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戰疫,鋪就牢固基石

發布時間:2022-12-16 12:06:00來源: 光明日報

  【抗疫中我們(men) 眾(zhong) 誌成城 】戰疫,鋪就牢固基石

  【抗疫中我們(men) 眾(zhong) 誌成城 】

  “三年防疫,我們(men) 與(yu) 大家共同走過,感謝三年來大家的支持和理解!今後請大家做好防護,健康生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祝大家安好!”家住北京市海澱區馬連窪街道百旺茉莉園社區的居民幾天前收到了社區居委會(hui) 發來的溫馨長信。除了10條“幹貨”滿滿的防疫小貼士,末尾的這段話,讓大家既感溫暖又無限感慨。

  在這不尋常的三年,在這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zheng) 、總體(ti) 戰、阻擊戰中,有多少與(yu) 病毒爭(zheng) 分奪秒的忙碌身影,來了,又走了;在最要緊的關(guan) 頭,不舍晝夜,不論寒暑……他們(men) 都是我們(men) 身邊的“陌生人”,可能是社區工作者、下沉幹部、基層民警,也可能是誌願者,是駐紮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我們(men) 的好鄰居……是他們(men) ,鋪就了戰疫路上最牢固的基石。

  民有所呼 我有所應

  2022年年末,重慶遭遇了“複雜程度、防控難度前所未有”的疫情。重慶市永川區委編辦工作人員田仁宇,旋即被抽調到了臨(lin) 時管控區,協助資料收集、填報、整理,還負責登記進出人員、物資配送等台賬。

  “這棟單元有10戶居民,每一戶的信息都要精準登記,每天人員進出、物資配送都要一一記錄在案。作為(wei) 記錄員,得認真,容不得一點馬虎。”一到崗位,90後田仁宇就提醒自己“進入戰鬥狀態”。

  “工作時,很多人對我說‘辛苦了’,但我真不覺得自己有多辛苦。疫情什麽(me) 時候結束,我就堅守到什麽(me) 時候。等到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是英雄!”他咧嘴一笑,感覺“勝利就在前方”。

  而在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興(xing) 海路街道,幾位“巾幗戰士”成了居民們(men) 居家防疫期間的定心丸。

  在興(xing) 海路街道司法所工作的潘靜,是大家公認的小美女。“白天,為(wei) 居民送菜包、送藥和急需的生活用品,一個(ge) 工作流程忙完要走上萬(wan) 步。”拖著“沒了知覺”的雙腿走出單元門,潘靜順勢坐在了地上。對於(yu) 正在熱戀期的她而言,晚上坐在帳篷前,望著天空中的明月,撥通視頻電話跟男朋友聊聊剛剛過完的一天,就是最浪漫的事。

  “或青春,或成熟,或臨(lin) 危受命,或誌願服務,皆因疫情奔赴而來。搭帳篷、送物資,能消殺、會(hui) 采集,解急難、護安全,抗疫情樣樣能行,為(wei) 大家練就各項技能披著晨光……”34歲的興(xing) 海路街道黨(dang) 政綜合辦公室工作人員於(yu) 菲,用一首小詩記錄工作,也記錄著自己的成長。

  三年來,疫情在哪裏,群眾(zhong) 最緊迫的需要在哪裏,崗位就在哪裏,成了無數基層工作者的常態。

  奉獻友愛 隨時上崗

  前些天,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石崗街道柏林南區,張建榮和他的夥(huo) 伴們(men) ,成了活躍在居委會(hui) 的一道風景線。他們(men) 都是誌願者,身穿紅馬甲,穿梭在抗原發放、流調排查、巡邏執勤、政策宣導等各個(ge) 場合,用居民的話說,真像是“冬天裏的一團火”。

  “對特殊困難家庭,我們(men) 會(hui) 配合居委會(hui) 提供生活物資代買(mai) 、藥品代買(mai) 、心理谘詢、方便就醫等幫扶服務;對不會(hui) 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我們(men) 就記錄下老人們(men) 需要的物品,再從(cong) 網上下單幫忙送到門口;對小區裏的獨居老人,我們(men) 會(hui) 主動安排人員與(yu) 他們(men) 保持聯係,時刻關(guan) 注老人的需求……”談起手頭工作,張建榮條分縷析,說得一清二楚。

  在疫情防控中,誌願者時而化身信息員、采購員,時而化身引導員、宣傳(chuan) 員,成為(wei) 防控一線不可或缺的力量。

  “因疫情防控需要,現小區急需誌願者若幹名,歡迎大家報名。”近日,家住福建省福州市倉(cang) 山區某小區的黃建平看到了微信群裏物業(ye) 發出的通知。“我是黨(dang) 員,我報名!”作為(wei) 倉(cang) 山法院審判委員會(hui) 專(zhuan) 職委員的他,邊回複,邊戴上口罩,跑到物業(ye) “上崗”了。

  此後的一周,信息錄入、維持秩序、掃樓宣傳(chuan) 、後勤保障,哪項工作有需要、缺人手,他就出現在哪裏。“我之前就參加過防疫誌願服務,有經驗,這次更不能落後,作為(wei) 黨(dang) 齡快30年的老黨(dang) 員,為(wei) 大家服務是分內(nei) 之事。”黃建平說。

  無論疫情如何變幻,總有他們(men) 在身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精神,因為(wei) 他們(men) ,而在每一個(ge) 抗疫的日常裏閃亮。

  鄰裏互助 溫情包容

  “我生活物資不多了,你們(men) 能不能幫我買(mai) 點東(dong) 西?”再次看到今年4月自己發在樓棟網格群裏的求助信息,家住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烏(wu) 沙河社區某小區的小熊內(nei) 心仍感到陣陣暖意。當時,由於(yu) 疫情防控需要,他的家中既無存糧,又無炊具,隻剩一箱方便麵了,“沒辦法,隻能向鄰居們(men) 求助了”。

  看到小熊的求助信息,住在同樓棟的萬(wan) 三妹拿出了家裏的蒸鍋和碗筷,副樓棟長晏蘋也送去了豬肉和蔬菜。“誰家還有多餘(yu) 的菜刀?”“我給你裝些大米送過去!”……就這樣,疫情期間,在素不相識的鄰居的幫助下,小熊的一日三餐竟變得花樣翻新起來。

  而在前不久的廣州,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被《荔灣這支“接娃小分隊”,暖心!》刷屏。原來,在廣州市荔灣區中海花灣壹號小區,物業(ye) 與(yu) 業(ye) 主之間形成互幫互助模式,成立“接娃小分隊”,解決(jue) 孩子在幼兒(er) 園和小學的接送問題,一解業(ye) 主們(men) 的燃眉之急。“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裏,鋼筋水泥的‘小隔間’,阻斷了鄰裏間的情感交流。在這些年的疫情防控過程中,大家越來越感覺到,防控疫情單靠某些人的力量做不好,最需要凝心聚力。不知不覺間鄰裏的互動變得頻繁了,人與(yu) 人之間的距離走得更近了。”一位住戶道出感觸。

  三年來,還有多少“遠親(qin) 不如近鄰”的溫暖時刻,讓你會(hui) 心一笑?共克時艱的決(jue) 心,就在這彼此依偎、攜手向前的路上越發堅定。(光明日報 記者 王忠耀)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