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漉沙構白 熬波出素

發布時間:2022-12-09 10:3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漉沙構白 熬波出素(文藝創作談)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那麽(me) ,優(you) 秀作品從(cong) 哪裏來?從(cong) 生活中來。我們(men) 身為(wei) 作家,必須在讀萬(wan) 卷書(shu) 的同時行萬(wan) 裏路,體(ti) 驗五彩生活,廣覽大千世界,這樣才能充分獲取素材,為(wei) 創作優(you) 秀作品打好基礎。

  生活是汪洋大海,素材俯拾皆是。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寫(xie) 進作品,應該對它們(men) 進行提煉、挑選,精心加工,使之升華。這個(ge) 過程,恰似“煮海為(wei) 鹽”。

  上古時期,山東(dong) 海濱有一位夙沙氏,他用陶器裝海水煮肉,無意間發現了鹽的製取方法。人們(men) 先是用煮器直接煮海水,後來覺得這樣費工費柴,改用灰壓、削土、水淋等方式先製鹵再煎鹵水。南齊張融《海賦》中有這樣的描寫(xie) :“若乃漉沙構白,熬波出素,積雪中春,飛霜暑路。”這裏說的“漉沙”指削土、水淋之法,“熬波”即是煮海。如此便能製作出素白鹽晶,讓海邊出現春天“積雪”、夏天“飛霜”之異景。

  文學創作,也需要“漉沙構白,熬波出素”。這是個(ge) 艱苦的過程,也是必需的過程。我從(cong) 事寫(xie) 作40餘(yu) 年,深有體(ti) 會(hui) 。我寫(xie) 《繾綣與(yu) 決(jue) 絕》《經山海》等農(nong) 村題材的長篇小說,雖然因為(wei) 出生在農(nong) 村,且有基層幹部經曆,擁有大量生活積累,卻又不得不在取舍與(yu) 加工上下了很大工夫。我寫(xie) 傳(chuan) 統文化係列作品,閱讀了許多經典,一次次外出采訪,最後也隻能從(cong) 中提取精華部分予以表現。

  從(cong) 去年開始,我創作長篇紀實文學《黃海傳(chuan) 》,更覺得自己成了一個(ge) 老鹽工。

  我在黃海之濱住了30多年,寫(xie) 作期間麵對黃海,感覺那38萬(wan) 平方公裏的廣闊海域裏滿是我取之不盡的素材。關(guan) 於(yu) 黃海的文獻資料,堪稱海量,我大量閱讀,做好案頭準備。而後擇機從(cong) 黃海南端走到北端,從(cong) 長江口走到鴨綠江口。八千裏海疆的曆史遺跡、人文故事、生態之變、舊容新貌,讓我了解了許許多多。

  占有了海量素材,到底該寫(xie) 什麽(me) ?光是製訂《黃海傳(chuan) 》大綱,就讓我頗費腦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不知修改了多少回,直到全書(shu) 臨(lin) 近完成,又對某些章節做了調整。這種提煉,不隻是體(ti) 現在綱目上,更體(ti) 現在具體(ti) 內(nei) 容上。為(wei) 寫(xie) 一個(ge) 專(zhuan) 題,翻閱所有資料與(yu) 采訪記錄,一遍遍聽錄音、看照片,才能決(jue) 定讓哪些內(nei) 容入書(shu) ,並且盡量使之呈現得恰到好處。

  這期間,我這個(ge) 老鹽工可謂蓬頭垢麵、煙熏火燎。然而一天一天,都能收獲一些鹽粒。“積雪中春,飛霜暑路”,熬了一年,終於(yu) 完成。

  我們(men) 常說“源於(yu) 生活,高於(yu) 生活”,以高於(yu) 生活的標準來提煉生活,是一個(ge) 作家的基本能力。擁有這種能力,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

  (作者係山東(dong) 省作協原副主席、《經山海》作者)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