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提升科技溫度,關愛銀發人群
【光明論壇】提升科技溫度,關(guan) 愛銀發人群
【光明論壇】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是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對此,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文明辦等10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guan) 愛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將通過3年多時間的努力,建立健全麵向獨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殘、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的探訪關(guan) 愛服務機製,進一步增強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說,特殊困難老年人是老齡人群體(ti) 中的弱勢人群,該群體(ti) 大部分麵臨(lin) 著身體(ti) 狀況不佳、活動能力受限或喪(sang) 失、就醫困難、無人陪護和慰藉等問題。幫助解決(jue) 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養(yang) 老困難,強化養(yang) 老服務兜底線、保基本的功能,就是打造民生底線的安全長堤。
當前,我國特殊困難老年人服務供給存在著精細化程度不高、服務形式化突出、缺乏需求管理意識等問題,難以體(ti) 現特殊困難老人的需求偏好。加之不同區域之間的服務水平不均衡,服務供給不足和過剩並存,服務效率和質量低下。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需要利用科技賦能特殊困難老人探訪關(guan) 愛服務,及時了解他們(men) 的衣食住行醫、社會(hui) 保障待遇、生活照料、康複護理等需求,及時發現、有效防範、穩妥化解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養(yang) 老安全風險,才能讓他們(men) 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
運用信息化完善數據要素體(ti) 係,建立健全常態化和長效化的探訪關(guan) 愛服務機製。特殊困難老年人的人口信息、健康信息、服務信息、消費信息等數據要素體(ti) 係,由於(yu) 部門分割和保護,無法建立統一的大數據中心,阻礙了服務供需的有效銜接。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全國特殊困難老年人基礎數據庫,統籌協調民政、公安、街道、社區、醫療機構、保險機構等部門的信息。在現有健康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中,依托“金民工程”全國養(yang) 老服務信息係統和社區層麵特殊困難老年人摸底排查工作,建立起完備的特殊困難老人數據庫。在數據庫中結合個(ge) 人情況對特殊困難老人進行分類分級和精細化區分,動態獲取和分析他們(men) 的生活、就醫等需求。在此基礎上,依托養(yang) 老信息係統聯動養(yang) 老機構、醫院係統、社區服務等支撐係統,為(wei) 特殊困難老人提供精細、全麵、實時、動態的探訪關(guan) 愛服務支持,探索形成常態化和長效化的機製。
借力大數據賦能特殊困難老年人需求,兼顧多樣化和個(ge) 性化的探訪關(guan) 愛服務。特殊困難老人服務體(ti) 係難以實現供給與(yu) 需求之間的對接,重病大病醫療保險服務難以滿足經濟困難和長期患慢性病老人的實際需求,導致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就醫求藥一直是有待解決(jue) 的難題。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智慧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積極拓展“互聯網+養(yang) 老”場景應用,麵向居家、社區、機構等開發了家庭養(yang) 老床位、智慧養(yang) 老TV物聯網平台、智慧助老餐廳、“時間銀行”互助養(yang) 老平台等能夠聯動雲(yun) 管邊端的服務和產(chan) 品,為(wei) 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在獲得授權並對信息脫敏之後,利用大數據的個(ge) 性化分析,還能獲得不同老年人行為(wei) 畫像、行為(wei) 監測、安全監控,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為(wei) 精準化和個(ge) 性化的探訪關(guan) 愛服務。
依托科技助力探訪關(guan) 愛服務提質增效,提供標準化和專(zhuan) 業(ye) 化的探訪關(guan) 愛服務。由於(yu) 資源稟賦不同、政策環境各異,我國區域之間探訪關(guan) 愛服務質量差異顯著,推動建立探訪關(guan) 愛服務的標準化,有助於(yu) 縮小不同區域間探訪關(guan) 愛服務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通過在智慧養(yang) 老信息服務平台集成探訪關(guan) 愛服務功能,我們(men) 可針對特殊困難老人的健康狀況、居住條件、養(yang) 老需求等不同情況,分類精準掌握、動態調整他們(men) 的日常需求和特殊需求。在此基礎上,逐步推行特殊困難老年人服務標準目錄,分類製定服務標準,提升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關(guan) 愛服務標準化和專(zhuan) 業(ye) 化水平。同時,鼓勵企業(ye) 開發麵向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產(chan) 品和服務,通過智能化、可視化、個(ge) 性化的智慧養(yang) 老服務,建立“在線服務、線上管理、線下運作”的機製,實現探訪關(guan) 愛服務的流程化、標準化、智慧化。
(作者:時豔琴、趙鵬霞,均係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