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鄭誌明: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擁有更廣闊的舞台
大國工匠鄭誌明——
“新時代的產(chan) 業(ye) 工人,擁有更廣闊的舞台”
本報記者 張雲(yun) 河
工作台上,有幾樣東(dong) 西:一副勞保手套沾滿機油、一隻量塊盒磨得發黑、一套高度尺鋥光瓦亮,四角各有一把張牙舞爪的台虎鉗。
工作台旁,一名工人雙眼緊盯,抿著嘴,用銼刀輕銼工件。“鐵屑搞定!”長籲口氣,抬起頭,正好讓記者看到藍色安全帽寫(xie) 著的姓名——鄭誌明。
25年裏,從(cong) 鉗工學徒成長為(wei) 大國工匠,鄭誌明不僅(jin) 是廣西汽車集團的首席技能專(zhuan) 家、裝備製造技師,也是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zhuan) 家,還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西工匠、廣西勞模等眾(zhong) 多榮譽稱號。有人問他身份是啥,鄭誌明回答:“我隻是個(ge) 工人。”
“工人階級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覺悟。”作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鄭誌明帶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回到柳州。連日來,他常常和大家一起學報告、說變化、談感想、話未來。
“真正在添磚加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大廈的人,他們(men) 都是值得我們(men) 尊敬的。”班前會(hui) 上,鄭誌明熱情洋溢地分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這句話,引起工友們(men) 強烈共鳴。“我們(men) 要牢記囑托,全身心為(wei) 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心中懷有夢想
鉗工用的書(shu) 籍、幾十把銼刀、錘子、鋸子……鄭誌明工作櫃裏東(dong) 西很多,最上層擺放的整整齊齊的榮譽證書(shu) 間,一把金屬劃線圓規十分醒目,圓規合金材質、手工打製,觸感微涼、頗有分量。
“圓規畫圓,不離圓心;鉗工這行,別忘初衷。”輕撫圓規,鄭誌明想起師傅譚林科把圓規交給他時的叮嚀。
當鉗工,動手能力是關(guan) 鍵。說起來,鄭誌明打小熱愛手工。切、割、打孔,獨立製作竹孔雀。廢品廠淘換來馬達,加些泡沫做電動小船。拆下報廢的自行車鏈條,彎幾根鐵絲(si) ,再用膠皮、鉚釘固定,組裝火柴槍。“摟動扳機,‘啪’,打出一串火光,玩伴個(ge) 個(ge) 羨慕,滿足感不亞(ya) 於(yu) 今天擁有遙控飛機的孩子。”鄭誌明的童年,玩具全由自己做。
求學、實習(xi) 。1997年,鄭誌明職高畢業(ye) 。聽說他要當鉗工,幹木匠的父親(qin) 、當廚娘的母親(qin) 、同為(wei) 工人的大哥都讚成。按規矩,新人入門要和老員工結對,譚林科成為(wei) 他在廠裏的頭一個(ge) 師傅。
“我師傅很受人尊敬。遇到棘手工作,車間主任都會(hui) 來請他幫忙。”鄭誌明說,“工人社會(hui) 地位高啊!從(cong) 那時起,我定下目標,向師傅看齊,把鉗工這行做到底。”
譚林科是廠裏少有的八級鉗工。改革開放初期,一個(ge) 月能掙99元。當時,全廠工資最高的,是譚林科的師傅、鄭誌明的“師爺”,技師謝宏幸,每月101元。
老帶新、傳(chuan) 幫帶,譚師傅對徒弟的要求,一向嚴(yan) 格,甚至可以說“嚴(yan) 厲”。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寧可多花時間檢驗,也不要幹廢工件。”“專(zhuan) 注、幹好、做精,要對每一項工作負責到底。”師傅的耳提麵命,鄭誌明記憶猶新。
有一次給一隻液壓集成塊打孔,六個(ge) 麵全得打,孔的數量很多、直徑大小不一,一不留神就容易互相打穿。“師傅抽口煙,往孔裏一吹,如果對麵隻有一個(ge) 眼飄出煙來,算合格,如果兩(liang) 個(ge) 以上的眼有煙,算作廢。”鄭誌明說,失敗了的話,劈頭蓋臉一通批評免不了。
牢記師傅教誨,鄭誌明對待工作勤奮刻苦、一絲(si) 不苟。幹完活,他總要比別人多花時間總結得失;問題解決(jue) 了,他還要反複尋找是否還有別的方法,能不能比上回幹得更好……漸漸地,他練就一手絕活:手工銼削平麵,可將零件尺寸誤差控製在0.003毫米以內(nei) ;手工畫線鑽孔,孔的位置度誤差能控製在0.05毫米以內(nei) ,相當於(yu) 一根頭發絲(si) 粗細的1/20。
看到徒弟越來越出息,譚林科很是欣慰:“不枉我教他一場。”這位76歲的老人個(ge) 不高、臉微圓、中氣足,記者見到他時,老人滿臉自豪、咧嘴大笑:“鄭誌明這孩子能吃苦,上進心又強,取得的進步,與(yu) 他一直以來心中懷有夢想是分不開的。”
傳(chuan) 承工匠精神
廠房裏,鄭誌明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牌匾懸掛在一堵膠合板牆上。旁邊是一扇伸縮門,門內(nei) 是車間,也是由機器、工作台和74位工人共同組成的工作室。
90後鉗工謝評周12年前進廠時便跟著鄭誌明當學徒,2014年工作室剛成立,他成為(wei) “元老”。如今,這個(ge) 高挑的小夥(huo) 已是公司裝備製造工段長,更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zhuan) 家。去年,他以“全國優(you) 秀農(nong) 民工”身份和鄭誌明一起在天安門廣場上參加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
“鄭師傅常說,作為(wei) 新時代的產(chan) 業(ye) 工人,我們(men) 就是要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hui) 創新。我常請教他,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指導我。”謝評周說。
比如,在熱處理工序時,工件容易磨損毀壞,剛性韌性,謝評周研究得還不深。謝評周說:“師傅會(hui) 教我用什麽(me) 材料、用什麽(me) 方式、在柳州市哪家企業(ye) 能做。”
謝評周曾問鄭誌明:“您就不怕‘教會(hui) 徒弟,餓死師傅’?”鄭誌明哈哈一笑:“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不應該有私心雜念。我希望到我退休時,別人介紹我,不是誇我,而是誇我徒弟,說‘這就是那名大工匠誰誰誰的師傅啊!’”
多年來,鄭誌明始終把自己發明的“調芯鑽孔法”“研推修銼法”等技能經驗毫無保留地傳(chuan) 給徒弟們(men) ,先後培養(yang) 出高級技工、高級技師、公司特聘專(zhuan) 家等50多人。大夥(huo) 兒(er) 不僅(jin) 傳(chuan) 承了他身上敢於(yu) 創新、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同樣帶出更多高技能人才。
獨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這些年,工作室的成員們(men) 持續開展鉗、銑、車、焊等工作理論和實操培訓;組織人員參加崗位練兵和技能比武;開展機器人係統運維、機電一體(ti) 化虛擬仿真應用、直線導軌安裝與(yu) 調試等“高精尖”培訓。在廠內(nei) ,他們(men) 累計培訓320場次、924人次、76164課時。在廠外,他們(men) 先後跟廣西柳州、南寧、崇左等地10多家職業(ye) 院校、技術院校實行“校企聯合”,為(wei) 數千在校學生傳(chuan) 經送寶。
匠心鑄魂、匠行育人、匠技提升。最近,公司的裝備研發團隊正努力攻克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關(guan) 鍵設備的研發製造難關(guan) 。“時代在快速變革,新的技術一日千裏。”鄭誌明說,“作為(wei) 新時代的產(chan) 業(ye) 工人,我們(men) 必須勇於(yu) 創新、敢想敢幹、彎道超車。”
廠裏有條生產(chan) 線,這裏插管橋壓裝設備的伺服係統是鄭誌明主導改造的。投入使用後,成本降低,性能一點也不比以前采購的“洋設備”差。
如今,工作室累計完成933項工藝裝備自主研製項目,交付使用1820台套工藝、工程裝備。自主研製工藝裝備的交付投產(chan) ,為(wei) 公司直接創造經濟效益8150.45萬(wan) 元。謝評周很感慨:“這就是大國工匠!這就是‘衝(chong) 在前頭,幹在實處’的黨(dang) 員風采!”
談及未來,鄭誌明說:“我相信,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新時代的產(chan) 業(ye) 工人,擁有更廣闊的舞台,一定能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腳下充滿力量
走進位於(yu) 柳江南岸的公司底盤事業(ye) 部,文化牆上“艱苦創業(ye) ,自強不息”八個(ge) 大字熠熠生輝。鄭誌明說:“這是我們(men) 的企業(ye) 精神,傳(chuan) 承60多年了。”
1958年初秋,柳州西郊十裏荒原熱火朝天,柳州動力機械廠在河西村破土動工。隨著國家工農(nong) 業(ye) 變遷,廠子幾易其名:從(cong) 上世紀60年代的柳州拖拉機廠,到1985年的柳州微型汽車廠,再到1996年的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成立的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新千年,一部分五菱人加入到新的合資企業(ye) 上汽通用五菱,另一些人則成為(wei) 廣西汽車集團的一分子。
“從(cong) 篳路藍縷的昨天到欣欣向榮的今天,‘不蒸饅頭爭(zheng) 口氣’,是我們(men) 努力奮鬥的不竭動力。”鄭誌明感慨。
2007年,公司生產(chan) 的大批量汽車後橋總成在裝車時出現噪音大的問題,廠裏花大價(jia) 錢請外企工程師來華維修。從(cong) 打“飛的”出發開始,專(zhuan) 家薪酬按小時計,出差期間一切費用由中方承擔。專(zhuan) 家母語是小語種,為(wei) 了交流,找遍柳州才找來一位銀行職員當翻譯。
外企專(zhuan) 家講解時,鄭誌明在翻譯的幫助下,連比劃帶猜盡力與(yu) 專(zhuan) 家溝通。外企專(zhuan) 家操作時,鄭誌明踮腳探頭,目不轉睛。廠裏又從(cong) 四川、陝西等地請來幾位老師傅幫忙。中間種種,頗多曲折。雖然發現問題出在減速器上,臨(lin) 了解決(jue) 方案卻是沒有。
鄭誌明不願放棄,組織了個(ge) 突擊隊。為(wei) 啃下噪音大這根“硬骨頭”,他和突擊隊求來外方的儀(yi) 器,拆掉研究。經過上千次反複模擬試驗,他們(men) 設計製造出減速器噪音檢測設備,將噪音發生率由3%降到0.007%以下,為(wei) 公司挽回50多萬(wan) 元損失。
征途漫漫,必須靠自力更生奮鬥。如今的廣西汽車集團已擁有超200萬(wan) 台套汽車零部件、80萬(wan) 台汽車發動機、2萬(wan) 台輕型客車和12萬(wan) 台專(zhuan) 用車的綜合產(chan) 能,連續多年營業(ye) 收入超200億(yi) 元,營收結構不斷優(you) 化。
這樣的變化,令人欣喜,無數個(ge) 像鄭誌明一樣的產(chan) 業(ye) 工人,在浩浩蕩蕩的時代大潮中,心中懷有夢想、腳下充滿力量。
“當年的領先者有的反過來學我們(men) ,拆了我們(men) 的零部件去研究。”鄭誌明舉(ju) 了個(ge) 例子,因為(wei) 價(jia) 格太便宜,外方教授專(zhuan) 門拆五菱車去研究,結果令其震驚:車子並沒有偷工減料,其中成本控製方麵的創新更是讓人驚歎。
工友們(men) 評價(jia) 鄭誌明,想自己的事少,想集體(ti) 的事多。“鄭誌明有股拚勁,別人口中的難事,在他看來全是樂(le) 事。”(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