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貴州普安:因地製宜發展茶產業

發布時間:2022-11-23 15:09:00來源: 人民日報

  貴州普安——因地製宜發展茶產(chan) 業(ye)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

  山地連綿起伏,茶園鬱鬱蔥蔥,綠葉中白花綻放,村民們(men) 在山坡忙碌……初冬時節,貴州省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依然生機勃勃。

  4年前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捐贈屯上村的“白葉一號”扶貧茶苗,今年正式迎來首采季,“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這裏續寫(xie) 。

  “茶園帶動了我們(men) 和周邊村寨691戶2020名脫貧群眾(zhong) 增收,2020年以來務工收入超過1100萬(wan) 元。”望著漫山茶樹,屯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孔令金介紹。

  以獲贈2000畝(mu) 白茶苗為(wei) 契機,普安縣因地製宜發展茶產(chan) 業(ye) ,如今茶園總麵積擴大至18.3萬(wan) 畝(mu) ,其中“白葉一號”1.3萬(wan) 畝(mu) ,茶葉綜合年產(chan) 值近17億(yi) 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孔令金表示,“有黨(dang) 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顯著優(you) 勢,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我們(men) 信心滿滿、幹勁滿滿。”

  先富幫後富,白茶苗跨越千山萬(wan) 水落腳小山村

  吃完早餐,譚化愛騎上電動車,8點準時來到“白葉一號”茶園上班。山坡上已聚了上百名老鄉(xiang) ,趁著天氣晴朗,抓緊補種、除草、施肥。

  “每月務工收入兩(liang) 三千元,比以前多賺不少呢!”譚化愛4年前還是屯上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身體(ti) 不好需要照顧,兩(liang) 個(ge) 孩子還在上學,村裏提出發展茶園時,譚化愛猶豫了很久才把自家8畝(mu) 坡地流轉出去,“當時擔心茶園發展不起來,吃飯就會(hui) 成問題。”

  屯上村地處烏(wu) 蒙山腹地,最高海拔超過1800米,人均耕地僅(jin) 半畝(mu) 。村裏曾嚐試在坡地發展一些產(chan) 業(ye) ,但因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所限,作物既難豐(feng) 產(chan) 也難賣出。村民們(men) 紛紛外出務工。

  來自浙西北群山裏的白茶苗,為(wei) 小山村送來致富希望。

  2018年4月,黃杜村20名農(nong) 民黨(dang) 員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村裏種植白茶致富的情況,提出捐贈1500萬(wan) 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zhong) 脫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dang) 恩的意識,弘揚為(wei) 黨(dang) 分憂、先富幫後富的精神,對於(yu) 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yi) 。”

  在浙江省寧波市對口扶貧幹部協調下,普安縣獲贈2000畝(mu) “白葉一號”茶苗。經過深入調研,屯上村被認定為(wei) 白茶理想種植地,縣裏提出在這裏連片種植1500畝(mu) 。2018年10月,跨越1900公裏的“白葉一號”茶苗在屯上村落腳。

  一座造型如葉片的別致小樓矗立在半山腰,這是前不久新建的茶園接待中心。樓下,一條紅磚步道通往遠處,徜徉在茶園,如同置身美麗(li) 景區。

  為(wei) 了種好“白葉一號”,普安縣專(zhuan) 門製定方案,從(cong) 建設標準、茶園管護和利益聯結機製等方麵詳細規劃,並籌資完善了茶園基地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屯上村等各受捐村積極引導村民參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白葉一號”產(chan) 業(ye) 利益聯結覆蓋到全縣257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硬化路串起家家戶戶,又延伸到山間地頭,沉寂的山坡變了模樣。

  茶園在綿延,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創富勁頭越來越足

  11月中旬,在屯上村向村民示範補種新苗時,普安紅茶業(ye) (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楊斌發現部分茶樹的葉子有點卷邊,馬上掏出手機撥通了視頻電話。“不要著急,這是正常現象,因為(wei) 陽光強烈造成的。”通過視頻,電話那頭的黃杜村技術指導員盛誌勇看出問題所在。

  解答了楊斌的疑惑,盛誌勇詢問起新苗補種情況,還交代了一些冬季管護注意事項。一問一答間,兩(liang) 種不同口音的交流聲,與(yu) 基地裏的歡笑聲、機器聲交織,親(qin) 切又熱鬧。

  當初筷子長的小茶苗,如今枝繁葉茂,楊斌百感交集:“從(cong) 茶苗運到普安的那一刻起,後續幫扶就沒斷過線,確保愛心茶樹栽得活、種得好。”

  “現在黨(dang) 的惠民富民政策這麽(me) 好,又有那麽(me) 多人想著我們(men) 、幫助我們(men) ,一定要珍惜機會(hui) ,擼起袖子加油幹,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在茶園基地務工4年,張梅兩(liang) 口子不僅(jin) 摘掉了貧困帽,還逐漸掌握了白茶種植技術。今年,她自家購買(mai) 茶苗,種上了4畝(mu) 白茶,還讓大學畢業(ye) 後留在城裏工作的兒(er) 子回來一起創業(ye) 。

  在屯上村,張梅家不是個(ge) 例。隨著“白葉一號”茁壯成長,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創富勁頭越來越足。除了1500畝(mu) “白葉一號”茶苗,村民們(men) 還自發種植了800多畝(mu) 白茶苗。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普安縣委書(shu) 記龍強說,“在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們(men) 將以更加有力的舉(ju) 措引導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高就業(ye) 創業(ye) 能力,激發內(nei) 生動力、增強致富本領,讓茶產(chan) 業(ye) 成為(wei) 促進共同富裕的引擎。”

  著力補短板,拓展產(chan) 業(ye) 鏈帶富更多鄉(xiang) 親(qin)

  茶葉在上下翻滾中舒展開來,湯色漸漸嫩綠明亮,清香沁人心脾……“這是本地產(chan) 的‘白葉一號’,經專(zhuan) 業(ye) 機構評測,品質不比原產(chan) 地遜色。”在普安紅茶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展廳裏,公司總經理黃仕洪一邊沏茶,一邊講述茶葉的故事。

  茶園建成第二年,浙江茶葉集團與(yu) 普安縣聯合投資建設了“白葉一號”茶產(chan) 業(ye) 園,引進全自動茶葉生產(chan) 線,並以攜手合作為(wei) 寓意注冊(ce) 了“攜茶”品牌,幫助當地解決(jue) 茶葉加工、品牌推廣和產(chan) 品銷售的後顧之憂。

  從(cong) 去年茶園試采開始,普安紅茶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參與(yu) 到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今年,公司加工出2000多公斤茶葉,銷售額達300多萬(wan) 元。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紮實推進共同富裕’,這就要求我們(men) 不僅(jin) 要做大產(chan) 業(ye) ,還要合理分配好收益。”黃仕洪介紹,明年茶園即將迎來豐(feng) 產(chan) 期,在春茶開采前,公司將把茶樹經營權全部交還給農(nong) 戶,屆時茶青銷售收入就直接進了村民腰包。“讓農(nong) 戶成為(wei) 茶園種、管、采各個(ge) 環節的主體(ti) ,並不意味著我們(men) 撒手不管,公司將繼續保障管護、加工和銷售。”

  打小跟著長輩學炒茶,37歲的黃崇麗(li) 製茶手藝好,可曾苦於(yu) 沒有品牌和銷售渠道,茶葉賣不出好價(jia) 錢。隨著普安縣茶葉產(chan) 業(ye) 鏈逐漸完善,黃崇麗(li) 動了創業(ye) 的念頭。2018年起,她在鄰近的樓下鎮偏坡村流轉來300多畝(mu) 坡地,購苗種植白茶,嚴(yan) 格按照“白葉一號”茶園標準實施管護。

  “申請到‘白葉一號’公共品牌使用權,能共享市場紅利。”今年,黃崇麗(li) 的白茶收成不錯,賣出一部分茶青後,她自己加工了700斤幹茶,很快就被省外茶商購買(mai) ,毛利潤喜人。

  與(yu) 黃杜村茶苗相伴而來的,是專(zhuan) 業(ye) 技術模式、產(chan) 業(ye) 經營門路和綠色發展理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我們(men) 將在補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上下更大功夫,拓展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打造茶產(chan) 業(ye) 特色優(you) 勢,讓綠水青山帶富更多鄉(xiang) 親(qin) 。”普安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吳鬆峰說。

  “‘白葉一號’青又青,長在茶山綠茵茵。采得茶葉來喝起,含在口中甜在心。現在政策真是好,永遠不忘黨(dang) 的恩……”普安山歌婉轉悠揚,回蕩在那青青茶園。(人民日報 記者 汪誌球 程 煥 陳雋逸)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