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香港史專家劉蜀永:讓曆史照進現實

發布時間:2022-12-05 16:11: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香港12月4日電 題:香港史專(zhuan) 家劉蜀永:讓曆史照進現實

  新華社記者 陸敏

  11月底的一個(ge) 周末,一個(ge) 抗日史跡實地考察小組行走在香港的西貢與(yu) 北區一帶。領頭的老教授白發蒼蒼,身背相機,腳蹬旅遊鞋,走走拍拍,不時停下來講解。20多名中學曆史老師緊隨其後,聚精會(hui) 神地聽講和記錄。

  這位老教授就是推動和參與(yu) 香港地方誌編修工程的香港史專(zhuan) 家劉蜀永,現任香港嶺南大學高級研究員、香港地方誌中心事務顧問。

  近日,他舉(ju) 辦了“東(dong) 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曆史貢獻”講座,線上線下一百多位中學教師聽課。“研究曆史不是埋頭故紙堆,要走出象牙塔,用正確的曆史觀影響民眾(zhong) ,推動社會(hui) 進步,這是曆史學者的社會(hui) 責任。”劉蜀永說,香港的曆史教育正當其時。

  修誌——續寫(xie) 香港曆史記憶

  劉蜀永從(cong) 事香港曆史研究已整整40年。1982年,劉蜀永研究生畢業(ye) 進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此時正逢中英談判開始,香港史課題組應運而生,劉蜀永的研究方向由此轉為(wei) 香港史。

  香港在明清時期隸屬廣州府新安縣,英國占領香港後,沒有進行任何修誌工作。國有史,地方有誌。編修地方誌是中國的文化傳(chuan) 統,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豈能缺失?

  從(cong)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開始,劉蜀永懷著曆史學者的責任感積極呼籲修誌。2005年,已退休的劉蜀永應嶺南大學之邀來港研究香港史,並成為(wei) 推動地方誌編修的領軍(jun) 人物之一。

  香港修誌采用“政府支持、社會(hui) 參與(yu) 、學者主修”的模式。由於(yu) 早期社會(hui) 共識不足,加之需要自負盈虧(kui) ,當時香港修誌之路困難重重。

  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團結香港基金2019年成立了香港地方誌中心,全麵啟動修誌工作。經過劉蜀永和團隊的不懈努力,2020年底,被譽為(wei) “具有崇高曆史意義(yi) 和文化價(jia) 值”的《香港誌》首冊(ce) 正式麵世,續寫(xie) 香港的曆史記憶。

  劉蜀永撫摸著《香港誌》藍色的封麵,感慨萬(wan) 千。他呼籲推動香港修誌20餘(yu) 載,做了大量細致紮實的研究,並參與(yu) 首冊(ce) 總述部分的起草、修改和大事記的審稿,曾經累到病倒。

  如今夙願達成,他心裏滿是喜悅。“修地方誌讓我們(men) 知道香港是怎麽(me) 來的,香港人是怎麽(me) 來的,香港與(yu) 國家的關(guan) 係如何密切。”他說。除了中西文化交匯的特點,劉蜀永在《香港誌》總述部分提出香港也是南北文化交流中心,強化了香港與(yu) 國家的關(guan) 聯。

  尋根——編撰香港第一本村誌

  40年的香港史研究,前23年在北京,後17年在香港。這樣獨特的經曆讓劉蜀永在曆史研究上兼具宏觀視野和地方視角。

  “內(nei) 地學者較多依據文獻資料進行研究,曆史視野開闊,站位高;香港學者注重個(ge) 案研究,更深入細致。”劉蜀永說。他與(yu) 兩(liang) 位本地曆史學者劉智鵬、丁新豹組成香港史學界“二劉一丁”團隊,取長補短,推動香港史誌研究更上一層樓,也促進香港與(yu) 內(nei) 地史學交流更密切。

  到了香港,實地考察機會(hui) 多,可以更深入了解香港社會(hui) 。“在曆史事件發生地進行調查研究,可以補充文獻記載的不足,甚至可以糾錯。”劉蜀永說。

  他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hui) ,不顧年邁奔走在香港的城市鄉(xiang) 村,做田野調查和專(zhuan) 題研究,尋找有價(jia) 值的曆史遺存並全力守護,先後對中英街、達德學院、日軍(jun) 在港戰爭(zheng) 罪行等進行專(zhuan) 題調研。

  劉蜀永以一個(ge) 客家村莊為(wei) 試點編修的《蓮麻坑村誌》,不但成為(wei) 香港第一本村誌,還被列入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的中國名村誌係列。

  “這個(ge) 客家村很有特點,位於(yu) 深港邊境,與(yu) 內(nei) 地關(guan) 係密切,曆史內(nei) 涵豐(feng) 富,出了不少愛國的仁人誌士。”劉蜀永說,他和團隊走村串戶訪問村民,“通過族譜和口述曆史,追溯村內(nei) 各家族的曆史”。

  劉蜀永支持香港有條件的地方修誌。他說,不要小看一個(ge) 村誌,通過追溯曆史文化根脈,許多人了解到自己宗族的根在祖國內(nei) 地,感情上會(hui) 更加親(qin) 近。“這是尋根之旅。”劉蜀永說。

  育人——推動抗戰紀念館成立

  今年9月,香港首個(ge) 抗戰紀念館——沙頭角抗戰紀念館作為(wei) 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正式開放。“展覽內(nei) 容和版麵設計都是我把關(guan) 的。”劉蜀永很自豪。

  近幾年,他和團隊對港九大隊進行專(zhuan) 題研究,聯合香港廣州社團總會(hui) 、東(dong) 江縱隊曆史研究會(hui) 等團體(ti) ,研究曆史文獻,尋找抗戰遺址,並共同提議成立抗戰紀念館。

  為(wei) 尋找港九大隊當年的軍(jun) 需品倉(cang) 庫,劉蜀永一行人行走在新界的荒山野嶺,最終在西貢區一帶找到了兩(liang) 處岩洞倉(cang) 庫。當時山上長滿野樹雜草,完全沒有路。得知他們(men) 要去尋找遺址,當地村民自發前來用砍刀“劈”出一條路。

  香港人素有愛國傳(chuan) 統,比如新界抗英、港九大隊抗日等,近代以來留下了不少曆史遺址。劉蜀永認為(wei) ,這些珍貴遺址亟待保護和開發利用。香港年輕一代可以從(cong) 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了解與(yu) 內(nei) 地的緊密聯係。

  為(wei) 此,他和同道共同提出建立沙頭角、西貢和大嶼山三條抗戰文物徑的構想。

  “這幾條線路自然風光美,在關(guan) 鍵節點設碑介紹,能集曆史回憶與(yu) 自然保護為(wei) 一體(ti) ,讓人們(men) 在登山健行中回望曆史。”劉蜀永說,香港人喜歡行山,在大自然中接受曆史教育,效果更佳。

  與(yu) 香港結緣40年,香港已成為(wei) 劉蜀永不能割舍的牽掛。雖已杖朝之年,他的日程表總安排得滿滿當當。“總有一種使命感、緊迫感,想多做一些,回報國家,回報香港。”劉蜀永說。(新華社)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