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60家支付服務商被取消備案資格

發布時間:2022-12-05 16:33:00來源: 證券日報

  收單領域的規範工作仍在進行中。截至12月4日,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hui) (以下簡稱“支付清算協會(hui) ”)最新消息顯示,取消備案的收單外包機構已達60家。

  此前,11月15日,支付清算協會(hui) 剛剛發布2021年度收單外包服務機構評級等級;11月18日,支付清算協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開展2022年收單外包服務機構非現場自律檢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業(ye) 界普遍認為(wei) ,通過支付清算協會(hui) 一係列動作來看,收單外包嚴(yan) 監管正在到來。收單外包市場是收單市場的延伸和重要補充,其健康發展有助於(yu) 提升支付服務效率,避免更多亂(luan) 象發生,進而保障消費者權益。

  檢查內(nei) 容包括7個(ge) 部分22個(ge) 問題

  所謂“收單外包服務機構”,是指經市場監管機構或國家有關(guan) 機關(guan) 批準成立的,接受收單機構委托、承辦收單非核心業(ye) 務並提供相應服務的企業(ye) 等合法設立的機構。其業(ye) 務類型包括聚合支付技術服務、特約商戶推薦、受理標識張貼、特約商戶維護、受理終端布放和維護等。

  今年以來,取消備案的收單外包機構名單正在增加。截至12月4日,取消備案的收單外包機構已達60家,備案狀態顯示為(wei) 失效。此外,另有59家機構備案名稱中備注了ST字樣,備案狀態顯示為(wei) 擬取消狀態。

  截至12月4日,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14922家收單外包服務機構通過備案,其中聚合支付類型機構481家。

  在博通分析資深分析師王蓬博看來,取消備案是支付清算協會(hui) 為(wei) 進一步加強支付清算行業(ye) 自律管理,規範收單外包服務市場秩序,防範經營風險的必要舉(ju) 措。“此前收單外包機構存在一定行業(ye) 亂(luan) 象,依法依規予以管理備案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2022年收單外包服務機構非現場自律檢查也已開啟,《通知》顯示,支付清算協會(hui) 此次檢查內(nei) 容包括基本情況、合作情況、備案情況、評級情況、展業(ye) 情況、聚合支付、其他事項共計7個(ge) 部分22個(ge) 問題。

  其中,現場檢查方麵,支付清算協會(hui) 將根據非現場檢查情況並結合自律管理需要及疫情防控要求,選取部分單位進行現場檢查、核實。而自律約束方麵,支付清算協會(hui) 將根據非現場檢查發現的問題,對相關(guan) 機構采取自律約束措施,包括但不限於(yu) 納入年度記分管理、調整評級等級、約談高管等,情節嚴(yan) 重的將取消其備案資格。

  嚴(yan) 監管態勢將持續

  近年來,我國收單市場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充,大部分收單機構通過業(ye) 務外包模式開展收單業(ye) 務。為(wei) 了規範管理收單外包市場,2020年8月份,支付清算協會(hui) 發布《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管理辦法》,收單外包服務機構正式啟動備案製;2022年1月份,支付清算協會(hui) 發布《收單外包服務機構自律規範》(以下簡稱《規範》),並於(yu) 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

  今年以來,支付清算協會(hui) 對收單機構監管一直趨嚴(yan) 。11月15日,支付清算協會(hui) 發布2021年度收單外包服務機構評級等級顯示,本次評級工作共有包括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在內(nei) 的143家收單機構對9588家外包機構進行了評價(jia) ,參評外包機構數量較上一年度增長7.42%,評級等級在C級及以上的外包機構共計7293家,占比76.06%。

  根據曆年評級結果,2017年至2020年四年均參評且獲得B級以上機構共117家。2020年評級為(wei) E的外包機構為(wei) 285家,市場退出率達98.60%,促進了資質較差機構的市場出清。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yu) 百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管理工作是協會(hui) 加強支付行業(ye) 自律管理的重要舉(ju) 措,也是協會(hui) 加強收單外包服務業(ye) 務自律管理的起點,今年《規範》的實施,預示著收單外包機構嚴(yan) 監管時代的到來。機構的優(you) 勝劣汰是行業(ye) 規範化表現,預計未來還將有不合規機構出清。”

  王蓬博表示,“預計下一步協會(hui) 將通過自律檢查、窗口指導等方式持續督導收單機構合規意識,引導外包市場主體(ti) 守正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服務質效,更好助力支付產(chan) 業(ye) 和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