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公募研究員升任基金經理為何越來越難

發布時間:2022-10-20 15:40:00來源: 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芊

  在公募行業(ye) 大發展的當下,越來越多應屆畢業(ye) 生和金融從(cong) 業(ye) 人員選擇進入公募行業(ye) 發展自己事業(ye) 。不過,在越來越多人才湧入這一行業(ye) ,暢想美好未來的同時,也有不少公募機構的研究員正麵臨(lin) 著行路難的困境。

  公募研究員難以升任基金經理的現象是否普遍?研究員們(men) 又如何看待自己未來的職業(ye) 選擇?為(wei) 此,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公募機構研究員,透過從(cong) 業(ye) 者的視角一探究竟。

  兩(liang) 大升任路徑

  滬上一位資深基金圈內(nei) 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在一家基金公司中,研究員升任基金經理一般是兩(liang) 種情況,一是公司正好有基金經理的坑位,這種情況一般是有基金經理離職,或是公司想要戰略性布局某些行業(ye) 和風格的產(chan) 品;二是研究員推票特別優(you) 秀,也有一定的投資能力,因此被重點提拔成為(wei) 基金經理。

  在她看來,前一種情況是研究員升任基金經理的主要途徑。她向記者舉(ju) 例稱,以滬上一家頭部公募為(wei) 例,在一位基金經理離職後,他之前在管的三隻基金分別交給了三位基金經理接任,其中一位就是從(cong) 研究員轉任的新晉基金經理。另一個(ge) 例子來自華北一家知名公募,受到一些人事變動的影響,這家公募離職了一批基金經理,不少內(nei) 部的研究員因此有機會(hui) 升任。

  來自華南某大型公募的一位研究員認可上述說法。他告訴記者,公募研究員升任基金經理雖然並不是嚴(yan) 格意義(yi) 上的“一個(ge) 蘿卜一個(ge) 坑”,但是升任的機會(hui) 確實部分來自於(yu) 現任基金經理離職。“離職基金經理留下的產(chan) 品需要人接管,研究員就有機會(hui) 升任。”當然,隨著行業(ye) 和公司本身的發展,公募在基金經理的配置上也有擴張的需求。

  “基本的邏輯是,機構發展得好,就會(hui) 有更多機會(hui) 去發行新產(chan) 品,研究員也就有更多的機會(hui) 升任基金經理。”上述華南大型公募的研究員總結道。在他看來,之前的兩(liang) 三年,公募行業(ye) 的發展還是很不錯的,機構有較強的動力去增加基金經理的配置。但今年以來,由於(yu) 權益市場起伏較大,好的崗位有點供不應求,研究員的升任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難。

  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共鳴。華南一家頭部公募的權益研究員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入行後,確實能感受到研究員升任基金經理的難度越來越大,坑位越來越少。滬上一家公募的債(zhai) 券研究員表示,升任債(zhai) 券基金經理的要求也在迅速提高,“研究員供給的數量和質量都比前幾年高出很多。”

  上述華南頭部公募的權益研究員認為(wei) ,除了自身的努力,在升任基金經理的道路上,一些因素是自己無法控製的。比如,一位研究員是否能較快升任基金經理,和他所研究的行業(ye) 是否熱門有很大的關(guan) 係。“A股權益市場的風格輪動還是比較明顯的,熱門賽道的研究員推票比冷門賽道的研究員容易很多,所以前者升基金經理的可能性比後者大很多。”對於(yu) 他的說法,滬上一家頭部公募的研究員深有同感:“研究員其實和基金經理一樣,也需要一些‘順勢而為(wei) ’。對於(yu) 非熱門行業(ye) 的研究員來說,機會(hui) 或許就更少些。”

  頭部公募研究員

  升任不易

  與(yu) 源源不斷進入行業(ye) 的研究員相比,基金經理的崗位始終是稀缺資源。在一些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機構對於(yu) 研究員升任基金經理一事相對審慎,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滬上一家中型公募的市場部人士認為(wei) ,成熟的基金經理在大眾(zhong) 層麵是有知名度的,渠道也很信任,這非常難得。對於(yu) 機構來說,相比培養(yang) 新人,向這些成熟的基金經理繼續投放資源,收益顯然更高。

  上述資深基金圈人士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雖然機構可以為(wei) 新晉基金經理做新發產(chan) 品,但市場往往不會(hui) 買(mai) 賬。“個(ge) 人投資者不太願意把錢交給新人打理,機構投資者選品的標準很高,沒有過往業(ye) 績的產(chan) 品一般也很難考慮。”她直言。

  因此,新人接替老人、或是老人帶領新人管理產(chan) 品成為(wei) 了行業(ye) 慣例,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家機構的人才流動率較低,或者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基金經理矩陣,那麽(me) 研究員升任基金經理的機會(hui) 就比較少。目前,這一現象在頭部公募比較普遍。

  上述滬上中型公募的市場部人士也同意這一說法,她告訴證券時報記者,作為(wei) 中型公募,他們(men) 公司的研究員升任基金經理相對沒那麽(me) 難。她表示,今年就有幾位研究員成功升任基金經理,他們(men) 主攻的方向都不太一樣,符合公司對基金經理矩陣的配置需要。

  上述資深基金圈人士也表示,相對而言,中型公募的研究員升任的壓力沒那麽(me) 大。近年來,知名基金經理“奔私”的不少,頭部機構也需要補充優(you) 秀的基金經理,完善基金經理矩陣。中型機構的基金經理不斷流動,留給研究員的機會(hui) 也就比較多。

  離開還是等待?

  麵對“升任難”的現狀,頭部公募機構的研究員們(men) 會(hui) 如何應對?

  在上述華南某大型公募的研究員看來,買(mai) 方研究員的後續職業(ye) 發展不如賣方研究員那麽(me) 靈活。“要麽(me) 留在公募等著升任基金經理,要麽(me) 去私募當基金經理,基本就是這兩(liang) 個(ge) 路徑,去產(chan) 業(ye) 的或者去其他行業(ye) 的都很少聽說。”據他透露,一些想要盡快成為(wei) 基金經理的頭部公募研究員,往往就會(hui) 離開,選擇跳槽到私募。

  至於(yu) 是否要“奔私”,他表示,如果繼續留在公募,那麽(me) 平台帶來的加成就會(hui) 比較大。“在公募,做調研和做研究的資源會(hui) 比在私募多很多,大機構的知名度也是對個(ge) 人能力的背書(shu) 。”如果選擇加入私募,那麽(me) 自由度會(hui) 是比較大的吸引力。“私募對於(yu) 有能力的人來說,做投資的發揮空間也更大,很多想法都可以落地。”

  上述滬上一家公募的債(zhai) 券研究員告訴記者,有一些公募會(hui) 希望培養(yang) 專(zhuan) 注於(yu) 研究的人才,能夠長期紮根行業(ye) ,成為(wei) 一些領域的專(zhuan) 家,而非中途轉為(wei) 基金經理。“做研究員和做基金經理需要的技能還是有一些差別的,有的人更擅長擇時和配置,有的人更擅長純粹的研究。”對於(yu) 機構來說,研究員本身也是投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表示,據他了解,一些資深研究員的待遇會(hui) 比投資崗更高一些。上述華南一家頭部公募的權益研究員也表示,據他了解,資深研究員想要拿到一個(ge) 體(ti) 麵的待遇不難,在公募紮根研究也是不錯的選擇。

  滬上一家頭部公募的研究員則認為(wei) ,無論是留在公司繼續磨練,還是向外部尋求合適的轉型機會(hui) ,他最看重的仍是機構的發展前景。不過,在他看來,相比以研究員的身份長期在公司紮根,大部分年輕的研究員還是更希望成為(wei) 基金經理的。他特別強調,大家更想從(cong) 市場中證明自己的能力。

  “從(cong) 研究員的角度來看,成為(wei) 知名基金經理的概率其實是非常低的,大多數人也不會(hui) 有那個(ge) 不切實際的目標。”麵對記者的提問,上述滬上頭部公募的研究員這樣回答。他表示,根據他的觀察,很多研究員選擇做投資並不是衝(chong) 著明星基金經理的那一層光環,更重要的是,作為(wei) 基金公司的研究員,個(ge) 人的研究成果主要由公司內(nei) 部來評判,但成為(wei) 基金經理之後,投研的業(ye) 績將會(hui) 是公開的,個(ge) 人的投研能力將由全市場來評判。在他看來,在資本市場這個(ge) 標準統一、競爭(zheng) 激烈的評判體(ti) 係下,如果能做出一番成績,對個(ge) 人而言將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這也是很多研究員希望成為(wei) 基金經理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我,就會(hui) 選擇留在公募,等待成為(wei) 基金經理的那一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