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手表內置支付功能,會讓孩子“失控”嗎
“同學都開通了手表支付功能,可以在春遊時掃一掃買(mai) 飲料,我也要!”這個(ge) 學期,朵朵(化名)成為(wei) 五年級的小學生,在零花錢方麵有了新的想法。母親(qin) 一直拒絕給朵朵開通手表支付功能的原因很簡單:擔心電子支付會(hui) 弱化朵朵對錢的概念。(《新京報》11月23日)
在物質越來越豐(feng) 富的時代,孩子們(men) 手頭的零花錢也“水漲船高”,不少孩子甚至還會(hui) 擁有一筆數額不菲的“巨款”。身處市場經濟發達的環境裏,孩子們(men) 與(yu) 錢打交道是無法避免的,但如果缺乏引導,極易養(yang) 成大手大腳花錢的不良習(xi) 慣,不利於(yu) 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如何讓孩子學會(hui) 合理消費,不胡亂(luan) 花錢,成了父母們(men) 普遍關(guan) 心的問題。
隨著電子支付的發展,這個(ge) “老問題”又冒出了“新花樣”——家長發現,當下學生使用的智能手表、學習(xi) 機等電子產(chan) 品中,不少都有內(nei) 置支付軟件。電子產(chan) 品內(nei) 置支付軟件是否存在誘導孩子消費的情況?是否有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可能?電子支付會(hui) 不會(hui) 讓孩子失去管錢能力?這些問題引發了家長們(men) 的普遍擔憂。
筆者認為(wei) ,對於(yu) 這一現象,先別急著“妖魔化”,需一分為(wei) 二理性看待。一方麵,這是商家順應社會(hui) 需求之舉(ju) :有不少父母覺得讓孩子自主支配一定數額的金錢,不僅(jin) 方便而且有助於(yu) 從(cong) 小培養(yang) 孩子與(yu) 金錢打交道的能力。
另一方麵,對於(yu) 缺乏理性金錢觀念和自控能力的孩子,一旦得到這樣的“便利”,恐怕很難經得起“誘惑”。報道中的一個(ge) 事例就很能說明問題:一個(ge) 7歲多的小姑娘覺得掃二維碼就可以獲得零食實在太有趣,一拿到家長的“撥款”後就帶著小夥(huo) 伴們(men) “席卷”小賣部,給每個(ge) 人“掃”了一份零食。
其實,支付方式的與(yu) 時俱進隻是一種外在的變化,關(guan) 鍵還是要解決(jue) “人”的問題。簡而言之,兒(er) 童產(chan) 品的支付功能確實方便了孩子,但缺乏現金支付經曆的小孩,沒有在支付和找零中鍛煉理性消費和量入為(wei) 出的能力,確實容易“失控”,培養(yang) 孩子金錢管理能力的財商教育必須跟上。
財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jia) 值觀與(yu) 人生觀。比如,對於(yu) 壓歲錢的處理,不少家長都不是簡單地“一收了之”,而是讓孩子通過存銀行等方式自行保管,並根據自己的“財政情況”進行理財,在消費時學會(hui) 量入為(wei) 出。同樣道理,麵對電子支付這個(ge) 新生事物,家長也可以嚐試定期給孩子轉入一筆固定金額的零花錢,讓孩子學會(hui) 做支付計劃,控製不合理的欲望,提高財務規劃的能力。同時,家長還可以適時引導孩子閱讀相關(guan) 的理財書(shu) 籍,逐漸培養(yang) 其與(yu) 金錢打交道的能力。
當然,家長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電子支付固然是治本之策,但也不能忽視外在監管的必要性。對於(yu) 電子支付功能帶來的“失控”隱患,不能僅(jin) 僅(jin) 依靠孩子的“自覺性”來應對,必要的監管與(yu) 規範同樣不可或缺。
事實上,這樣的擔憂並非多餘(yu) 。今年11月初,江蘇省消保委發布的兒(er) 童智能手表消費調查報告中,便提到了部分產(chan) 品存在未經允許違規扣費等問題。麵對這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商家,理應依法嚴(yan) 肅處罰,以儆效尤。
胡欣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