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打造智慧農業 解析大旱之年的“豐收密碼”

發布時間:2022-10-28 15:24: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今年安徽淮南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但在鳳台縣種糧大戶徐懷彪的稻田裏卻是一派豐(feng) 收的景象。大旱之年的“豐(feng) 收密碼”是什麽(me) ,跟隨記者一起去看一看。

  淮南市鳳台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nong) 藝師 蘇梅:畝(mu) 穗數是27.7萬(wan) ,平均穗粒數是121.2粒。

  霜降過後,安徽淮南種糧大戶徐懷彪種植的1400多畝(mu) 水稻迎來了大豐(feng) 收,經過測產(chan) 他家水稻的畝(mu) 產(chan) 將近1500斤。

  今年夏天淮南市平均高溫天數較常年同期偏多近24天,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22%。氣溫高、降水少導致病蟲害頻發正是造成水稻減產(chan) 的主要原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實現豐(feng) 收,在以前是想都不敢的事。

  鳳台縣是全國糧食生產(chan) 先進縣,今年水稻種植麵積在66萬(wan) 畝(mu) ,其中近一半是訂單生產(chan) 的綠色糯稻。在徐懷彪的田裏,近年的糧食生產(chan) 發生了新變化,“印刷播種育秧”技術將育秧從(cong) 12個(ge) 工人縮減到僅(jin) 需6人;“無人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等一係列新型農(nong) 機的使用,讓1400多畝(mu) 土地隻需要10個(ge) 人就能耕種。各類農(nong) 業(ye) 現代化技術的運用,讓種田從(cong) “汗水農(nong) 業(ye) ”走向“智慧農(nong) 業(ye) ”,集約、高效的生產(chan) 模式,有效降低了農(nong) 業(ye) 受氣候的影響。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