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尋源 探索音樂DNA——專訪香港唱片博物館館長鄧漢深
中新社香港12月5日電 題:追根尋源探索音樂(le) DNA——專(zhuan) 訪香港唱片博物館館長鄧漢深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門鈴聲響,音樂(le) 戛然而止。鄧漢深很快將門推開,帶著笑意迎接約好專(zhuan) 訪的中新社記者,轉頭再度摁下播放鍵。在這個(ge) 因塞滿黑膠唱片、磁帶,及留聲機等珍貴舊物而略顯局促的空間內(nei) ,披頭士樂(le) 隊輕緩地吟唱起名曲《Yesterday》。
“你現在聽的是第一版母帶,再給你對比一下市麵的MP3版。”聽完一遍,鄧漢深帶著自信又期待的目光從(cong) 櫃台後走來,“很不同吧?”的確不同,那種差別不僅(jin) 在立體(ti) 感與(yu) 清晰度,母帶裹挾著一個(ge) 時代最真實的聲音,連帶瑕疵一同呈至耳邊,讓人借由旋律與(yu) 歌詞穿梭至錄音棚,傾(qing) 聽藝術家的構思,以及來自那個(ge) 世紀的歎息。
這是鄧漢深對待每一位博物館訪客的固定動作,這十年他接待過來自世界超過100個(ge) 城市的訪客,他們(men) 坐在同一個(ge) 沙發上,聽著同一首歌潸然淚下。
20世紀40年代起,唱片公司開始使用母帶製作錄音唱片,“母帶非常接近一個(ge) 音樂(le) 作品誕生第一天的真身,非常珍貴。音樂(le) 誕生的年代有它的文化色彩,有它錄音的氣味,而這些全都在母帶裏麵。”在唱片博物館內(nei) ,鄧漢深收藏了包含母帶在內(nei) 各式黑膠、磁帶林林總總約2萬(wan) 件,涵蓋古典、流行、爵士等各類別,當中披頭士樂(le) 隊的作品是最多的藏品之一,除此之外,亦不乏鄧麗(li) 君等人的名作。
約莫一年前,一位荷蘭(lan) 交響樂(le) 團首席小提琴演奏家返港探親(qin) 期間造訪博物館,得悉對方身份後,鄧漢深特意為(wei) 他找出珍藏的1959年蘇聯小提琴家列奧尼德·科岡(gang) 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母帶。“他聽完恍然大悟,他說:‘這麽(me) 多年我一直演奏錯了,也教錯學生。’原來這段樂(le) 章的頭和尾段應使用不同的演奏方法。”這令鄧漢深發現,收藏母帶作為(wei) 小眾(zhong) 興(xing) 趣之餘(yu) ,原來還有教化的重要意義(yi) ,以免音樂(le) 在世代相傳(chuan) 裏被稀釋和誤解。
鄧漢深經由母帶、黑膠、磁帶一路追根溯源,摸索出一段段音樂(le) 的DNA,並將其還原定格,再公開予大眾(zhong) 。
為(wei) 實現這一人生目標,他開發了一個(ge) 應用程序,並收錄了整間博物館的母帶、母碟內(nei) 容。“你想像一下,300年後一個(ge) 音樂(le) 係的學生問老師可不可以聽一下披頭士1965年的歌聲,老師難道要給他一本書(shu) 看嗎?要去圖書(shu) 館嗎?但現在有個(ge) 人把它錄下來了,隻要按下鍵就能聽到。”鄧漢深為(wei) 自己成為(wei) 那個(ge) 拯救失落的母帶的人而深深自豪。
這番誌願說來植根心間已久,鄧漢深幼年住在鬧市一幢唐樓內(nei) ,兩(liang) 個(ge) 哥哥與(yu) 同事組建了一支搖滾樂(le) 隊,每逢周末由窗戶泄出的激烈音樂(le) 總引得路上行人駐足探望。堆滿房間的音樂(le) 器材、唱片等,就成為(wei) 伴隨鄧漢深成長的玩具,音樂(le) 之美令他醉心,踏上追隨之路再無回頭。
後來藏品越儲(chu) 越多,便在家人資助下開了間唱片店,賣唱片,也與(yu) 誌同道合之人分享費力淘來之物。
唱片店開了幾十年,趁著租約到期,他在熟客支持下成立唱片博物館,將店鋪由香港地標性商場國際金融中心,遷入銅鑼灣一條窄巷舊樓裏,頗有“大隱隱於(yu) 市”之感。在這裏,他總算可一身輕鬆地甩開束縛,專(zhuan) 注於(yu) 一件事——記錄當年的聲音。在這方天地裏,他潛心研究音樂(le) 的來龍去脈、錄製母帶,又或是隻是靜靜地端著一杯暖茶,坐在沙發完整地聽一首《Yesterday》,都是賞心樂(le) 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