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越壑,綜合立體交通加速成型
◎本報記者 矯 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迎來了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曆史性跨越。十年來,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中國高鐵、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成為(wei) 靚麗(li) 的中國名片。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有力促進了國內(nei) 國際循環暢通,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明顯增強。
杭州未來科技城CBD核心區以北5公裏處,是新開通不久的杭州西站。
從(cong) 杭州西站出發通過機場軌道快線,經杭州東(dong) 站至蕭山機場用時不到50分鍾。
“公司有50多名員工是新杭州人,這樣的綜合立體(ti) 交通樞紐,讓他們(men) 以後回老家探親(qin) 更方便了,工作、生活的幸福感也更強了!”杭州未來科技城創客、杭州非白三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茹方軍(jun) 說。
這隻是我國交通運輸業(ye) 快速發展的一個(ge) 縮影。十年來,我國綜合立體(ti) 交通網加速成型,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的總裏程超過600萬(wan) 公裏。2012年到2021年底,鐵路、公路增加裏程約110萬(wan) 公裏,相當於(yu) 繞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鐵路(以下簡稱高鐵)、高速公路對20萬(wan) 以上人口城市的覆蓋率均超過95%。
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國家之一。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徐成光表示,我國交通運輸業(ye) 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充分發揮,為(wei) 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了堅強保障。
高速鐵路:運營網絡通達水平世界最高
2021年年底,京港高鐵安慶至九江段通車,從(cong) 合肥至九江,最快隻需2小時22分鍾。
“去廬山方便多了。”旅客張紅岩說,以前和同伴去廬山旅遊,乘火車需要7個(ge) 小時,晚上從(cong) 合肥乘火車要次日早上才能到九江。
到2021年年底,我國高鐵營業(ye) 裏程突破4萬(wan) 公裏,占世界高鐵總裏程的2/3以上;商業(ye) 運營速度世界最快,近3200公裏的線路上,複興(xing) 號常態化按時速350公裏運營;運營網絡通達水平世界最高,94.9%的50萬(wan) 人口以上城市實現高鐵覆蓋。
中國高鐵“八縱八橫”網絡正在完善。
9月30日,在建渝昆高鐵雲(yun) 貴段傳(chuan) 來最新消息,由中鐵十八局集團負責施工的全線重難點控製性工程大坪隧道,正式進入主洞施工。渝昆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之一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起自重慶西站,接入昆明南站,全長699公裏,設計時速350公裏。
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在建高鐵項目已建成投產(chan) 3.44萬(wan) 公裏,占比76.6%;開工在建的則有0.53萬(wan) 公裏,占比11.7%。京滬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青銀通道、陸橋通道、滬昆通道、廣昆通道已實現貫通。根據2016版《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總規模約4.5萬(wan) 公裏。
中國高鐵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2012年,中國標準動車組研發工作啟動。在254項重要標準中,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中國標準占到84%。十年來,複興(xing) 號“家族”不斷壯大,已形成不同速度等級係列化產(chan) 品,能夠適應多種運行環境需求,並實現對31個(ge) 省(區、市)的全覆蓋。
目前,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重點工程的CR450科技創新工程全麵展開。“中國鐵路將集中力量破解CR450科技創新工程涉及的一係列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鞏固擴大我國高鐵領跑優(you) 勢。”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中國高鐵還在向智能化方向不斷邁進。
2019年12月30日,中國首條建成投用的智能高鐵——京張高鐵開通運營,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350公裏自動駕駛並采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依托京張高鐵、京雄城際鐵路等重點工程,我國大力推進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的技術創新,初步構建了智能鐵路成套技術體(ti) 係、數據體(ti) 係和標準體(ti) 係。
高速公路:路網規模全球最大
滬昆高速(G60)起於(yu) 上海市鬆江區,全程約2700多公裏,經由浙江、江蘇、安徽等省,直至雲(yun) 南昆明。依托這條高速公路的交通優(you) 勢,長三角與(yu) 雲(yun) 貴高原的距離被拉近,沿線企業(ye) 也被串聯起來。
2016年,上海市鬆江區考慮到本區近95%的先進製造業(ye) 、科創要素都集聚於(yu) 這條高速公路兩(liang) 側(ce) ,提出了沿滬昆高速公路構建科創走廊的構想,嘉興(xing) 、杭州等9座沿途城市由路聯結,在沿線發展出一個(ge) GDP總量達萬(wan) 億(yi) 元的城市經濟帶。截至今年5月,這9座城市所擁有的科創板上市企業(ye) 數量已達66家。
“目前,高速公路網絡已覆蓋98.8%的城區人口20萬(wan) 以上城市及地級行政中心,連接了全國約88%的縣級行政區。”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副局長王太表示。
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xing) 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高速公路智慧升級成為(wei) 一種趨勢。
2021年6月底,我國第一條“麵向未來的新一代智能高速”——江蘇五峰山長江大橋南北公路接線建成通車。五峰山長江大橋南北公路接線一共落地了20多個(ge) 智慧綠色應用場景。
在大霧天,車道兩(liang) 側(ce) 的激光測距車檢器能夠感知到車輛所在車道;在雨雪天,傳(chuan) 感係統會(hui) 對路麵積雪與(yu) 結冰狀況進行智能判斷,一旦發現路麵積雪或結冰,係統會(hui) 自動噴灑融雪劑;在發生交通事故時,智慧管控平台會(hui) 第一時間接收到相關(guan) 信息,自動啟動車道管控……“有些功能為(wei) 國內(nei) 道路首次使用。”江蘇省交通工程建設局局長蔣振雄說。
過去十年,我國高速公路網越織越密。截至202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已達11.7萬(wan) 公裏,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高速公路網。
這張高速公路網仍在擴大。
9月28日,全國中西部高速公路建設又有了新進展。
由中鐵二十二局等承建的國家重點工程——呼北高速公路山西朔神段完工。當天,由中鐵一局承建的四川九綿(九寨溝至綿陽)高速公路關(guan) 鍵控製工程、全長13013米的白馬隧道掘進突破10000米。
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新開工的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道項目近170個(ge) ,裏程達4800公裏。
民用航空:新增航線3000餘(yu) 條
天上的飛機也會(hui) “堵車”,下雨天“堵車”的幾率更高。尤其是繁忙的京廣大通道,其擁堵程度位居全國前列。
這條通道位於(yu) 我國航路網的中軸線上,縱貫南北、承接東(dong) 西,涉及機場眾(zhong) 多,全年保持高位運行,繁忙節點多,高峰流量大,日均超過1200架次,高峰小時超過70架次。
今年5月19日零時,京廣大通道空域結構調整方案正式啟用。調整後,京廣大通道空域形成了“兩(liang) 上兩(liang) 下、單向循環”的運行模式,可有效解決(jue) 京廣航路以及華北空域的擁堵狀況。
“兩(liang) 上兩(liang) 下、單向循環”運行模式中,“兩(liang) 上”是指兩(liang) 條航線用於(yu) 北上,就是從(cong) 南往北飛;“兩(liang) 下”是指兩(liang) 條航線用於(yu) 南下,從(cong) 北往南飛;單向循環就是取消相對飛行,把航線變成了單行線。“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安全裕度,提升航路運行效率。”華北空管局空管中心相關(guan) 人員介紹。
“我們(men) 建設京廣大通道的努力見效了!”中南空管局管製中心安全業(ye) 務室主任黃平說,以往航班“繞圈圈”的軌跡現在已經被一條條“大直線”取代了。
如今,京廣大通道讓原先“單上單下”的雙車道變為(wei) “雙上雙下”的四車道,新增航線裏程2313公裏。
十年來,民航新建、遷建運輸機場共82個(ge) ,新增航線3000餘(yu) 條。2019年(即新冠肺炎疫情前)民航運輸的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都超過了2012年的兩(liang) 倍,貨郵運輸量為(wei) 2012年的1.3倍,航班正常率較2012年提升了13.17個(ge) 百分點,航空服務網絡覆蓋全國92%的地級行政單元、88%的人口、93%的經濟總量。
以機場為(wei) 核心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也陸續建成。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正式通航;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通航。
十年砥礪前行,十載春華秋實。
一幅江海聯動、海鐵聯運、水陸並進、空港銜接“四位一體(ti) ”的現代立體(ti) 交通畫卷,正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
大事記
2017年5月
我國首款具備國際主流水準、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幹線客機C919首飛成功。
2017年12月
ARJ21國產(chan) 飛機正式執飛首條國內(nei) 支線航線。
2018年9月
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運營,香港正式接入國家高鐵網絡。
2019年9月
世界級航空樞紐——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正式通航。
2019年12月
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全球首條時速350公裏的智能高鐵京張高鐵開通運營。
2021年5月
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榮烏(wu) 高速公路新線、京德高速公路一期通車。
2021年6月
西藏首條電氣化鐵路——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開通運營。
2021年6月
橫跨北京、河北、山西等省份的京新高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
2022年4月
由我國自主研發、世界領先新型複興(xing) 號高速綜合檢測列車上線運行。(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