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誤解讓食品添加劑“很委屈”
本報記者 李建
“咖啡、奶茶、汽水……(裏麵)都是添加劑,喝了你就完蛋了。”德雲(yun) 社相聲《媽媽的愛》中張九齡與(yu) 欒雲(yun) 平的這段對口詞,雖然是句笑話,卻是很多媽媽們(men) 深信不疑的“科學道理”:食品添加劑都是“洪水猛獸(shou) ”,“零添加”的食品才更綠色更天然更安全。
然而,食品科學領域的專(zhuan) 家告訴我們(men) ,這樣的“道理”並不科學,而是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那麽(me) ,對於(yu) 食品添加劑,人們(men) 到底有哪些誤解呢?
誤解一:食品安全事故都是因為(wei) 食品添加劑引起的
科信食品與(yu) 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鍾凱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些人認為(wei) 以往食品安全事件中檢出的食品裏添加的某些“物質”都是食品添加劑,這種認識其實是錯誤的。而出現這種誤解的原因,關(guan) 鍵還是人們(men) 沒有分清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濫用食品添加劑和違法添加這三者之間的關(guan) 係。
首先,隻有《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公告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中的物質,才能被稱為(wei) 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在合法使用情況下是安全的。
其次,超出國家標準規定的使用範圍(比如染色饅頭裏的檸檬黃,按照相關(guan) 標準隻可用於(yu) 果汁飲料、碳酸飲料、糖果、果凍等食物)、超出國家標準規定的使用量、違背食品添加劑使用原則(比如用香精醃漬鴨肉偽(wei) 造牛羊肉),都屬於(yu) 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為(wei) 。
再次,一些公眾(zhong) 耳熟能詳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出現的非法添加“主角”,如添加到鴨蛋裏的蘇丹紅,並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非法添加物。
按照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用非食品原料生產(chan) 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ti) 健康物質的食品”,將被嚴(yan) 令禁止、嚴(yan) 厲打擊。
自2008年以來,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zhuan) 項行動陸續發布了六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有力地打擊了在食品生產(chan) 、流通、餐飲服務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wei) 。
誤解二:天然食品添加劑比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更安全
鍾凱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無論天然提取還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其安全性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接受科學檢驗,那就是風險評估。隻要通過風險評估,獲得批準並按標準規範使用,兩(liang) 種添加劑的安全性並無高下之分。
而從(cong) 食用角度來看,確定食品添加劑用量的基礎是經過嚴(yan) 格實驗評估測定的“最大無害量”(ADI),是正確使用合成食品添加劑的尺度,也是衡量食品添加劑毒性大小的標準。
以天然黃色素薑黃素為(wei) 例,對於(yu) 一個(ge) 體(ti) 重50公斤的人來說,薑黃素的ADI(最大無害量)隻有5毫克,而類似的化學合成食品添加劑檸檬黃的ADI則是375毫克。這也就是說,天然薑黃素比化學合成的檸檬黃危險75倍。因此,認為(wei) 合成食品添加劑是“危險而又可疑的物質”,而天然食品添加劑才萬(wan) 無一失的看法,是違背科學的。
誤解三:零添加、不含防腐劑的食品更安全
鍾凱表示,在現代食品工業(ye) 環境裏,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很難找到,而某些商家熱衷宣傳(chuan) 的“零添加”“不含防腐劑”“不含香精”“不含色素”等,客觀上抹黑了人們(men) 對食品添加劑的科學理性認知,進一步加劇了公眾(zhong) 對食品添加劑的擔憂和恐慌。
首先,凡是國家標準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規範使用都不會(hui) 給健康帶來損害。盲目追求“零添加”“不含防腐劑”反而可能增加風險。
比如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很容易發生脂肪酸敗變質,而添加抗氧化劑能夠防止或延緩食品油脂成分的氧化變質,保持食品本身的營養(yang) 價(jia) 值;同樣,我們(men) 每天吃的食用油,如果不添加抗氧化劑,不僅(jin) 保質期會(hui) 因此變得很短,而且更容易出現哈喇味兒(er) ;再比如香腸,一般都會(hui) 用到防腐劑亞(ya) 硝酸鹽,它的作用主要是抑製肉毒杆菌生長繁殖,而肉毒杆菌在生長過程中可能產(chan) 生一種劇毒的毒素,即肉毒素,毒性比砒霜還強。因此,合理使用防腐劑其實可以使我們(men) 的食品更安全,或者也可以反過來說,某些本應合理使用防腐劑、保證安全的食品,卻特意不使用防腐劑,可能反而增加了風險。
其次,一些所謂“零添加”“不含防腐劑”等說法隻是營銷手段。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因為(wei) 這些食品根本就不需要添加防腐劑,比如蜂蜜(高糖)、方便麵餅(幹燥)、醃漬食品(高鹽)等,本身就很難被微生物利用生長;二是在現代食品工業(ye) 環境裏,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很難找到,至少整個(ge) 加工工藝鏈條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劑幾乎不可能。比如即使是純釀造醬油,在釀造過程中通常也會(hui) 用到酶製劑來提高發酵效率和效果,而酶製劑也是作為(wei) 食品添加劑管理的。
●相關(guan) 鏈接
常見食品添加劑有哪些?
食品添加劑是指為(wei) 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wei) 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食品添加劑可以采用化學合成、生物發酵或者天然提取等方法生產(chan) 製造。
我國目前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300多種(其中香料種類最多,有1800多種),品種和數量在國際上處於(yu) 居中水平。常見的食品添加劑有抗氧化劑、膨鬆劑、著色劑、防腐劑、甜味劑、食品用香料等。
常見的防腐劑如醬油中的苯甲酸鈉、果醬裏的山梨酸鉀;常見的抗氧化劑如食用油中的特丁基對苯二酚(簡稱TBHQ);常見的甜味劑如口香糖裏的木糖醇、飲料中的阿斯巴甜;常見的色素如腐乳裏的紅曲紅、飲料中的焦糖色。
維生素C、維生素E等人體(ti) 必需的營養(yang) 素也是食品添加劑。還有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加工助劑,如氮氣、氫氣、二氧化碳、活性炭,以及有助於(yu) 食品加工的各種酶,都是食品添加劑。科學家還會(hui) 不斷開發性能優(you) 良、安全可靠的新品種,滿足消費者和食品工業(ye) 的需要。(李建整理)
曆史悠久的食品添加劑
食品添加劑擁有悠久的曆史,並不隻是現代食品工業(ye) 的產(chan) 物。
我國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當時釀酒用酵母中的轉化酶(蔗糖酶)就是食品添加劑,屬於(yu) 食品用酶製劑。而2000多年前古人點豆腐的“鹵水”,實質上是一種食品凝固劑。這些物質雖然屬於(yu) 天然提取而非化學合成,但它們(men) 依然是食品添加劑。
(李建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