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訊尖兵到裝配工匠,他32年沉在生產一線解難題
原標題:從(cong) 通訊尖兵到裝配工匠,韓春光32年沉在生產(chan) 一線解難題——(引題)
“擰開”技術壟斷的“閥門”(主題)
通訊員 劉婧斯 劉浩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維硯
7月的一天,哈爾濱電氣集團閥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電集團閥門公司)裝配工韓春光比往常來得更早,天剛蒙蒙亮,他已經在成排的鋼鐵閥門間忙碌。
就在前一天,韓春光剛參加完第二屆“龍江最美退役軍(jun) 人”的授獎活動。活動結束後,為(wei) 了不耽誤工作,他當晚直接住在了職工宿舍。“這批減壓閥趕著裝船發往印度,一天工期也不能耽誤。”
從(cong) 部隊退役後,韓春光當了32年工人,每天早上6時30分到車間這個(ge) 工作習(xi) 慣,他已堅持了32年。正是憑著這股子拚搏的勁頭,他帶領團隊率先“擰開”了國外壟斷超超臨(lin) 界火力發電機組的閥門。
做車間裏“最好”的工人
“要做就做到最好。”當兵時老連長的教導,成了韓春光退役後的崗位追求。
1985年10月,韓春光入伍空軍(jun) ,老連長看中他能吃苦、肯鑽研的特質,把這個(ge) “新兵蛋子”收編到“技術工種”——有線通訊班。
“巡線任務路途遙遠,在野外靠著土包睡一宿是常事兒(er) 。”韓春光回憶說。
然而,不怕苦不怕難的韓春光在剛退役時,也經曆過迷茫。
1990年3月退役後,韓春光成為(wei) 哈電集團閥門公司的一名機械加工工人。“剛進廠,什麽(me) 也不會(hui) ,看圖紙像看天書(shu) 。”沮喪(sang) 的韓春光向老連長求助,老連長一語驚醒迷茫人:“你把當兵時的勁頭拿出來,還能學不會(hui) 技術?”
返回崗位後,韓春光當兵時的狀態又回來了。他跟著師傅邊學邊幹,不斷加碼練習(xi) ,僅(jin) 用半年就出徒了。
一年後,車間安排他轉戰閥門焊接車間,他在焊工崗位一幹就是14年,身上被焊渣燙傷(shang) 留下的疤痕不計其數。
2004年,韓春光被調到閥門裝配崗位,負責檢測試驗,為(wei) 閥門“診病出方”。在這個(ge) 工作難度倍增的崗位上,他找到了“追求技術極致”的人生目標。
“跟他一批來的 7 個(ge) 工人都轉崗了,隻有他還留在車間。”車間主任劉憲東(dong) 說。
“擰開”壟斷的“閥門”
超超臨(lin) 界發電技術曾被國外壟斷,這項技術的國產(chan) 化,在保障我國能源電力安全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項技術國產(chan) 化進程中,是韓春光帶領團隊率先“擰開”了國外壟斷超超臨(lin) 界火力發電機組的閥門。
一個(ge) 超超臨(lin) 界閥門大概有160多個(ge) 零件,沒有裝配工藝,韓春光團隊兵分三路摸索組裝方法:有人從(cong) 下往上裝,有人從(cong) 內(nei) 向外搭建,還有人先組裝關(guan) 鍵部位再逐個(ge) 連接……就這樣裝了拆、拆了裝,終於(yu) 組裝成功,卻在蒸汽檢測試驗階段,出現了漏氣現象。
實現突破隻差臨(lin) 門一腳,韓春光不服輸的勁兒(er) 又來了。
2個(ge) 多小時的試驗錄像,他像“破案”一樣逐幀查看,終於(yu) 抓到了漏氣的“罪魁禍首”——S 型管道蒸汽排不淨產(chan) 生了漏氣。他們(men) 馬上聯係機械加工車間,連夜趕製新的直排管道,成功解決(jue) 了問題。
曆時3年,曆經上千次試驗,韓春光團隊保障了二、三類25個(ge) 品種超超臨(lin) 界閥門樣機國產(chan) 化鑒定的順利通過,樣機性能達到國內(nei) 領先水平。
據了解,國產(chan) 超超臨(lin) 界閥門與(yu) 進口產(chan) 品相比,每個(ge) 可節約成本1000萬(wan) 元左右。目前,哈電集團生產(chan) 裝備的 1000 多個(ge) 超超臨(lin) 界閥門正在全國各地的火電發電站運轉,產(chan) 生經濟效益超過2億(yi) 元。
軍(jun) 魂鑄匠心
3年前,韓春光收了第一個(ge) 徒弟趙越,以軍(jun) 魂鑄匠心的韓春光也點亮了身邊人的匠心。
“我要求徒弟定期檢查學習(xi) 筆記,每天下班前必須分類收好工具……”韓春光像帶兵一樣帶徒弟。
趙越是韓春光工友的兒(er) 子,和藹有加的“韓叔”突然變成嚴(yan) 厲的師傅,加之車間工作很辛苦,趙越有些難以接受,學了幾天,就開始有意躲著韓春光。
韓春光不允許徒弟當“逃兵”,直接上門“家訪”。他對趙越說:“你認真跟我幹半年,半年後你要還是不想幹,我幫你找領導換崗。”
彼時,正趕上新能源光電發電相關(guan) 項目的熔鹽安全閥和波紋管安全閥技術攻關(guan) 。趙越跟著韓春光起早貪黑地裝閥門、做試驗,“我也想像師傅一樣,為(wei) 新能源發電貢獻力量。”
2020年,韓春光帶著趙越投入中控德令哈項目的閥門調試和維護工作,僅(jin) 用3個(ge) 多月就高質量完成任務,大幅降低了光熱電站建設成本。(中工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