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
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聯合發布了《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zhai) 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定》,完善並明確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zhai) 券市場資金管理要求。這一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zhai) 市的新舉(ju) 措,標誌著我國金融業(ye) 對外開放又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ye) 對外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就有目共睹。我國大幅放寬金融服務業(ye) 市場準入,完全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製;在企業(ye) 征信、評級、支付等領域給予外資機構國民待遇,放寬對外資機構在資產(chan) 規模、經營年限等股東(dong) 資質方麵的要求,大幅擴大外資機構業(ye) 務範圍。同時,積極推動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形成涵蓋股票、債(zhai) 券、衍生品及外匯市場的多渠道、多層次開放格局。中國股票和債(zhai) 券相繼納入明晟、富時羅素、彭博等全球知名指數,表明我國金融資產(chan) 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日益增強,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金融市場更加重視。
擴大金融業(ye) 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開放的大門隻會(hui) 越開越大。作為(wei) 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穩步推進金融業(ye) 高水平對外開放,既是金融業(ye) 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因此,進一步推進金融業(ye) 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是我國高水平開放的重大舉(ju) 措,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製度型開放意味著對外開放的重點向製度層麵延伸,這也對金融業(ye) 對外開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對標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要求,必須持續推進金融業(ye) 改革開放,營造出與(yu) 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製度環境,並在擴大開放中持續提升我國金融體(ti) 係和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zheng) 力。這要求我們(men) 積極參與(yu) 國際金融合作與(yu) 治理,進一步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的管理製度,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金融市場投資信心。可以預見,未來我國金融業(ye) 將在製度型開放上邁出更大步伐。
金融業(ye) 高水平對外開放,意味著不僅(jin) 要“走得快”還得“走得穩”。需要認識到,金融業(ye) 開放不必然增加風險,但必須未雨綢繆,堅持擴大開放與(yu) 維護金融安全並重,不斷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近年來,我國係統性風險的評估、防範、預警和金融風險處置機製不斷健全,金融監管體(ti) 係不斷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日益完備,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大幅增強。
當前,進一步擴大金融業(ye) 對外開放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更加注重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盡快補齊監管製度短板,提高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使監管能力與(yu) 開放水平相適應。在跨境資本流動方麵,要繼續建立健全“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liang) 位一體(ti) 管理框架,堅持服務實體(ti) 經濟與(yu) 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並重,防範短期投機性資本大進大出。同時,加強跨境監管和處置合作,降低跨境監管套利和風險跨境傳(chuan) 染,堅決(jue) 維護好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進一步推動形成金融製度性、係統性高水平開放新格局。 (經濟日報 金觀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