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中外對話丨為何說中國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
中新社北京12月7日電 題:為(wei) 何說中國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
作者 彭大偉(wei) 陳雪蓮
本月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撰文表示,中國已成為(wei) 一個(ge) 經濟上強勁、政治上自信的國家。他特別強調,中國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也不是限製對華合作的借口。如何理解朔爾茨這一表態?為(wei) 什麽(me) 說一些人鼓噪的對華“脫鉤”和對華“經濟依賴”實屬偽(wei) 命題?作為(wei) 歐洲最大經濟體(ti) 的政府首腦,朔爾茨又為(wei) 何堅決(jue) 反對“脫鉤”?
中新社“東(dong) 西問·中外對話”邀請山東(dong) 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遠和德國法蘭(lan) 克福金融管理學院中德金融經濟中心主任、經濟學教授霍斯特·勒歇爾展開對話。
霍斯特·勒歇爾指出,德國總理朔爾茨反對任何形式的德中、歐中“脫鉤”,他不久前訪華“是一個(ge) 好兆頭”。
視頻:【東(dong) 西問·中外對話】德專(zhuan) 家談朔爾茨訪華:表明政商界願與(yu) 中國相向而行來源:中國新聞網
李遠分析,“脫鉤”和“對華依賴”被用作西方對華進行限製與(yu) 遏製的政治說辭,反映了德國部分政客對中國不信任,甚至對中國的投資存在一定的歧視。他提醒,應當警惕這種主張通過西方媒體(ti) 的誇大,形成輿論導向,進而誤導部分國家的對華政策。他強調,對兩(liang) 國來說,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維護持久緊密的中德全方位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中共二十大後首位歐洲領導人訪華,為(wei) 何意義(yi) 特殊?
中新社記者: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有何特殊意義(yi) ?
霍斯特·勒歇爾:這是朔爾茨總理非常重要的一次訪問。他非常支持中德之間的商業(ye) 和貿易往來。朔爾茨總理反對任何形式的中德以及中歐“脫鉤”。最重要的是,距離上次國外領導人訪華,並與(yu) 中國政府對話已經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在眼下的困難時期,這是一個(ge) 好兆頭。
李遠:近年來,美國一直試圖向歐洲盟國施加壓力,敵對中國,甚至同中國“脫鉤”,這很可能會(hui) 讓世界再次分裂。中德都是冷戰受害國,因此,兩(liang) 國都盡可能在符合兩(liang) 國根本利益的原則上,防止世界分裂。朔爾茨總理的訪華之行能幫助歐洲各國追求相對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德競合創新可實現共贏
中新社記者:過去50年來,中德合作給彼此和世界帶來諸多益處。而如今,德國媒體(ti) 總是強調來自中國的競爭(zheng) 。中德企業(ye) 還能保持雙贏局麵嗎?還是競爭(zheng) 會(hui) 越來越激烈?
霍斯特·勒歇爾:過去5到10年以來,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這與(yu) 中國的崛起和中國企業(ye) 更強的競爭(zheng) 力有很大的關(guan) 係。在最開始的二三十年間,德國公司在中國雇傭(yong) 了大量廉價(jia) 勞動力來生產(chan) 產(chan) 品,再出口到世界各國。這種簡單的商業(ye) 模式利好在華德企。
當時,德國兩(liang) 大王牌產(chan) 業(ye) ——化工和汽車,麵臨(lin) 的競爭(zheng) 不強,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如果一些國家的經濟實力增強,科學技術也日益成熟,那德國企業(ye) 就會(hui) 麵臨(lin) 更多競爭(zheng) ,但我不認為(wei) 德國企業(ye) 會(hui) 畏懼競爭(zheng) ,相反,它們(men) 可以抓住這次競爭(zheng) 的機會(hui) ,和中國企業(ye) 競爭(zheng) 合作來進一步發展創新技術。競爭(zheng) 就意味著生意,所以這不是一件壞事。
視頻:【東(dong) 西問·中外對話】德經濟學家:德企應和中企競合發展創新技術來源:中國新聞網
李遠:50年前,中德兩(liang) 國打破冷戰的鐵幕,克服了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建立了外交關(guan) 係,這對打造多極化世界秩序至關(guan) 重要。事實證明,中德關(guan) 係成果頗豐(feng) 並會(hui) 一直給兩(liang) 國人民帶來福利。中德雙邊貿易額從(cong) 1972年的不到3億(yi) 歐元到2021年超過2300億(yi) 歐元,中國已經連續六年成為(wei) 德國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夥(huo) 伴,而德國已經連續47年成為(wei) 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huo) 伴。
如今,無論是德國製造還是中國製造,都給消費者提供了高品質的商品,同時也提供了投資機會(hui) 和大量工作崗位。過去50年間,秉持互相尊重的精神,中德為(wei) 不同社會(hui) 製度、文化、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的互利合作提供了典範。此外,兩(liang) 國都強烈支持多邊主義(yi) ,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yi) ,通過合作,兩(liang) 國可以幫助世界找到和平發展、互利合作的道路。
“一帶一路”可為(wei) 中德合作帶來更大機遇
中新社記者:2023年將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第10個(ge) 年頭,如何看待其未來的發展?
李遠:經過9年的快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範圍內(nei) 廣受歡迎,並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範圍最廣的國際合作平台。“一帶一路”在促進包容性增長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可為(wei) 中德合作帶來巨大機遇。
2011年開通的首條中歐國際班列,連接了中國城市重慶和德國城市杜伊斯堡。我曾在杜伊斯堡生活過7年多,並開展了多個(ge) 研究項目。我們(men) 發現中歐國際班列對當地發展,特別是對經貿發展方麵有著積極影響。此外,鐵路還對周邊地區有積極的溢出效應。我堅信“一帶一路”倡議未來將為(wei) 擴大歐亞(ya) 經濟體(ti) 之間的經濟一體(ti) 化和聯動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霍斯特·勒歇爾:杜伊斯堡地處德國西部,是德國的煤炭和鋼鐵工業(ye) 重鎮,後來由於(yu) 德國經濟經曆結構性變革,不再發展煤炭業(ye) 和鋼鐵業(ye) ,這座城市受到了極大打擊。杜伊斯堡的人們(men) 不得不去另尋謀生出路。而德中的這種聯係,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體(ti) 現,也很大程度上幫助杜伊斯堡重新穩定經濟,杜伊斯堡現在的發展確實非常好。與(yu) 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對杜伊斯堡周邊區域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中國崛起為(wei) 何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
中新社記者:近段時間,一些德國政客反複警告德企要降低對華依賴。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稱,所謂“對華依賴”,這就是個(ge) 偽(wei) 命題。因為(wei) 合作從(cong) 來都是互利的,依存從(cong) 來都是相互的。應當如何看待這一問題?“脫鉤”是否同樣是個(ge) 偽(wei) 命題?
李遠:“脫鉤”和“對華依賴”被用作西方對華進行限製與(yu) 遏製的政治說辭,反映了德國部分政客對中國不信任,甚至對中國的投資存在一定的歧視。要警惕這種主張通過西方媒體(ti) 的誇大,形成輿論導向,進而誤導部分國家的對華政策。
中德互為(wei) 最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huo) 伴,中德經貿合作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在經貿合作紐帶的作用下,中德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共同利益和愈發緊密的關(guan) 係。在上世紀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經濟實力還不那麽(me) 強大之時,西方國家對與(yu) 快速發展的中國擴大經貿關(guan) 係感到高興(xing) ,西方的主流經濟學理論也一直都在鼓吹國際貿易的好處。比如國際貿易會(hui) 使所有貿易國的絕對收益增加,也會(hui) 加深各國的相互依賴程度,提高衝(chong) 突的機會(hui) 成本,進而可以促進和平。
但目前,一些西方政客關(guan) 心的卻不是“大家都會(hui) 獲益嗎?”,而是“誰的獲益更多”。如果兩(liang) 個(ge) 國家都采用這樣的視角去審視其經貿關(guan) 係,則兩(liang) 國關(guan) 係易陷入零和博弈模式,並會(hui) 導致衝(chong) 突。
中新社記者:朔爾茨日前撰文表示,中國已成為(wei) 一個(ge) 經濟上強勁、政治上自信的國家。他特別強調,中國的崛起,不是孤立中國的理由,也不是限製對華合作的借口。如何理解朔爾茨的這一表態?
李遠:對部分鼓吹“脫鉤”和“降低對華依賴”的德國政客來說,“同情”一個(ge) “弱中國”容易,但他們(men) 更應該做的是學會(hui) 與(yu) 一個(ge) “強中國”打交道。遇到問題需要相互尊重、對話協商,更需要推進更深層和務實的合作,在合作中擴大共同利益,在發展中破解難題。
中新社記者:中國喜歡用“務實”來形容德國的政治風格。怎樣的雙邊關(guan) 係才最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
李遠:理性是德國人的美德。政治家是理性的,默克爾在經濟方麵表現得很務實。德國應該與(yu) 中國保持密切聯係,因為(wei) 德國經濟以出口為(wei) 導向,海外市場是德國產(chan) 品的最大市場。中德有許多共同利益。因此,中國的增長應該被視為(wei) 機遇而不是挑戰。但也請注意,中德之間存在許多差異。對於(yu) 德國來說,要真正了解中國,並非易事。
如今,人們(men) 應該承認並擁抱社會(hui) 製度和文化的多樣性。中德共同麵臨(lin) 著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經濟和世界長期和平等諸多全球挑戰。我們(men) 需要對雙方的分歧持開放態度,建立信任並相互合作,以解決(jue) 這些共同挑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