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界人士解析“網課爆破”:用法律武器回擊網絡暴力
近日,河南省新鄭市第三中學的一名曆史教師,在遭受“網課爆破”後不幸去世,引發全網關(guan) 注。記者搜索發現,此前,多地發生過類似網課入侵事件,“爆破”方式多樣且人數眾(zhong) 多,從(cong) 開麥說話、刷屏騷擾信息,到辱罵師生、播放不雅視頻等。不少學生直呼,“簡直苦不堪言”“嚴(yan) 厲製裁‘爆破手’”。
“‘網課爆破’絕非簡單的惡作劇,而是一種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線的新型網絡暴力行為(wei) ,輕則違法,重則犯罪,依法應當予以製裁。”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彭新林說。
11月4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關(guan) 於(yu) 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對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製、強化網暴當事人保護、嚴(yan) 防網暴信息傳(chuan) 播擴散等作出要求。
“網課爆破”反映了網絡暴力滋生土壤的哪些深層次問題?未成年“爆破手”能否免於(yu) 處罰?是誰在給這些未成年人“遞刀”?如何有效治理網絡暴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連線法學界人士解析。
“網課爆破”已觸及法律紅線 涉嫌違法或犯罪
“‘網課爆破’屬於(yu) 網絡暴力。”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陶寬指出,“網課爆破”會(hui) 直接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關(guan) 係著學生和老師的個(ge) 人權益,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網絡暴力。
陶寬解釋說,“爆破手”這一行為(wei) 在現實生活中,相當於(yu) 有組織地跑到學校課堂破壞教學秩序,如大聲喧嘩、扔東(dong) 西、辱罵他人等,阻止學生上課、教師授課。而“網課爆破”是將這種違法手段從(cong) 線下轉移到網絡,“同樣應當受到法律的約束”。
彭新林分析認為(wei) ,“網課爆破”行為(wei) 違反民法典、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有關(guan) 保護公民個(ge) 人隱私、信息安全、名譽權等方麵的規定。
“不法分子‘入侵’在線課堂,對師生公然侮辱或者捏造事實誹謗,情節嚴(yan) 重的,應當以侮辱罪或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也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彭新林告訴記者,如果不法分子是通過黑客技術破解課堂密碼,非法入侵網絡課堂,情節嚴(yan) 重的,還可能涉嫌非法控製計算機信息係統罪。如果是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hui) 秩序的,則應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彭新林提醒“爆破手”,若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釁滋事犯罪的同時,又構成刑法第291條之一規定的編造、故意傳(chuan) 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第364條第1款規定的傳(chuan) 播淫穢物品罪的,則應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網絡暴力違法成本過低 維權成本過高
“五毛一節,十元永久”“騰訊會(hui) 議、釘釘會(hui) 議皆可爆破”“誣陷、表白等需求都可滿足”……記者注意到,“網課爆破”在線下已逐漸形成一條黑灰產(chan) 業(ye) 鏈,入侵一節網課的價(jia) 格最低僅(jin) 需0.5元。
彭新林指出,網課入侵的原因,多與(yu) 部分學生反感網課或尋求刺激有關(guan) ,進而動起了歪腦筋,或是雇用“爆破手”搗亂(luan) ,擾亂(luan) 教學秩序。據調查顯示,很多“爆破手”為(wei) 未成年人,甚至有的未滿14周歲。“未成年人不會(hui) 因其特殊身份免責,這種情況也可能涉嫌違法犯罪,應該受到法律製裁。”彭新林說。
“違法成本過低、維權成本過高,是網絡暴力高發的主要原因。”陶寬認為(wei) ,法律上對網暴進行懲罰的力度較輕,一般僅(jin) 會(hui) 被追究民事侵權行為(wei) ,不外乎賠禮道歉、消除不良影響,或賠償(chang) 非常有限的經濟損失,涉及刑事責任的少之又少,“對個(ge) 人而言,涉及刑事責任的網暴,搜集電子證據是個(ge) 難題”。
彭新林分析,網絡暴力的滋生,既有部分網民網絡素養(yang) 不高的原因,也有相關(guan) 網絡平台“唯流量”的內(nei) 容創作導向和主體(ti) 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問題,還涉及網絡暴力背後的黑灰產(chan) 業(ye) 鏈條。“有效治理網絡暴力,需要多措並舉(ju) 、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既切除病灶,也鏟除病根。”
彭新林建議,行政執法機關(guan) 和司法機關(guan) 要依法履職,加大對網絡暴力及其背後黑灰產(chan) 業(ye) 的打擊力度,特別是重拳出擊有組織、有策劃、有產(chan) 業(ye) 鏈條的新型網暴;同時,要深化網絡暴力專(zhuan) 項治理,持續開展“清朗”係列專(zhuan) 項行動,推進網絡素養(yang) 教育,培養(yang) 文明自律網絡行為(wei) 、豐(feng) 富網絡道德實踐,推動網絡暴力治理不斷從(cong) 治標向標本兼治轉變。
以零容忍態度懲治“網課爆破”等網絡暴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一些學校以網絡形式開展教學,如何保障網課安全,全麵阻擊“爆破手”?
彭新林指出,當前,一些線上教學平台,可能存在責任認識不充分、角色定位不準確、履職盡責不到位、製度機製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規範等一係列問題。平台用戶越活躍,社會(hui) 責任越重大,線上教學平台越是要肩負起防範“網課爆破”的主體(ti) 責任,構建網絡安全防火牆;同時,充分利用技術手段提升反“網課爆破”的能力,相關(guan) 網絡平台要進一步完善會(hui) 議鎖定、一鍵屏蔽、一鍵舉(ju) 報、踢出會(hui) 議等快速權限控製功能,壓縮“爆破手”胡作非為(wei) 的空間。
“治理‘網課爆破’必須‘零容忍’,重拳出擊。”陶寬建議,構建網暴技術識別模型,增加網暴違法成本。“通過對網暴行為(wei) 的研究發現,網暴是有跡可循的,他們(men) 的行為(wei) 模式可以通過技術建模,設立模型,通過‘提前預警+人工審核’的方式,提高網暴預警能力。”同時,將網暴者違法行為(wei) 在社會(hui) 誠信體(ti) 係中予以體(ti) 現,將其與(yu) 就業(ye) 、銀行貸款等掛鉤;如有情節嚴(yan) 重的,予以行政拘留處罰甚至刑事處罰,提高違法成本。
在彭新林看來,加強學生信息安全教育,關(guan) 注疫情期間學生心理問題同樣重要。家長和學校應加強學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注意引導學生不將網課教室密碼外泄,防止“引狼入室”。教育主管部門、線上教學平台要進一步加強對教師防範“網課爆破”的技能培訓,提高教師應對“網課爆破”時快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安全意識,消除網絡暴力滋生的土壤,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韓颺 先藕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