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異地借考”,不讓任何一個考研生“掉隊”
允許“異地借考”,不讓任何一個(ge) 考研生“掉隊” | 新京報快評
12月7日,教育部發布通知,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於(yu) 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舉(ju) 行。為(wei) 幫助部分考生解決(jue) 赴考的實際困難,其中明確規定“做好有關(guan) 考生借考工作”——“對於(yu) 當前仍滯留在報考點所在地以外省份且返回報考點確有困難的考生,可於(yu) 12月8日上午8時至10日上午8時,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yz.chsi.com.cn),填寫(xie) 借考信息並提交申請”。
這對許多進入“臨(lin) 考狀態”卻惴惴不安的考生而言,無疑是一顆“定心丸”。
就在不久前,包括國考在內(nei) 的多個(ge) 考試都史無前例地推遲,讓考生心裏“打起了鼓”——由於(yu) 疫情原因,大量考生無法來到原來填報的考點,參照近兩(liang) 年經驗,考生需要提前熟悉考點所在地的防疫政策和要求,規劃赴考時間和出行路線。事實上,這不但增加了額外的吃住出行負擔,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壓力:萬(wan) 一到不了考點,一年或幾年的努力豈不白費了?
教育部此舉(ju) ,不僅(jin) 回應了大家的訴求,而且釋放了濃濃善意。考研對許多人都是人生大事,相關(guan) 部門不隻要追求“如期考試”,而且要確保“應考盡考”,不讓任何一位考生因疫情而“掉隊”,以實際行動護佑每一位考生的夢想。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發布“新十條”的背景下,允許“異地借考”更顯難能可貴。從(cong) 表麵上看,“新十條”讓異地通行不成難題,考生滯留情況會(hui) 大大減少。但隨著社會(hui) 麵感染病例逐漸增多,也意味著考生可能要承擔更高在路上的風險,通過“考生不動試卷動”,可以最大程度減少不確定性,體(ti) 現的是未雨綢繆,把工作做在前頭的“一盤棋”思維。
事實上,無論從(cong) 實踐還是機製上,教育部門都已經做好了“異地借考”的準備。
實踐上看,已經有不少地方作出嚐試。就在去年12月,浙江省通過臨(lin) 時從(cong) 全國和省內(nei) 調卷,給400多名考生提供了異地借考,包括省內(nei) 異地隔離需就近借考的228人,以及因隔離滯留在浙江省需借考的省外考生188人。此外,陝西等地也啟用過異地借考模式。
機製上看,各地也做足了應急準備。不久前,教育部表示對疫情形勢複雜的重點省份進行專(zhuan) 項調度,其中就包括及時妥善處置疫情封控地區滯留考生就地參加考試。這次針對的不僅(jin) 是“疫情封控地區”,而是麵向所有存在實際困難的考生,可以說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當然也要看到,一直以來考研考點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分配,其初衷是為(wei) 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考試公平,這就對各地加強考試組織條件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隻有充分做好提前工作,協調部署各有關(guan) 省份和招生單位做好自命題試卷調配和標準化考場增設等,才能既保障相關(guan) 考生順利參加考試,也確保平穩施考、平安研考。
總而言之,考研異地借考,不僅(jin) 是此前疫情影響之下的無奈選擇,也可以變成相關(guan) 部門順勢而為(wei) 的主動選擇。教育部門凡事多想一步、多做一點兒(er) ,盡最大努力為(wei) 考生提供方便,更好地守護考試公平,就是助力考生實現人生夢想。
撰稿/許俊仟(媒體(ti) 人)
(新京報評論微信公眾(zhong) 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