: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劉園園

  在生產(chan) 生活中,能源如同水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提升能源供給能力和質量,人均電力裝機容量不斷增長,電力安全運行水平保持全球領先。能源發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進轉型。十年來,我國持續加強能源技術創新,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能源生產(chan) 以年均約2.4%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6.6%的增長,為(wei) 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重要支撐。

  無論是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還是工廠企業(ye) 的生產(chan) 創造,抑或是人員貨物的交通往來,千行百業(ye) 都離不開能源。

  十年來,像水和空氣一樣融入生產(chan) 生活每個(ge) 細節的能源,在供應保障、綠色低碳轉型、科技創新等方方麵麵,已悄然發生顯著變化。

  供給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

  今年夏季,四川持續高溫幹旱天氣對電力保供形成挑戰。如何在持續高溫幹旱天氣中保障各行各業(ye) 和老百姓的用電需求?

  “統籌調配全網資源支援四川,安排8條入川電力通道全部滿送,單日最大支援電力達1200萬(wan) 千瓦,單日最大支援電量達1.32億(yi) 千瓦時。”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透露,在應對四川高溫幹旱天氣、做好能源保供方麵,跨區通道按最大能力支援。不僅(jin) 如此,國家有關(guan) 部門還指導地方政府及時啟動突發事件能源供應保障應急預案,協調國家電網調集50台應急發電車緊急馳援四川,保障民生和重點行業(ye) 用電需求。

  從(cong) 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不難感受到,十年來,我國能源供給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

  “我國發電裝機超過24億(yi) 千瓦,人均電力裝機由2014年的1千瓦增長至1.7千瓦,人均用電量從(cong) 4000千瓦時增長至近6000千瓦時,超過英國、意大利,接近德國、法國等國家。電力安全運行水平全球領先,沒有發生過大麵積停電事件。”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說。

  此外,章建華介紹,2021年,全國煤炭產(chan) 量達到41.3億(yi) 噸,比2014年增加2.6億(yi) 噸。大型煤礦產(chan) 能占全國總產(chan) 能的70%以上。油氣總產(chan) 量由2014年的3.15億(yi) 噸油當量增長至2021年的3.65億(yi) 噸油當量。原油產(chan) 量實現連續3年回升,天然氣產(chan) 量實現連續5年增產(chan) 超過100億(yi) 立方米。

  可再生能源也已成為(wei) 能源保供的“新生力量”。

  據統計,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曆史性突破11億(yi) 千瓦,占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5.8%。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2.49萬(wan) 億(yi) 千瓦時,占全社會(hui) 用電量的29.9%。

  “十年來,能源生產(chan) 以年均約2.4%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6.6%的增長,能源自給率長期穩定在80%以上。”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副司長宋雯說。

  多措並舉(ju)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9月,由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建)設計參建的“十四五”粵港澳大灣區首個(ge) 抽水蓄能電站——梅州抽水蓄能電站二期工程正式開工。二期工程計劃2025年前全麵投產(chan) ,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17.3億(yi) 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8.8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7.1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硫及粉塵排放0.16萬(wan) 噸。

  科技日報記者從(cong) 中國電建了解到,抽水蓄能電站能夠順利幫助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接入電網,是目前成熟可靠的大規模儲(chu) 能設施。梅州抽水蓄能電站的建成將進一步促進粵東(dong) 核電、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的消納。

  十年來,像梅州抽水蓄能電站這樣助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案例數不勝數。

  “2014年以來,我國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0%,以年均約2.9%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6.2%的國民經濟增長。能源消費結構顯著優(you) 化。”章建華說,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從(cong) 2014年的16.9%上升到2021年的25.5%,占能源消費增量的6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從(cong) 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1年的56%,年均下降1.4個(ge) 百分點,成為(wei) 曆史上下降最快的時期。

  為(wei)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多種舉(ju) 措正在積極推進。

  首先是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章建華介紹,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增加了約1.3億(yi) 千瓦,預計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將達到18%左右。

  數據顯示,在2021年全球能源供應緊張、歐洲多國重啟煤電的形勢下,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了0.7個(ge) 百分點,即從(cong) 15.9%提高到16.6%,保持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的年平均增速。

  與(yu) 此同時,我國還積極推動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例如,大力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暖改造,2021年,我國已經完成改造2.4億(yi) 千瓦,今年將繼續改造2.2億(yi) 千瓦,為(wei) “十四五”累計改造6億(yi) 千瓦的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全國超低排放煤電機組已超過10億(yi) 千瓦。

  另一項重要舉(ju) 措是,加強終端用能的清潔替代。章建華介紹,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提前完成規劃目標,清潔取暖麵積達到156億(yi) 平方米,清潔取暖率達到73.6%。此外,電動汽車充電設施也加快建設,截至今年6月,我國已累計建成392萬(wan) 台,充電基礎設施規模全球最大,2025年將滿足超過2000萬(wan) 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技術創新再上新台階

  “我們(men) 從(cong) 技術研發到工程建設、生產(chan) 運行做了一係列工作,建成了世界第一套百萬(wan) 噸級煤直接液化製油工程示範項目,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運行的煤直接液化製油項目。”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神華煤製油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公司還建成了煤製烯烴項目,這也是全球第一個(ge) 煤製烯烴工程示範項目。

  王建立告訴記者,無論是煤直接製油,還是煤製烯烴,此前都沒有實現大型工業(ye) 化,而這些項目首次實現了煤製油、煤製烯烴大型現代煤化工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

  能源技術創新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位於(yu) 國家能源集團宿遷發電有限公司的“高效靈活二次再熱發電機組研製及工程示範”項目,包含兩(liang) 台660兆瓦超超臨(lin) 界二次再熱機組。國家能源集團江蘇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梁誌宏告訴記者,為(wei) 了實現機組安全、高效、靈活、清潔、智慧運行,國家能源集團江蘇電力有限公司牽頭研發了多項關(guan) 鍵技術,如“汽電雙驅”引風機高效靈活供熱技術、螺旋卸船機關(guan) 鍵技術、寬調節比汽溫調節技術、智能控製係統(ICS)和智能管理係統(IMS)等。經過無數次迭代循環、攻堅克難,該項目的各項任務最終被圓滿完成。

  十年來,我國能源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邁上新台階。

  “目前,我國建立了完備的清潔能源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鏈,成功研發製造全球最大單機容量100萬(wan) 千瓦水電機組,具備最大單機容量達10兆瓦的全係列風電機組製造能力,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說起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章建華如數家珍。

  不僅(jin) 如此,章建華還談道,我國常規油氣勘探開采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頁岩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和裝備水平大幅提升。此外,我國還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大型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係統掌握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溫氣冷堆技術,多種各具特色的小型堆技術也正在進行工程示範準備。(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