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全球資本的“活水”將流向何處?業界學界專家解惑

發布時間:2022-11-22 16:2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全球資本的“活水”將流向何處

  “投資者需要用前瞻的眼光來看中國的發展,比如中國要素市場改革,一些大項目的推動等。”“作為(wei) 投資者,要把錢投入到中國的‘深土’中去,即投入到中國廣袤的中小微企業(ye) 中去,小微企業(ye) 一頭牽著經濟增長,一頭牽著民生。”

  ---------------

  當前,在多重風險疊加之下,全球不同經濟體(ti) 均麵臨(lin) 不盡相同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的風險和壓力。在此情境下,全球資本將流向何處?亞(ya) 洲地區的投資機遇幾何?投資中國具有怎樣的前景?日前,在第十三屆財新峰會(hui) 上,多位來自業(ye) 界學界的專(zhuan) 家針對這些問題發表了他們(men) 的見解。

  亞(ya) 洲仍是全球經濟的亮點

  全球經濟麵臨(lin) 著較大的下行壓力。今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對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測從(cong) 7月的2.9%下調至2.7%。對明年歐元區發達經濟體(ti) 增速的預測由1.3%下調至0.5%,其中,對德國的增長預期更是由0.8%下調至負0.3%。

  在會(hui) 上,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表示,當前,正值全球經濟麵臨(lin) 嚴(yan) 峻挑戰之際,2023年,全球經濟的前景可能更加灰暗。她說,“最糟糕的時刻尚未到來。”

  從(cong) 投資角度看,淡馬錫中國區主席、全球科技與(yu) 消費投資聯席總裁吳亦兵稱,全球範圍內(nei) 整體(ti) 的投資環境仍麵臨(lin) 很大挑戰。他發現,從(cong) 前投資活動是回報驅動,並不斷帶動全球化,然而,現在投資者在評估時,更加關(guan) 注安全問題、供應鏈韌性等多重因素。

  那麽(me) ,亞(ya) 洲未來的經濟前景如何?IMF駐華首席代表史蒂文·巴奈特認為(wei) ,“即便現在全球的經濟環境如此黯淡,亞(ya) 洲仍然是一個(ge) 不錯的增長區域。”

  IMF對亞(ya) 洲新興(xing) 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ti) 經濟增速的預測2022年是4.4%,2023年則為(wei) 4.9%。相較於(yu) 過去,雖然這個(ge) 增速不算強勁,但也顯示出對亞(ya) 洲經濟的期待。

  與(yu) 此同時,史蒂文·巴奈特也提出,相較於(yu) 發達國家,新冠肺炎疫情給亞(ya) 洲一些新興(xing) 經濟體(ti) 的經濟增速帶來的影響更大也更長久,這是亞(ya) 洲麵臨(lin) 的中期挑戰。他指出,這是因為(wei) 亞(ya) 洲企業(ye) 的債(zhai) 務相對較高,部分地區還伴隨著勞動力供給收縮的問題,存在較大的下滑可能性。

  在新開發銀行副行長兼首席行政官周強武看來,雖然亞(ya) 洲今明兩(liang) 年的經濟增速遠低於(yu) 過去20年來平均5.5%的增速,但從(cong) 總體(ti) 看來,亞(ya) 洲仍是全球經濟的亮點。

  同時,周強武也指出,從(cong) 資金供給看,今後一段時期,一些經濟體(ti) 的公共部門普遍存在財政空間有限而長期投資不足,難以保證持續穩定投入的問題。然而,私營部門將因這些投資周期長、投資量大、收益不確定等特點,投資意願明顯不足。

  對此,他認為(wei) ,打通投融資瓶頸,不僅(jin) 需要加大資金投入,更需要行之有效的投融資機製和平台,以調動更多資源,特別是撬動私營部門的投資,多邊開發銀行就是這樣一個(ge) 平台和機製。

  投資者對中國和東(dong) 南亞(ya) 兩(liang) 個(ge) 市場充滿信心

  投資者對亞(ya) 洲、對中國的信心在逐漸恢複。

  在會(hui) 上,吳亦兵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出現疲軟之勢可能已在二季度見底,但隨後的複蘇仍然不夠均衡。“不過,我們(men) 非常正麵地看到近期優(you) 化疫情防控、支持房地產(chan) 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等政策的推出,提振了市場和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優(you) 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進一步優(you) 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

  作為(wei) 投資者,吳亦兵更看重清晰的政策和有效的溝通。他認為(wei) ,新舉(ju) 措的出台是一個(ge) 很重大的事件,也是全球投資者最關(guan) 心的事件之一,給投資者吃了顆“定心丸”。

  中國歐盟商會(hui) 主席伍德克對中國市場有更多期待。伍德克說,“現在的投資環境其實是越來越好。一些海外公司不僅(jin) 僅(jin) 看到中國經濟不斷發展,投資不斷流入,也看到東(dong) 南亞(ya) 、印度等地區的機會(hui) 。因此,我們(men) 也不斷地促進在華投資。”

  投資中國還是投資東(dong) 南亞(ya) ,成了一些投資者關(guan) 注的重點。淡馬錫深耕中國和東(dong) 南亞(ya) 市場多年。吳亦兵表示,這兩(liang) 大市場所處的階段和各自的優(you) 勢不同,但都湧現了結構性的趨勢所帶來的機會(hui) 。“這兩(liang) 個(ge) 市場是相輔相成的”。

  他認為(wei) ,中國在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產(chan) 業(ye) 鏈整體(ti) 都在升級,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湧現出一批立足本土、布局全球的企業(ye) ,它們(men) 逐步發展為(wei) 全能冠軍(jun) 型企業(ye) 。在細分領域,也有領先的單項冠軍(jun) 和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每個(ge) 環節都存在數字化重構和升級的機會(hui) ,我們(men) 在醫療、消費、科技等領域都可以看到這些趨勢和機遇。”

  吳亦兵也談道,過去在中國看到的趨勢和累積的經驗可以在投資東(dong) 南亞(ya) 市場時借鑒。近年來,東(dong) 南亞(ya) 基本麵發展穩健,豐(feng) 富的人口紅利吸引了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的遷入。同時,中等收入群體(ti) 不斷擴大,帶動了消費增長和升級。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相互融合也催生了新機遇。

  吳亦兵表示,“總體(ti) 來說,兩(liang) 個(ge) 市場非常互補,我們(men) 對兩(liang) 個(ge) 市場都充滿了長期的信心。”

  深耕中國 走出一條新路

  如何看待投資中國的前景?史蒂文·巴奈特表示,從(cong) 長期角度來說,中國仍是一個(ge) 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市場。

  厚樸投資創始人、董事長方風雷認為(wei) ,當前,整個(ge) 世界的形勢不夠清晰,正是考驗投資者誰更有智慧、看得更長遠的時候。

  他表示,對投資者來說,中國市場有不少優(you) 勢。首先,從(cong) 全球資產(chan) 配置角度來講,中國市場不可忽視。伴隨著越來越開放的外資準入政策,未來,外資在中國債(zhai) 券市場中占比可能從(cong) 當前不到4%提升至10%-15%。中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對投資者仍有很強的吸引力。此前,他曾表示,中國是少有的能為(wei) 大規模資金提供可觀收益的 “良港”,“西水東(dong) 流”乃大勢所趨。

  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898.6億(yi) 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4.4%,折合1683.4億(yi) 美元,增長17.4%。

  方風雷還指出,投資者需要用前瞻的眼光來看中國的發展,比如中國要素市場改革,一些大項目的推動等。當前,粵港澳大灣區一體(ti) 化中蘊藏的諸多機遇正在逐步顯現。

  滴灌通集團創始人、主席李小加關(guan) 注到,一些歐美投資者對投資亞(ya) 洲、投資中國,存在一定的焦慮情緒。但更多歐美之外的投資者更看好中國長期向好的趨勢,希望與(yu) 中國建立深度鏈接。他說,“中國一定會(hui) 有大批量的(投資者)來,大家要有信心。”

  李小加認為(wei) ,作為(wei) 投資者,要把錢投入到中國的“深土”中去,即投入到中國廣袤的中小微企業(ye) 中去,小微企業(ye) 一頭牽著經濟增長,一頭牽著民生。

  李小加介紹,滴灌通推出了一種新型投資模式,名為(wei) “每日收入分成合約”(DRC),是指投資者根據店鋪的每日收入進行分成。這是一種基於(yu) 小店的投資模式,即小店有了收入,才開始按照合同給投資者分成,一直給到約定的回報完成為(wei) 止,分完以後,投資者就走了。他解釋,“它不是股,也不是債(zhai) ,小店如果失敗了,也不用還錢。”

  “基本上我們(men) 都忙不過來。”李小加說,他們(men) 在深圳前海辦公室,來融資的小微企業(ye) 主在辦公室前排起了隊,他們(men) 多是對這個(ge) 市場充滿信心,來這裏尋求開店資金的。

  另一邊,近期,國際上市公司暴跌的消息頻頻傳(chuan) 來。李小加認為(wei) ,在傳(chuan) 統的華爾街模式裏,資本市場大多會(hui) 選擇投資上市公司。然而,當投資者之間的悲觀情緒互相傳(chuan) 染後,投資者“跑了”,導致企業(ye) 被“踐踏”,失去了價(jia) 值,而這並非是一些企業(ye) 本身出了問題。

  李小加稱,當前,他們(men) 采用大規模、分散化的投資方式,在小店收入端做淺接觸,投資過程簡單、迅速,這就避免了華爾街模式的上述弊端。按照這種模式,中國消費金融很有可能完全走出一條與(yu) 華爾街模式完全不一樣的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趙麗(li) 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