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奧林匹克賽場上何以刮起中國風
中國代表團在各個(ge) 賽區都有良好表現,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我國的技能人才隊伍水平,反映了我國技工教育的水平,體(ti) 現了我們(men) 支撐實體(ti) 經濟強大的技能人才實力。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寫(xie) :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策 劃:劉 莉
披上國旗,衝(chong) 上獎台,接過金牌……在萬(wan) 眾(zhong) 矚目下,鮮花掌聲中,今年10月到11月,一群年輕人,正在7個(ge) 國家的不同賽區,為(wei) 中國爭(zheng) 得榮譽。
在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的舞台上,中國代表團在已完賽的27個(ge) 項目上,斬獲15金3銀3銅和5個(ge) 優(you) 勝獎。
11月下旬,新一輪比賽將在奧地利拉開帷幕。
比賽進行時,恰逢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時,詳細詢問身著車間工服的黨(dang) 代表鄭誌明,並語重心長地說:“不能瞧不起產(chan) 業(ye) 工人,一定要看實際貢獻!真正在添磚加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大廈的人,他們(men) 都是值得我們(men) 尊敬的。”
“中國代表團在各個(ge) 賽區都有良好表現,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我國的技能人才隊伍水平,反映了我國技工教育的水平,體(ti) 現了我們(men) 支撐實體(ti) 經濟強大的技能人才實力。”世界技能大賽中國組委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這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最高層級職業(ye) 技能賽事:真刀真槍解決(jue) 真實問題
世界技能大賽(以下簡稱世賽)已有70餘(yu) 年曆史。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技能人才短缺的困境和歐洲各國對技能人才的渴求中,世界技能大賽應運而生。該大賽由世界技能組織發起舉(ju) 辦。該組織的宗旨,是在世界範圍內(nei) 促進技能的發展。截至目前,世界技能組織已有85個(ge) 國家和地區成員。
世賽是最高層級的世界性職業(ye) 技能賽事,代表了職業(ye) 技能發展的世界先進水平,被譽為(wei) “世界技能奧林匹克”,它也是世界技能組織成員展示和交流職業(ye) 技能的重要平台。
和大家熟悉的競技體(ti) 育一樣,世賽的賽場比拚同樣激烈。每個(ge) 項目每個(ge) 組織成員隻能派出一人(隊)參賽,對參賽者隻有年齡限製——小於(yu) 22歲。選手必須兼具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技能水平,才能在風雲(yun) 變幻的賽場上拔得頭籌。
“世賽緊跟產(chan) 業(ye) 、行業(ye) 發展。市場或行業(ye) 需要什麽(me) 職業(ye) ,它就辦什麽(me) 項目,所有競賽項目都是真實存在的職業(ye) 和工種。”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天津)研究中心副教授陳曉曦說。
世賽如今共設運輸與(yu) 物流、結構與(yu) 建築藝術、製造與(yu) 工程技術、信息與(yu) 通信技術、創意藝術與(yu) 時尚、社會(hui) 及個(ge) 人服務等六大領域共63個(ge) 競賽項目。考題不追求“偏、難、怪”,而在於(yu) “真”。它考察的不是單一動手能力,而是強調真實工作的複合性、創新性和係統性。
羅凱來自深圳技師學院,他在本屆世賽上奪得金牌的項目是3D數字遊戲藝術。這是個(ge) 注重審美和創意的項目,要求動腦和動手並重。選手要有奇思妙想,還要有能快速實現創意的軟件操作能力。
通常情況下,考題涉及概念設計、原畫、貼圖、建模、動畫製作、場景渲染等模塊,也就是說,選手需在規定時間內(nei) 完成和3D遊戲設計相關(guan) 的全流程工作。
但此次世賽考題難度加碼。項目模塊由之前較為(wei) 固定的4個(ge) 增加為(wei) 8個(ge) ,還出現了羅凱此前從(cong) 未接觸過的新題型:比賽給了一段教程,要求選手用教程中的方法在遊戲引擎裏通過藍圖技術,製作一段開門動畫——這考查的是選手快速學習(xi) 、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能力。
深圳技師學院校長鄧元龍表示,世賽的一大特點,就是不來虛的。比賽項目從(cong) 最新的企業(ye) 生產(chan) 和服務實踐中歸納梳理而來,比賽的題目和評價(jia) 標準能夠充分體(ti) 現該職業(ye) 所需要的最新的職業(ye) 能力。
陳曉曦也看到了一個(ge) 明顯的趨勢性變化:近年來,比賽增加了工業(ye) 4.0、光電技術、移動應用開發等新項目。在世賽賽場,能清晰感受到工業(ye) 現代化和製造業(ye) 現代化湧動的浪潮。
來自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的楊書(shu) 明就是在移動應用開發這一新增項目上奪魁的選手。他笑稱自己是家中“祖上十八代以來第一個(ge) 程序員”。
移動應用開發項目,要求選手在規定時間內(nei) 製作一個(ge) App。此次比賽任務,是以世賽為(wei) 主題,製作相關(guan) 的展示性App,引導用戶更加深入地了解該賽事。
和一般的應用開發過程不同,比賽時選手能使用的工具是給定的,比賽工位也完全不能聯網,若遇到問題,隻能通過所有選手共享的信息查詢區進行有限次數的查詢。
去掉一切外部輔助,選手必須在有限時間內(nei) ,開發出一款能用、好用的移動App。
楊書(shu) 明的教練、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陳立準告訴記者,這十分考驗選手的編程思維和對指定工具的熟練程度。選手要對每一個(ge) 類型的技能點進行模擬,對每一個(ge) 功能點逐一攻關(guan) 突破,熟練掌握技能點的實現方式和解決(jue) 問題的代碼路徑。當然,還要注意鍛煉開放心態,提高創新能力、數據結構和邏輯思維能力。
金牌選手的誕生之路:不是一個(ge) 人在戰鬥
能披上國旗,站上世界技能之巔,對這些年輕人來說,是足以長久銘記的榮耀。
但榮耀的背後並非坦途。要獲得那個(ge) 唯一的代表國家出戰的資格,他們(men) 必須闖過重重關(guan) 卡:市級選拔賽、省級選拔賽、省集訓隊選拔、全國選拔賽、國家集訓隊選拔……如果了解選手的故事,會(hui) 發現他們(men) 中的許多人都經曆過挫折與(yu) 失敗,跌倒後又站起,咬牙一年年堅持,才最終站上最高領獎台。
對選手來說,幾年磨一劍是常態。在漫長的備賽時光中,訓練通常從(cong) 清晨六七點開始,到晚上十一點左右結束。
羅凱報名參加過第45屆世賽市內(nei) 集訓選拔賽,當時因為(wei) 對軟件和規則的掌握理解尚不到位,在深圳市的第一輪選拔賽就被淘汰。後來,他進入了世賽集訓梯隊,和第45屆世賽集訓選手一起訓練,磨練自己。兩(liang) 年後,羅凱終於(yu) 正式加入第46屆世賽深圳市集訓隊,一關(guan) 一關(guan) 拿下,最終代表國家出戰,並成功在特別賽上摘金。
羅凱的特點是“穩、準、快”。在長時間的訓練中,他對比賽用軟件已摸得很透,在操作上流暢度高,一氣嗬成。問他有何訣竅,羅凱笑了笑,不過“唯手熟爾”。
但他參賽的3D數字遊戲藝術項目,特別注重創意。創意就來自日常的觀察、感受、交流和積累。這次世賽要求的風格是遊戲“堡壘之夜”,偏歐美卡通。訓練時,選手必須掌握各類畫風。畢竟,賽場上可能出現任何考題。“要多看有意思的作品,大量看國內(nei) 國外不同風格的東(dong) 西,再找到自己的風格。”羅凱說。
來自廣東(dong) 省技師學院的劉澤龍,曾經入選第45屆世賽電子技術項目國家集訓隊,但在隊內(nei) 選拔賽上,因發揮失誤,他遭到淘汰,無緣那一屆世賽。也曾失落失意,但他迅速調整自己,衝(chong) 擊第46屆世賽。此次,在2022年世賽特別賽上,他拿下電子技術項目的金牌。
劉澤龍回憶,他的訓練就是不停做題,不停做題;不停找缺點,不停找缺點。為(wei) 更懂硬件設計,他做考研真題;為(wei) 更懂編程,他在競賽題庫裏找題。“隻要知識麵夠廣,出什麽(me) 題都難不住你。”
來自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e) 學院的李小鬆是光電技術這一新增項目的金牌得主。他坦言,每一次選拔之前,都要拚盡全力。不停地做,重複地練,把時間壓縮到極致。為(wei) 了全身心投入訓練,他幹脆在訓練室放了張行軍(jun) 床,就睡在那裏。
為(wei) 了在賽場上能更加從(cong) 容,訓練的難度和強度通通加碼。選手對自己的要求,必須比在賽場上更加嚴(yan) 苛。
李小鬆回憶,正式比賽中有一個(ge) 模塊是智能照明環境安裝與(yu) 調試,給定的時間是7個(ge) 小時,整體(ti) 試題比樣題增加了30%的內(nei) 容。得益於(yu) 平時的極限訓練,李小鬆硬是把要求的多個(ge) 任務全部拿下,“做到手都快抽筋了”。比賽時間到時,他是全場完成度最高的選手。
當然,選手都不是一個(ge) 人在戰鬥。他們(men) 的身後,是國家,是基地,是教練和專(zhuan) 家團隊,是翻譯和後勤保障團隊。
此次特別賽上,在中國代表團完賽項目中,獲金牌率達到56%,獲獎率達到96%。數控銑項目實現了四連冠,服裝技術項目實現了三連冠,移動機器人、電子技術、數控車蟬聯金牌。家具製作、精細木工、印刷媒體(ti) 技術、美容、抹灰與(yu) 隔牆係統、雲(yun) 計算、3D數字遊戲藝術實現金牌突破。在光電技術、可再生能源、移動應用開發等世賽新增項目上,我國選手也勇奪金牌。
再往前看,在第44屆和45屆世賽中,中國代表團均位於(yu) 金牌榜和獎牌榜首位。2019年9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對我國技能選手在第45屆世賽上取得佳績作出重要指示,向我國參賽選手和從(cong) 事技能人才培養(yang) 工作的同誌們(men) 致以熱烈祝賀。
“這些成績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陳曉曦說。2010年,我國加入世界技能組織;2011年,我國首次組團參加世賽,頭兩(liang) 屆比賽成績一般。“當時各種聲音都有。有的質疑我們(men) 的技能文化不行,有的質疑我們(men) 技能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不行。後來,經過艱苦努力,我們(men) 終於(yu) 在2015年的世賽上實現金牌零的突破,拿到了5塊金牌。”
前述世賽中國組委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也表示,我國能夠取得好成績,主要得益於(yu) 國家對技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得益於(yu) 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認真組織集訓備賽,得益於(yu) 集訓基地、專(zhuan) 家教練、選手等各個(ge) 層麵的共同努力。而且,世賽是一個(ge) 綜合性職業(ye) 技能賽事,中國隊能夠在各個(ge) 領域全麵開花,體(ti) 現了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完整,基礎雄厚。
陳曉曦細數了一係列舉(ju) 措:我國成立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組委會(hui) ,作為(wei) 統籌組織管理世界技能大賽工作的常設機構;對世賽開展了積極研究,成立了多個(ge) 世賽研究(研修)中心,研究成果可為(wei) 主管部門作出科學決(jue) 策、科學開展集訓備賽提供支持;2013年,我國出台了《世界技能大賽參賽管理暫行辦法》,對組織機構與(yu) 職責分工、參賽流程、經費保障等都作出了製度性規定。“基地建設也是我國比較有特色的舉(ju) 措。”陳曉曦介紹,我國的世賽依托各個(ge) 項目的基地進行人才培養(yang) 和訓練,由基地單位承擔集訓任務,提供各類保障和支持。
不僅(jin) 是奪金:看技能成就未來的無限可能
能參加世賽的隻有少數人。陳曉曦說,他們(men) 如同金字塔的塔尖。但是,你之所以能看到塔尖,一定是因為(wei) 有堅實的技能人才隊伍,有頂尖的技能人才培養(yang) 水平。
“我們(men) 的技能人才工作不光是要培養(yang) 少數頂尖人才,更要注意帶動技能勞動者整體(ti) 素質的提升,要培養(yang) 數以千萬(wan) 計、數以億(yi) 計的高素質技能勞動者大軍(jun) ,以支撐我國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的長遠需要。”前述世賽中國組委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說。
近年來,為(wei) 抓住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發展機遇,世界工業(ye) 強國紛紛實施“再工業(ye) 化”戰略,吸引高端製造業(ye) 回流。我國也在搶抓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新機遇。
技能是強國之基、立業(ye) 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的缺口,會(hui) 嚴(yan) 重製約我國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2021年4月,全國職業(ye) 教育大會(hui) 提出了建設技能型社會(hui) 的願景;同年6月,人社部印發《“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wei) 技能型社會(hui) 建設明確了時間表,到2025年技能型社會(hui) 建設全麵推進,到2035年技能型社會(hui) 基本建成;2022年,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努力培養(yang) 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
2022年10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其特別提出“廣泛深入開展職業(ye) 技能競賽,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賽為(wei) 引領、全國職業(ye) 技能大賽為(wei) 龍頭、全國行業(ye) 和地方各級職業(ye) 技能競賽以及專(zhuan) 項賽為(wei) 主體(ti) 、企業(ye) 和院校職業(ye) 技能比賽為(wei) 基礎的中國特色職業(ye) 技能競賽體(ti) 係”。陳曉曦說,這一競賽體(ti) 係的建成,惠及的是更廣泛的技能人才群體(ti) 。
普通高校強調科研與(yu) 教學的互動,但在職業(ye) 院校和技工院校中,學科方麵的研究通常比較薄弱。“參加世界頂尖水平的比賽,跟上比賽內(nei) 容和評價(jia) 標準,就跟上了技能教育的最新趨勢和發展方向。”鄧元龍說。
技能教育內(nei) 容需要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進行調整。世賽也是一個(ge) 風向標。隨著互聯網技術與(yu) 商務活動的結合日益緊密,商務軟件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院長李紅強介紹,2014年,該校成立了以商務軟件解決(jue) 方案項目世賽技術專(zhuan) 家、本地區行業(ye) 協會(hui) 、企業(ye) 技術代表和本校專(zhuan) 業(ye) 教師共同組成的課題組,開發出完全融入世賽技術標準的“商務軟件開發與(yu) 應用”新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方案和8門主體(ti) 課程,並已通過了新專(zhuan) 業(ye) 申報審批。
“大賽提醒我們(men) 技工院校,一定要解決(jue) 學生上手快但後勁不足的問題,深化產(chan) 教融合,讓高端企業(ye) 、龍頭企業(ye) 參與(yu) 我們(men) 的人才培養(yang) ;還要拓寬學生視野,在技工院校,我們(men) 同樣也要強調學科交叉,給學生提供國際交流的平台。”鄧元龍表示,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要掌握一定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否則後續發展空間會(hui) 嚴(yan) 重受限。他們(men) 也要有跨界能力,頂尖的高技能人才,也應跨界到專(zhuan) 業(ye) 技術領域,具備一定的係統設計和實踐能力。他們(men) 還要具有自我學習(xi) 新知識、自我掌握新技能的能力。
多位世賽金牌得主感受到,比賽讓他們(men) 看到了技能成就未來的無限可能。
接觸世賽之前,作為(wei) 一名職校學生,李小鬆隻知道努力升學才有出路;了解大賽後,他才發現原來參加技能比賽也能走上世界舞台,靠著技能同樣可以改變命運。李小鬆出身江西農(nong) 村,家庭條件一般。世賽項目在晚上頒獎,李小鬆打視頻電話報喜時,五十歲的母親(qin) 還在鞋廠工作。“之後我考慮繼續深造,也考慮投入職業(ye) 教育行業(ye) ,號召更多青年學子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道路。”
初中畢業(ye) 後去了技師學院的劉澤龍,入校時就看到了師兄的名字出現在校門口的慶賀橫幅上——慶祝他拿到了43屆世賽的優(you) 勝獎。這讓劉澤龍朦朦朧朧產(chan) 生了參賽的想法。但在接觸比賽之前,因為(wei) 迷茫,他一度想要退學。“當時我、家裏人還有老家的朋友,都不看好技工教育。覺得出來沒地位,想重新讀高中。”如今,劉澤龍的名字也出現在了橫幅上。現在,他已經是廣東(dong) 省技師學院的老師,他想告訴他的學生——這裏就有一個(ge) 活生生的技能成才的例子。“不努力,怎麽(me) 知道這個(ge) 人是不是你?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陳曉曦也提到了一個(ge) 小小的改變。
近幾年來,給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天津)研究中心打來的陌生電話更多了,常有社會(hui) 人士來谘詢如何參加世賽。“我們(men) 能明顯感到,以前對技能技術沒那麽(me) 關(guan) 注的人,現在也注意到我們(men) 了,更多青少年的技能成才之誌已經被點燃。”陳曉曦說。
注: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原計劃於(yu) 2021年9月在我國上海舉(ju) 辦,因疫情原因推遲至2022年10月舉(ju) 辦。後受疫情影響,2022年不再舉(ju) 辦,改為(wei) 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分散在法國、瑞士等15個(ge) 國家舉(ju) 辦。(科技日報 實習(xi) 記者孫明源對此文亦有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