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教育部:推進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

發布時間:2022-10-28 15:3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28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guan) 於(yu) 做好職業(ye) 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加快推進職業(ye) 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健全教師標準體(ti) 係。

  通知明確了六方麵內(nei) 容。明確認定範圍。職業(ye) 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主要適用於(yu) 職業(ye) 學校的專(zhuan) 業(ye) 課教師(含實習(xi) 指導教師)。公共課教師、校內(nei) 其他具有教師資格並實際承擔教學任務的人員,正式聘任的校外兼職教師,以及其他依法開展職業(ye) 學校教育的機構中具有教師資格的人員,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可參照實施。

  嚴(yan) 格標準要求。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wei) 衡量“雙師型”教師能力素質的第一標準,強化對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素養(yang) 的考察,師德考核不合格者在影響期內(nei) 不得參加“雙師型”教師認定,已認定的應予以撤銷。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做到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並修。要突出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考察,注重教學改革和專(zhuan) 業(ye) 建設實績。要熟悉行業(ye) 企業(ye) 情況,具有相應的專(zhuan) 業(ye) 技能,以及行業(ye) 企業(ye) 工作經曆或實踐經驗。

  加強組織實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區域內(nei) “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認定工作應按照個(ge) 人申報、組織認定、結果複查的程序具體(ti) 實施。組織認定可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程序指定具備認定條件的學校、第三方機構或專(zhuan) 家組織等具體(ti) 實施。實施主體(ti) 要明確負責部門,組建由教育部門、行業(ye) 企業(ye) 、院校專(zhuan) 家等共同組成的認定專(zhuan) 家評議委員會(hui) ,嚴(yan) 格按照標準條件,規範程序,保證質量。認定結果經檢查複核通過後,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學校應及時更新教師管理信息係統“雙師型”教師信息,確保數據準確統一。

  強化監督評價(jia)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認定工作的規範指導和監督管理,要建立健全公示公開、第三方評估、抽查複查、責任追究、過程追溯等製度,發揮廣大教師的監督作用,暢通投訴反饋渠道,確保過程透明規範、結果公平公正。教育部將對各地“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進行抽查。

  促進持續發展。要製定激勵政策,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動態調整機製,根據教師不同能力條件分級認定,引導和鼓勵廣大教師走“雙師型”發展道路。在職務(職稱)晉升、教育培訓、評先評優(you) 等方麵應向“雙師型”教師傾(qing) 斜,課時費標準原則上應高於(yu) 同級別教師崗位。要根據“雙師型”教師不同階段發展需求,精準提供教育教學、崗位實訓、企業(ye) 實踐等機會(hui) 。要鼓勵“雙師型”教師取得行業(ye) 領域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獲聘行業(ye) 領域專(zhuan) 業(ye) 技術職務(職稱)。要結合學製和專(zhuan) 業(ye) 特點,對“雙師型”教師能力素質進行不超過5年一周期的複核,突出聘期內(nei) 崗位業(ye) 績考察,促進教師知識技能持續更新。

  注重作用發揮。要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在綜合育人、企業(ye) 實踐、教學改革、社會(hui) 服務和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等方麵帶頭引領作用,充分挖掘典型案例,示範教師培訓、頂崗實踐、研修訪學等成長路徑方法。在“雙高”建設計劃、優(you) 質中職學校和專(zhuan) 業(ye) 建設計劃、職業(ye) 院校辦學能力達標、專(zhuan) 業(ye) 設置審批和布局結構優(you) 化、現場工程師培養(yang) 計劃,以及教師創新團隊、名師(名匠)工作室、技藝技能傳(chuan) 承創新平台建設中,應將“雙師型”教師作用發揮情況作為(wei) 重要指標。

  通知指出,國家製定職業(ye) 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結合本地具體(ti) 情況,以及不同教育層次、專(zhuan) 業(ye) 大類等,參照製定修訂本級“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實施辦法,明確支持舉(ju) 措,實行分類評價(jia) ,並適時調整完善。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