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靉河青蘿卜”:油沙地裏挖出的“香餑餑”
新華社沈陽11月21日電 題:“靉河青蘿卜”:油沙地裏挖出的“香餑餑”
新華社記者趙泳
“今年收獲的青蘿卜已全部存到了鮮儲(chu) 庫裏,可以慢慢地賣。”近日,在丹東(dong) 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島上的一座鮮儲(chu) 庫門口,上尖村五組村民胡永寶興(xing) 奮地說。
九連城鎮地處靉河與(yu) 鴨綠江交匯處,馬市島是夾在兩(liang) 河中的一座島,這裏土壤含水量高、土地肥沃,是有名的油沙子地,當地出產(chan) 的“靉河青蘿卜”遠近聞名。
近年來,馬市島積極推廣“瓜茬蘿卜”種植技術。“頭半年種西瓜,後半年種蘿卜。”胡永寶說,“這樣不僅(jin) 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複種指數,由於(yu) 種西瓜時施豆肥土地肥力足,接茬種的青蘿卜長勢也特別好。”
九連城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張慧介紹:“馬市島上的5個(ge) 村共有400餘(yu) 戶村民采用‘瓜茬蘿卜’技術,種植總麵積2000餘(yu) 畝(mu) 。兩(liang) 季作物的畝(mu) 產(chan) 量均達萬(wan) 斤左右,每年的畝(mu) 產(chan) 值達2萬(wan) 餘(yu) 元。2017年,我們(men) 成立了馬市島水果蘿卜協會(hui) ,開始打造馬市島水果蘿卜品牌。2019年2月完成國家地理商標注冊(ce) ,真正讓土產(chan) 變成了土特產(chan) 。”
兩(liang) 種農(nong) 作物交替種植,相輔相成,青蘿卜種植業(ye) 是當地政府重點關(guan) 注的“菜籃子”工程項目之一,也是讓當地百姓“錢袋子”鼓起來的重要途徑。
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發展,“靉河青蘿卜”逐漸被大家所知曉,已經成為(wei) 泥窩窩裏出來的“香餑餑”,當地百姓也走上了網絡銷售的致富路。“每年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各地的青蘿卜就達600萬(wan) 斤以上,也讓百姓的致富之路更上一層樓。”馬市村村主任楊國鳳說。
每年的11月份是青蘿卜收獲的季節,趕上適宜的天氣整個(ge) 村裏都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拔蘿卜景象。拔收的青蘿卜要迅速放入溫度在零下2攝氏度到0攝氏度的鮮儲(chu) 庫內(nei) 進行降溫,兩(liang) 天以後溫度恒定在0至2攝氏度。模擬霜降的自然環境讓蘿卜進一步糖化,以達到最佳的口感。眼下正是青蘿卜鮮儲(chu) 的重要時節,對於(yu) 電氣化控溫鮮儲(chu) 庫來說,供電保障工作顯得尤為(wei) 重要。
為(wei) 了確保青蘿卜有穩定的存儲(chu) 環境,國網丹東(dong) 供電公司雷鋒共產(chan) 黨(dang) 員服務隊走村串巷,對每一個(ge) 鮮儲(chu) 庫的線路都進行了仔細排查,確保對每個(ge) 鮮儲(chu) 庫的用電情況都了如指掌。
截至目前,馬市島的青蘿卜已經全部收獲,除已銷售的300萬(wan) 斤外,其餘(yu) 1100萬(wan) 斤全部存儲(chu) 在鮮儲(chu) 庫中,等待陸續供應市場。(新華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