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台灣教師:用心培育兩岸“花朵”
中新社合肥12月4日電 題:在皖台灣教師:用心培育兩(liang) 岸“花朵”
中新社記者 張俊
在合肥新站高新區康橋學校,來自台灣的袁翔瀚正在教學生們(men) 英語,他自2017年來到大陸後,就一直從(cong) 事教育方麵的工作。5年多來,他已教過近300名兩(liang) 岸的學生。
今年34歲的袁翔瀚畢業(ye) 於(yu) 台灣銘傳(chuan) 大學,主修應用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輔修英語專(zhuan) 業(ye) 。對教育充滿熱情的他,畢業(ye) 後來到大陸就業(ye) 工作。選擇合肥,一方麵是許多台灣同胞在此工作生活;另一方麵是求學期間,他就曾經來過合肥參觀遊覽,這裏不僅(jin) 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chuan) 的家鄉(xiang) ,同時也是包公的家鄉(xiang) 。“合肥發展迅速,整個(ge) 城市麵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堅定了我在此發展的信心。”袁翔瀚說。
袁翔瀚認為(wei) ,教育不僅(jin) 是教給孩子們(men) 知識,同時也要告訴他們(men) 如何做人處事。“我非常喜歡跟孩子們(men) 互動,會(hui) 告訴孩子們(men) 如何去表達和展示自我,同時告訴他們(men) 什麽(me) 樣的行為(wei) 是對的,什麽(me) 樣的是錯的。”袁翔瀚說,每次看到孩子在他的教育下不斷進步和成長,都特別有成就感。
袁翔瀚的用心教育也獲得了家長的認可,盡管部分學生已經升學或畢業(ye) ,但學生家長依然會(hui) 跟他聯係,交流孩子的學習(xi) 情況,袁翔瀚總會(hui) 去關(guan) 心並鼓勵學生,給他們(men) 更多信心。
袁翔瀚說,每次看到那些去偏遠地區支教的誌願者老師,都特別地感動。未來,他希望有機會(hui) 能去一些教育資源薄弱的地區,去幫助和教育更多祖國的“花朵”。
據合肥新站高新區康橋學校小學教務主任陳薇如介紹,合肥市新站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是安徽首個(ge) 國家級“海峽兩(liang) 岸青年創業(ye) 基地”,也是“海峽兩(liang) 岸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合作試驗區”所在區域之一。截至目前,該區共有500餘(yu) 名台灣青年人才在此工作生活,而在合肥康橋學校的台灣小朋友就超過100名。
同樣來自台灣的陳薇如到合肥已經三年了。她告訴記者,如今在合肥工作的台灣同胞越來越多,他們(men) 中絕大多數都在合肥定居生活,教育是台胞關(guan) 注的重點之一。如今孩子們(men) 在康橋生活,既能跟台灣家鄉(xiang) 有所聯係,也能在合肥生活得很好。“學校會(hui) 經常組織孩子們(men) 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包括海峽兩(liang) 岸少兒(er) 書(shu) 畫展、非遺傳(chuan) 承體(ti) 驗活動等,通過兩(liang) 岸少年兒(er) 童的交流互動,來了解和傳(chuan) 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陳薇如說。
記者從(cong) 安徽省教育廳獲悉,近年來,皖台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擴大,近30所高校與(yu) 台灣40餘(yu) 所高校建立校際合作關(guan) 係。師生交流互動愈加活躍,形成皖台物聯網研討會(hui) 、皖台科技論壇等一批皖台教育交流的品牌項目。未來,安徽將與(yu) 台灣高校深化“雲(yun) 端”與(yu) 線下的交流,進一步推動皖台教育和科技合作。
據安徽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統計,截至目前,安徽共有海峽兩(liang) 岸青年創業(ye) 基地、台灣工業(ye) 園等各類涉台園區19個(ge) ,在安徽創業(ye) 就業(ye) 的台商、台青3000餘(yu) 人。(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