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調低產品費率 低費率將成未來大趨勢

發布時間:2022-10-21 16:21: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本報記者 彭 妍

  今年以來,包括中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交銀理財、浦銀理財等在內(nei) 的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先後發布費率調整公告,對旗下理財產(chan) 品的相關(guan) 費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下調,部分理財產(chan) 品的費率低至零。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下調理財產(chan) 品費率,一方麵是積極響應金融降費、更好地服務實體(ti) 經濟,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另一方麵也與(yu) 今年以來市場波動加大、投資者體(ti) 驗變差有關(guan) ,通過下調產(chan) 品費率可以適當對衝(chong) 產(chan) 品收益下降的影響,提高產(chan) 品的相對競爭(zheng) 力,有望引發行業(ye) 係統性降低資管產(chan) 品的費率水平。對於(yu) 投資者而言,需要注意不能僅(jin) 僅(jin) 根據產(chan) 品費率多少做出購買(mai) 與(yu) 否決(jue) 策,更應該根據自身實際的風險收益偏好選擇合適的產(chan) 品。

  部分理財產(chan) 品

  費率降為(wei) 零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chan) 品麵臨(lin) 公募基金等各類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各理財機構之間競爭(zheng) 趨於(yu) 白熱化,因此打價(jia) 格戰成為(wei) 必然。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旗下多款理財產(chan) 品費率進行了調整,產(chan) 品類型以固收類、現金管理類以及混合類為(wei) 主,調整的費率多為(wei) 固定管理費、銷售服務費以及托管費,其中部分產(chan) 品費率降為(wei) 零。

  例如,10月11日,中銀理財發布公告稱,將於(yu) 2022年10月11日至2022年11月10日對“中銀理財-日積月累日計劃”產(chan) 品費率進行優(you) 惠,即產(chan) 品的固定管理費由0.27%(年化,下同)下調至零,而該隻產(chan) 品托管費率剛由0.06%下調至0.05%。

  同日,中銀理財旗下另一款美元封閉理財產(chan) 品,自10月12日起該產(chan) 品的固定管理費由0.1%下調至零。

  除了中銀理財,近期招銀理財、光大理財、交銀理財、浦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也在近期對旗下理財產(chan) 品進行了費率優(you) 惠。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杜陽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銀行理財產(chan) 品基本完成淨值化轉型,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首先,費率下調有助於(yu) 增加理財產(chan) 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其次,費率下調也是銀行減費讓利的重要體(ti) 現。通過下調費率,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可以更大程度滿足居民對於(yu) 資產(chan) 保值增值的金融訴求,提升金融服務普惠性和人民性。

  專(zhuan) 家稱

  費率仍有進一步下調空間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從(cong) 銀行和理財子公司的角度看,降低費率能夠吸引更多的客戶,從(cong) 而進一步做大銀行理財規模。

  明明表示,“參考美國大型資管機構的發展之路,低費率是大勢所趨,未來理財產(chan) 品通過降低費率擴大規模,進而獲得規模經濟繼續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投資者可以更多選擇被動投資方式以節約成本。”

  薛洪言認為(wei) ,對投資者而言,產(chan) 品費率隻是挑選理財產(chan) 品的考量要素之一,與(yu) 之相比,更重要的是產(chan) 品風險收益的適配度,隻有在同等類型的理財產(chan) 品對比中,費率才會(hui) 上升為(wei) 決(jue) 定性考量因素。

  杜陽表示,理財產(chan) 品費率下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yu) 投資者收益水平的提升,但投資者依然需要深入了解理財產(chan) 品的投資範圍,選擇與(yu) 自身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產(chan) 品。同時,投資者要樹立長期的價(jia) 值投資觀念,理性看待市場波動。

  “未來理財產(chan) 品費率仍存在進一步下調空間。”杜陽認為(wei) ,短期看,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需要關(guan) 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做好信息披露,對產(chan) 品費率的下調及時通知和告知。長期看,銀行及理財公司仍應該繼續加強投研體(ti) 係建設,不斷提升主動管理能力,靈活應對市場波動;提高對市場的靈敏度,通過更加多元化的手段化解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以及操作風險等。(證券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