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做學問,要從國家需要出發”

發布時間:2022-10-26 11:24:00來源: 人民日報

  山東(dong) 大學八旬教授曾繁仁持續研究生態美學——

  “做學問,要從(cong) 國家需要出發”(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人物小傳(chuan)

  曾繁仁:1941年生,安徽涇縣人,山東(dong) 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山東(dong) 大學文藝學學科學術帶頭人。長期從(cong) 事美學與(yu) 文藝美學專(zhuan) 業(ye) 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出版《生態美學導論》《中西對話中的生態美學》《美育十五講》等著作10餘(yu) 部,主編《中國美育思想通史》(九卷本)等。

  已過耄耋之年,滿頭銀發的曾繁仁,談起生態美學,思路十分清晰……

  “對我而言,治學是人生價(jia) 值的持續提升”

  1964年7月,曾繁仁畢業(ye) 於(yu) 山東(dong) 大學中文係,同年留係任教,從(cong) 事美學與(yu) 文藝學研究。1987年秋,受學校委托,曾繁仁赴豫開展項目合作。他們(men) 一行七八人,乘著一輛麵包車出發,跨越黃河大橋,穿越魯中、魯西南、河南蘭(lan) 考,直達開封市區。

  當時,我國各地鄉(xiang) 鎮企業(ye) 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沿途中,一座座化工廠冒著柱柱黑色濃煙,造紙廠汙水橫流,滲入到十幾公裏外的地下,一方方良田沃土被汙染,空氣中彌漫著嗆鼻的氣味……”曾繁仁回憶。

  “走一程,痛一程。為(wei) 了經濟發展,我們(men) 國家的生態係統受損問題多、曆史欠賬多。”曾繁仁在心中做出論斷。

  回到學校,曾繁仁時常琢磨,如何發揮綿薄之力,結合自身所學,為(wei) 改善當下生態問題做點事情。曾繁仁覺得,美學中應該發展出一門學科,將人文性、審美性與(yu) 生態性統一起來。

  後來,曾繁仁聯想到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學說,還有中國古代哲學中關(guan) 於(yu) “天人合一”的學說。這就讓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生態美學發生了關(guan) 聯,他立足中國現實,提出了“生態存在論美學”,並一揮而就完成萬(wan) 字論文《生態美學:後現代語境下嶄新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

  兩(liang) 年後,曾繁仁在原有論文基礎上出版了個(ge) 人首部生態美學論著《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進一步詮釋了他的觀點:生態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倡導人類應該以一種普遍共生的態度對待自然環境,同自然環境處於(yu) 中和協調、共同促進的關(guan) 係。

  那篇萬(wan) 字論文成為(wei) 我國生態美學的代表性論文之一。該文與(yu) 《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共同奠定了曾繁仁研究生態美學的基本理論框架,並為(wei) 生態問題的解決(jue) 提供了人文價(jia) 值觀上的思考。

  “對我而言,治學是人生價(jia) 值的持續提升;做學問,要從(cong) 國家需要出發。”曾繁仁說。

  “力求將求異與(yu) 求新的治學精神延續到教書(shu) 育人中”

  1959年至1964年,曾繁仁在山東(dong) 大學中文係讀書(shu) 。“求學期間,係裏‘大師雲(yun) 集’,馮(feng) 沅君、陸侃如、蕭滌非、高亨等教師,代表了當時文學研究的高峰,為(wei) 新中國培養(yang) 了一批優(you) 秀學子,這四位前輩都曾給我上過課。”曾繁仁回憶。

  當時,係裏的教師們(men) 偏愛讓學生發言,“例如,高亨先生給我們(men) 上《詩經》與(yu) 《左傳(chuan) 》課,我們(men) 在每堂課結束後,都要圍在高先生身邊,向先生問學。我們(men) 對先生的學術都很景仰,經常引用先生以及前輩的學術觀點。”曾繁仁回憶。

  “不要老是提高亨怎麽(me) 說,而是要提出你的新說,否則就是重複,沒有意義(yi) 和價(jia) 值。”高亨先生對大家說道,“你們(men) 講講,有沒有新看法、新發現?”

  在教師們(men) 的引導下,係裏討論氛圍濃厚,“大家都在嚐試求新,積極參加學術討論,手裏捧著著作,引經據典,甚至與(yu) 老師展開激烈討論……”曾繁仁說。

  曾繁仁說他“力求將求異與(yu) 求新的治學精神延續到教書(shu) 育人中”。他常把學生聚在一起,開展學術討論,鼓勵大家推陳出新,“我的博士生在寫(xie) 博士論文前,我都會(hui) 問:你的研究與(yu) 前人有何不同、提出了什麽(me) 新問題?”曾繁仁說。

  學術攀登創新之路,未曾止步。2010年,已近古稀之年的曾繁仁,再度完成《生態美學導論》一書(shu) ,這是國內(nei) 首部綜合中西古今資源、全麵論述生態美學這一嶄新美學理論形態的論著。

  “‘追求真諦,創立新義(yi) ,力求出言有據,避免遊談無根’,高亨先生這句話,讓我受益終身!”曾繁仁說。

  “做點有意義(yi) 的學問,為(wei) ‘美麗(li) 中國’建設貢獻智慧,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

  曾繁仁家中,珍藏著一張合影:“照片拍攝於(yu) 2009年召開的‘全球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與(yu) 環境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上。”曾繁仁說。

  當時,曾繁仁做了一篇關(guan) 於(yu) 生態美學的報告;會(hui) 後,一位西方的美學理論家找到他說:“想不到中國學者對於(yu) 西方這麽(me) 了解,也想不到中國學者對於(yu) 生態美學有這麽(me) 全麵的研究。”

  曾繁仁對於(yu) 學術研究的國際交流十分重視。2005年以來,在他的身體(ti) 力行下,山東(dong) 大學多次召開生態美學相關(guan) 大型國際會(hui) 議,持續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

  “學術界曾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美學’與(yu) ‘生態’等都是國外輸入的理論,中國沒有本土的‘生態美學’。”曾繁仁意識到,生態美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中國話語”建設。

  從(cong) 2017年開始,曾繁仁轉向生態美學的中國形態研究,提出了“生生美學”,建構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翻開《曾繁仁學術文集(十)·生生美學》一書(shu) ,略掃一眼目錄,就會(hui) 發現此書(shu) 內(nei) 容廣泛,涵蓋古琴、敦煌壁畫、中國書(shu) 法,等等,內(nei) 容頗為(wei) 細致。

  “‘生生美學’,以《周易》為(wei) 出發點,依托光輝燦爛的中國傳(chuan) 統藝術,必須博覽群書(shu) ,從(cong) 浩繁卷帙中汲取精華,才能研究得透、研究得好。”曾繁仁不好意思地笑了,“你看,家裏挺亂(luan) ,到處都是書(shu) 。”

  幾年前,年近80歲的曾繁仁與(yu) 愛人一同踏上火車,奔赴甘肅,“他總說,僅(jin) 研究書(shu) 中的敦煌壁畫,還是差點什麽(me) ,非要去實地看看。”曾繁仁的愛人笑道:“看到敦煌壁畫的那一刻,他的眼睛都是發光的,邊看邊記;回來後,都寫(xie) 進了書(shu) 裏。”

  研究“生生美學”,曾繁仁形成了一個(ge) 小習(xi) 慣。“有時,我倆(lia) 正在外遛彎,他忽然著急回家,原來是想到了新觀點,得立刻記到本子上;吃著飯時,有新想法,趕緊放下筷子去記下。”曾繁仁的愛人拿出一摞手稿:“這些都是他近期記的。”

  問他為(wei) 何如此癡迷。曾繁仁思索片刻,抬頭答道:“在我這樣一個(ge) 年齡,做點有意義(yi) 的學問,為(wei) ‘美麗(li) 中國’建設貢獻智慧,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這就是我自己追求的人生價(jia) 值所在。”

  ■記者手記

  致敬“文章合為(wei) 時而著”

  “60歲,對多數人而言,已是退休的年紀,而您卻毅然進入一個(ge) 自己以前並不熟悉的新興(xing) 領域,並開拓出全新的局麵,背後的動力是什麽(me) ?”采訪時,記者問道。曾先生答道:“在於(yu) ‘使命’二字。”

  多年來,曾先生殫精竭慮、勤奮治學,把理論研究與(yu) 社會(hui) 關(guan) 切結合起來,讓書(shu) 中的理論變得更有溫度。從(cong) 時代發展的現實境況中提煉學術問題、選擇研究方向,是曾先生治學的基本路徑。梳理曾先生數十年在美學和文藝理論領域的豐(feng) 富成果,可見其背後躍動著時代發展的脈搏。可以說,他是中國當代學者“文章合為(wei) 時而著”的典範。矻矻窮年,學術報國,這正是曾繁仁心中的使命,值得後輩學習(xi) !(人民日報 記者 李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