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與偉大事業一同成長——對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係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

發布時間:2022-12-09 17:06:00來源: 解放軍報

  十年前,習(xi) 主席在參觀《複興(xing) 之路》展覽時正式提出了“中國夢”。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wei) 大的夢想。”

  中國夢牽引航天夢,航天夢助力中國夢。十年後,中國載人航天用一場浪漫的“太空會(hui) 師”,在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之路上,銘刻下新的坐標——

  2022年11月30日清晨,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入駐中國空間站,與(yu)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相聚。中國載人航天迎來又一個(ge) 曆史性時刻,中國空間站即將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時代。

  載人航天,是習(xi) 主席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及的新時代十年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之一,更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的夢想。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從(cong) 無人到有人,從(cong) 短期停留到中長期駐留,從(cong) 艙內(nei) 實驗到太空行走,載人航天工程一步一個(ge) 腳印,“三步走”發展戰略穩步推進。三十年風雨兼程,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奮鬥,不斷刷新著中國人的“太空高度”。

  本期科技訪談錄,我們(men) 特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係統副總設計師、空間站航天醫學實驗領域責任總師李瑩輝,請她從(cong) 航天醫學的前沿視角,為(wei) 我們(men) 談一談她的“航天夢”、她眼中的中國載人航天。

  我們(men) 每一個(ge) “齒輪”,都為(wei) 了同一個(ge) 信念而轉動

  記者:最近,神舟十五號飛船成功發射,又一批航天員入駐中國空間站。如今,我們(men) 的航天員已經可以在中國空間站駐留6個(ge) 月。如此漫長的太空駐留,會(hui) 對航天員產(chan) 生什麽(me) 影響?

  李瑩輝:浩瀚太空,深邃美麗(li) ,卻充滿風險。在太空長期駐留,主要會(hui) 對人體(ti) 生理產(chan) 生影響。與(yu) 地球環境相比,太空環境最大的特點就是重力缺失,即我們(men) 通常所說的失重。失重會(hui) 導致身體(ti) 的重力感受器官係統產(chan) 生從(cong) 功能到結構的變化,如心血管功能障礙、肌肉萎縮、骨丟(diu) 失等。所以,我們(men) 必須對航天員進行有效防護。

  對抗防護是支撐載人航天長期駐留的核心技術和能力。我們(men) 有一個(ge) 失重生理效應防護對抗分係統,專(zhuan) 門研究對抗防護措施。神舟十二號乘組實現了從(cong) 短期飛行到長期駐留的跨越,神舟十三號乘組經曆183天太空駐留後健康返回;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陳冬成為(wei) 中國首個(ge) 在軌駐守時間超過200天的航天員,目前健康狀態良好……這些都表明了我們(men) 的綜合防護措施是十分有效的。

  此外,空間環境中的輻射、狹小環境和臨(lin) 床醫學問題,也會(hui) 帶來醫學風險。對此,我們(men) 也形成了一係列有效的醫學防護措施。

  記者:航天員在空間站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進行在軌實驗。目前,航天醫學領域的在軌實驗都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瑩輝:我們(men) 可以很自豪地說,在航天醫學領域,我們(men) 已經實現了從(cong) 地基模擬到天基應用的跨越。一是我們(men) 建立了係統的航天醫學空間實驗研究平台,實現了失重生理效應與(yu) 防護、輻射生物學效應與(yu) 防護、人的行為(wei) 能力、先進的在軌健康監測技術與(yu) 傳(chuan) 統醫學在航天醫學中的應用等五大方向的係統研究。二是通過目前4次長期載人飛行,我們(men) 已經把約40餘(yu) 個(ge) 項目送上太空,完成從(cong) 體(ti) 外細胞分子機製到人體(ti) 生理結構行為(wei) 的原創性研究,建立了航天醫學的數據庫、應用儲(chu) 備庫和知識發現庫。三是獲得了航天醫學的新發現,在機體(ti) 與(yu) 細胞學環境響應、細胞重力感受機製、人體(ti) 與(yu) 細胞學模型方麵獲得了原創性新發現;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全球首創的防護技術;獲得空間條件下眼手協調、視功能、運動姿態控製等方麵的新認知新數據……這些成果既源源不斷輸送著航天醫學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支撐載人航天事業(ye) 的持續發展,同時又可服務於(yu) 大眾(zhong) 健康,為(wei) 解決(jue) 人類的衰老、疾病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共用性知識和技術。

  載人航天是一個(ge) 浩大的係統工程,我們(men) 每一個(ge) “齒輪”,都為(wei) 了同一個(ge) 信念而轉動。我們(men) 目前在航天醫學方麵取得的這些成果,都是國家載人航天事業(ye) 飛速發展的縮影,都是自主創新科技進步帶來的成就。

  有一種艱辛,你沒有嚐試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le)

  記者:您所深耕的航天醫學是涉及多個(ge) 學科的前沿領域。前沿往往意味著更多的挑戰和艱辛,您對此有什麽(me) 體(ti) 會(hui) ?

  李瑩輝:能夠趕上中國載人航天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機,從(cong) 事這樣一項偉(wei) 大的事業(ye) ,並跟它一起成長,我和同事們(men) 感到很幸運。在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之路上,從(cong) 理論積累、到技術研發、再到在軌應用,我們(men) 始終有明確的任務牽引,有切實的需求推動。這些既是方向也是動力,牽引著我們(men) 攻克一項又一項技術難關(guan) ,建立一個(ge) 又一個(ge) 實驗模型,不斷豐(feng) 富完善發展學科理論並形成應用標準。而我摯愛的航天醫學學科也在這個(ge) 過程中,伴隨著載人航天事業(ye) 的蓬勃發展而茁壯成長。

  這些年,我們(men) 取得了一係列成就,但我時常有一種緊迫感。中國載人航天現在正處於(yu) 一個(ge) 高速發展期,正處於(yu) 我們(men) 從(cong) 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關(guan) 鍵時期。模型需要建立,方法需要研究,措施需要嚐試……太多要幹的事兒(er) ,需要我們(men) 去奮鬥。太空擁有無限的魅力,等著我們(men) 去探索和挖掘。這條通天之路充滿艱辛,卻魅力無限。我們(men) 必須隻爭(zheng) 朝夕,快馬加鞭,不斷奔跑在科技最前沿。

  記者:載人航天曆史上曾經有許多重要的時刻,您經曆過最難忘的時刻是什麽(me) ?

  李瑩輝:應該說每一次重大突破的時候,都是我們(men) 的難忘時刻。從(cong) 神舟五號飛船首次載人飛行,到出艙活動感覺良好;從(cong) 突破100天、200天在軌駐留紀錄到艙外跨艙段作業(ye) ;從(cong) 第一個(ge) 航天醫學領域數據下傳(chuan) 到原創失重防護裝備應用……每當回想起來這些時刻,我的內(nei) 心就會(hui) 充滿激動和驕傲。

  我想,最難忘的還是神舟五號飛天之際,楊利偉(wei) 在倒計時4秒的那一個(ge) 敬禮。其實,這個(ge) 敬禮是程序沒有安排的。當看到攝像頭裏的楊利偉(wei) 戴著很大的航天服手套,以戰鬥姿態敬禮時,我們(men) 瞬間熱血沸騰,不約而同地開始鼓掌。現在回想起來,這個(ge) 敬禮飽含著祖國至上、不辱使命的責任擔當,堅毅果敢、大義(yi) 凜然的英雄氣節……著實令人激動感慨!也是從(cong) 那以後,楊利偉(wei) 這個(ge) “自選動作”成了航天員們(men) 約定俗成的“傳(chuan) 統儀(yi) 式”。

  記者:我們(men) 提到中國航天事業(ye) 的時候,往往說的都是輝煌時刻。那您有沒有過經曆挫折、情緒低落的時候?

  李瑩輝:其實在奮鬥的征程中,輝煌往往隻是短短一刻,更多的時間是不斷地在挫折中艱難前行。每一個(ge) 輝煌高光時刻的背後,都是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困惑和迷茫。比如實驗做不出來,或者得到的實驗數據不理想。每當這個(ge) 時候一定是情緒低落的時候。也正是這個(ge) 時候,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guan) ,特別能奉獻”這四個(ge) “特別”,就會(hui) 重新賦予我們(men) 力量。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曆的時候,就不知道它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嚐試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le) 。我們(men) 是幹航天的,既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氣,更要有堅定執著的決(jue) 心。我堅信,隻要能一次次在挫折和困惑中爬起來,咬牙前進,就一定會(hui) 獲得轉機,把失落變成開心,把迷茫變成輝煌。你看,鄧清明堅守25年,不也終究圓夢了嗎?

  向著更遙遠的深空進發,追夢永遠在路上

  記者:航天報道裏常常會(hui) 說,航天人用青春做火箭的燃料。對於(yu) 這個(ge) 比喻,您有什麽(me) 樣的體(ti) 會(hui) ?

  李瑩輝:我覺得這個(ge) 比喻很生動、很貼切。火箭燃料在小小的體(ti) 積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一旦點燃就能激情綻放,托舉(ju) 飛船直上九天。航天人真的是這樣,什麽(me) “5+2”“白加黑”,都反映不了航天人的奮鬥。我所見到的很多航天人,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er) ,攻不完的難關(guan) ,理不完的思緒,永遠都在研製探索的路上。

  之前有一次參加國際合作項目,法國同行與(yu) 我們(men) 一起工作一段時間後對我說,我知道中國航天為(wei) 什麽(me) 發展這麽(me) 快了,你們(men) 都很年輕;年輕的不隻是年齡,更是思想和精神永遠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我覺得他說得挺準的,情懷與(yu) 夢想相伴,激情與(yu) 奮鬥相融,這確實是中國航天人的真實寫(xie) 照。

  我身邊的一個(ge) 個(ge) 航天人,從(cong) 事的事業(ye) 很偉(wei) 大,生活卻很簡單。大家都是家和單位兩(liang) 點一線,工作時要麽(me) 在實驗現場,要麽(me) 在任務現場。我們(men) 開玩笑時經常說,不是在實驗測試中,就是在去做實驗的路上。

  記者:最近舉(ju) 行的中國航天大會(hui) 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透露,我國載人航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將是登陸月球。請您從(cong) 您的研究領域出發,談一談為(wei) 了早日實現這一目標,我們(men) 還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

  李瑩輝: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向著更遙遠的深空進發,追夢永遠在路上,這也是航天魅力所在吧。未來,我們(men) 需要麵對月球環境低重力,要實現從(cong) 1G重力到1/3G重力的快速適應,無障礙穿梭;要研究月麵環境如月輻射、月塵、月晝、月磁對健康的影響,要建立低重力下的運動姿態模型,要發現認識人類對極端不利環境的耐受極限,要為(wei) 人類探索宇宙深空發展支持保障技術……未來我們(men) 要攻關(guan) 更多的新技術,探索更多的空白領域。(解放軍(jun) 報 記者 賀逸舒 特約記者 占康)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