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味中的年序更迭
□孫曉明
過了小雪節氣,製作醃菜和臘肉就排上了日程。中國臘味分布之廣,基本可以說萬(wan) 物皆可“臘”,雞鴨魚肉都可以;臘味也可稱之為(wei) 年味,寒冬臘月,臘製食物代表著年序更迭。
獨有的柏木枝煙熏味道,透明晶瑩、油光發亮的質感,曾有紀錄片記錄了皇木臘肉的製作,四川雅安皇木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加上鹽、花椒、楠木煙熏,時間造就了臘肉這色香味俱佳的美味。而在橫斷山區東(dong) 部邛崍山的嘉絨藏寨,鹽、香料、火塘與(yu) 獨特的香料、井鹽、柏枝、果皮合作,製作的臘肉、豬膘肉存放時間可達數十年,最為(wei) 知名美味。如何使鮮肉保存得更久一點,是人類從(cong) 史前時代就開始鑽研的大課題,橫斷山區居民雖做法不盡相同,卻都是利用了抑製微生物的活性,醃製、脫水,加上食材的本真,添加必要的香料,風味獨特悠長。
臘肉的來曆,從(cong) 周朝就有記載,《周禮》《周易》中已有關(guan) 於(yu) “肉脯”和“臘味”的記載。當時,朝廷有專(zhuan) 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在民間,學生也用成束幹肉贈給老師作為(wei) 學費或聘禮,這種幹肉稱為(wei) “束脩”(束脩:指10條臘肉)。《論語·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誨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拿著十條臘肉送給我的人,我都願意教導他們(men) 。宋代以後臘肉成為(wei) 宮廷貢品和老百姓春節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所以民間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臘肉”一說。
據有關(guan) 資料記載,在春秋戰國之前,湖南是揚越人居住的地區。在長沙的戰國墓中,出土了牛、羊、豬、雞的遺骸,還出土有肉脯(即今日之臘肉),這說明臘肉是當時人們(men) 的一種主要副食品。如今煙熏臘肉已成為(wei) 湖南飲食習(xi) 俗中的一大特色,享負盛名。另有史料記載:“越人風幹(肉)而後熏。”除上麵所提到的畜牧和采集品等副食外,楚越人也喜歡捕獲獵物,如野兔、野豬、野雞,這些捕獵所得的野味,往往一次性吃不完,需要儲(chu) 存,先人為(wei) 防止別的動物偷吃,就把肉掛在高處風幹。
臘肉是湖南、四川、廣東(dong) 等地的特產(chan) ,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並經湖湘兒(er) 女遊曆中原,而走出三湘四水,美味傳(chuan) 播四方。著名作家梁實秋說湖南的臘肉最出名,此言不虛。據記載,早在兩(liang) 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就用上等的楚地(湖南)臘肉招待過他。
加工製作臘肉的傳(chuan) 統習(xi) 慣不僅(jin) 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不少人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yu) 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半月後,用粽葉繩索穿掛起來,滴幹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或掛於(yu) 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yu) 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幹。上世紀初,對臘味的加工製作有了進一步研究和發展,人們(men) 以杉木為(wei) 支架,以竹笏紮搭五六米高的曬棚,頂部蓋上鬆樹皮,四周無遮擋,以便通風,避免太陽直接照曬。白天在涼棚晾曬,晚上將臘味從(cong) 棚裏移出露天“打冷風”,至日出後又將臘味收回涼棚,反複晾曬直至臘味風幹至成品。
味道的曆史給予我們(men) 的啟示,關(guan) 注的核心一直是香味、健康和美味,味道傳(chuan) 遞著審美情趣,是保持一個(ge) 民族、個(ge) 體(ti) 的形製和心態的標誌物。從(cong) 吃了嗎,到吃精、吃好,順應自然,感恩回饋,保持食材的本真,簡約不奢侈,治大國如同烹小鮮,簡潔不折騰,節約不浪費,體(ti) 悟自然的恩賜和父輩的艱辛,這都是從(cong) 臘肉風味得出來的啟示。
(2022年12月16日 《齊魯晚報》 A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