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全球盛會”雲集,上海如何向世界詮釋“中國式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2-10-28 10:2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經濟觀察)“全球盛會(hui) ”雲(yun) 集,上海如何向世界詮釋“中國式現代化”?

  中新社上海10月27日電 (樊中華)近來,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下稱“進博會(hui) ”)、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場活動等一係列國際盛會(hui) 於(yu) 上海籌備正酣。

  為(wei) 何在疫情防控與(yu) 經濟複蘇最吃勁的時刻,此類國際性盛會(hui) 仍可雲(yun) 集上海、如約舉(ju) 行?有分析認為(wei) ,上海承擔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之責,而此番三大“全球盛會(hui) ”所著眼的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夯實科創策源地,以及探索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正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三個(ge) 關(guan) 鍵。

  “上海的‘先鋒’角色,一是在打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中成為(wei) 中心節點,提供其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二是以科創中心建設、科創成果產(chan) 業(ye) 化等在國際產(chan) 業(ye) 鏈與(yu) 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上發揮關(guan) 鍵作用;三是在探索製度型開放上成為(wei) ‘探路兵’。”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李偉(wei) 指出。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曉娣認為(wei) ,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開放”一詞的頻繁出現向世界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即未來中國會(hui) “內(nei) 外兼修”,實施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進博會(hui) 及‘一帶一路’倡議等,都是中國獨創的、具有探索性的新型國際公共產(chan) 品,目的在於(yu) 將中國市場的發展紅利通過敞開的大門與(yu) 世界分享,共同促進各國經濟的複蘇與(yu) 繁榮。”張曉娣說。

  “這類國際公共產(chan) 品的供給無疑是成功的,”張曉娣觀察到,五年來,進博會(hui) 早已超越了“展會(hui) ”屬性,成為(wei) 推動改革開放的“探測器”和“試驗田”。

  例如借助進博會(hui) 的舉(ju) 辦,中國政府每年都會(hui) 出台“幹貨滿滿”的措施,不斷推進開放進程。如展會(hui) 期間銷售的展品在進口環節實現三稅全免、參展企業(ye) 可申請進口食品臨(lin) 時許可證、展會(hui) 後參展品可進入海關(guan) 特殊監管區進行跨境電商業(ye) 務等,“從(cong) 第一屆進博會(hui) 至今已經出台了20多項類似的具體(ti) 開放措施,並形成了製度性安排。”

  更進一步地,在全球疫情疊加世界經濟複蘇乏力的背景下,進博會(hui) 的連年如期舉(ju) 辦,幫助全球企業(ye) 共克難關(guan) ,為(wei) 世界經濟注入了正能量。

  “如進博會(hui) 這樣的宏觀經濟政策能形成持續性和穩定性,一方麵意味著全球主要經濟體(ti) 在經濟政策方麵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協調,對提振全球信心、活躍交易和穩預期有積極作用。”張曉娣說。

  另一方麵,進博會(hui) 四年的成績表明其已高效率地實現了中國市場和海外市場的互聯互通與(yu) 資源共享。特別是,進博會(hui) 始終麵向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參展優(you) 惠,為(wei) 這些國家融入全球價(jia) 值鏈提供了機會(hui) ,“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包容可持續發展。”

  不少專(zhuan) 家指出,上海是全國經濟重鎮和戰略承載地,“全球盛會(hui) ”雲(yun) 集不僅(jin) 使上海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動能更勁,同時也在不斷倒逼其鍛造硬能力與(yu) 軟實力,成為(wei) 國際關(guan) 係中更加活躍開放的次國家行為(wei) 體(ti) ,以及國際城市合作網絡的核心。

  事實上,由中國主導舉(ju) 辦的一係列“全球盛會(hui) ”也成為(wei) 向世界真實展示中國社會(hui) 文明形態變化和城市發展水平的多元窗口。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鄧智團指出,近年來,上海圍繞“人民城市”建設,在生活、治理、人文、環境等諸多領域做出了創新實踐。

  如以進博會(hui) 和世界城市日為(wei) 契機,上海開展“美麗(li) 街區”“美麗(li) 家園”“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完成架空線入地和杆箱整治576公裏,讓城市天際線更美麗(li) ;近五年,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328萬(wan) 平方米,涉及居民16.5萬(wan) 戶,曆史性解決(jue) 了困擾上海多年的民生難題;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82萬(wan) 輛,將綠色低碳交通向縱深推進等,“已逐步形成了人人都能出彩、人人都能參與(yu) 城市治理,以及人人都可享有品質生活、感受城市溫度和歸屬認同的中國超大城市發展之路。”鄧智團說。(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