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一聲章丘梆子留住鄉愁
《在希望的田野上》見證非遺傳(chuan) 承
吼一聲章丘梆子留住鄉(xiang) 愁
12月15日晚,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春勵誌節目《在希望的田野上》準時播出,最新一期節目走進石匣古村,探尋非遺戲曲章丘梆子,“田野推薦官”們(men) 扮戲學唱,深度體(ti) 驗這一古老戲曲的魅力。《在希望的田野上》播出以來,已經有章丘鐵匠習(xi) 俗、龍山黑陶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在節目中亮相,為(wei) 觀眾(zhong) 展現了一幅濟南章丘的文化圖景。
“唱念做打”沉浸學戲
中國戲曲劇種繁多,各地區的戲曲劇種有三百六十多種,傳(chuan) 統劇目數以萬(wan) 計。在濟南,除了京劇、呂劇等大眾(zhong) 比較熟悉的戲曲劇種外,還流傳(chuan) 著五音戲、章丘梆子、王皮戲等小眾(zhong) 戲曲,它們(men) 在有限範圍內(nei) 傳(chuan) 唱,帶著田野芬芳,吟唱著一方百姓的喜怒哀樂(le) 。
章丘梆子又名“山東(dong) 吼”“章丘謳”,源於(yu) 山陝梆子,後來其唱腔與(yu) 章丘秧歌、民間音樂(le) 、方言土語相結合,形成了特色新劇種,是山東(dong) 省較為(wei) 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2006年被山東(dong) 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第一批山東(dong)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在希望的田野上》最新一期節目裏,鄒德江、吳思嘉、陶思源、滿昱彤組成的“田野推薦官”接到了新的任務,他們(men) 來到章丘梆子的發祥地石匣村,以真人秀的方式展現章丘梆子的特色與(yu) 魅力,並協助章丘梆子第十代傳(chuan) 承人、章丘梆子劇團團長於(yu) 亮興(xing) 完成戲曲演出,推廣這一古老的非遺戲曲。
戲曲的門檻本身就高,而章丘梆子源自民間,唱腔高亢挺拔,帶有濃鬱的方言特色,這對於(yu) 並未在本地生活過的“田野推薦官”們(men) 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一行人找到於(yu) 亮興(xing) 之後,便開始排演《楊家將》,基礎訓練一個(ge) 也不能少,跑圓場、蹲馬步、趟馬等程式動作規整而嚴(yan) 格,眾(zhong) 人有樣學樣;對“唱”要求更高,高亢的戲腔,婉轉的曲調,具有方言特色的唱詞無一不是挑戰。學戲時,滿昱彤的一句“在此馬上用目”唱了幾十遍,總是練不好的曲調讓她窘迫地掉下眼淚;陶思源因為(wei) 方言陌生而遲遲無法入戲,連忙錄音反複練習(xi) 。
上台前,吳思嘉第一次體(ti) 驗“勒頭”,穿上十幾斤的戲服,直呼像是給頭上戴了個(ge) “金箍”,痛得眼淚打轉;眾(zhong) 人之中,隻有鄒德江駕輕就熟,憑借幾十年深厚的曲藝基礎,扮演起“韓昌”來遊刃有餘(yu) ,台上一亮嗓便引來陣陣叫好。在眾(zhong) 人的努力下,終於(yu) 將這台戲完成。
情感真摯看見傳(chuan) 承
《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僅(jin) 讓嘉賓沉浸式學習(xi) 唱念做打與(yu) 手眼身法,展現章丘梆子的特色與(yu) 魅力,更注重挖掘這一非遺戲曲背後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故事。
石匣村村東(dong) 頭的古戲台,幾乎和章丘梆子的曆史一樣長。據了解,章丘梆子繁盛時有130多出戲,從(cong) 春秋戰國唱到清代,但這些戲僅(jin) 靠口口相傳(chuan) ,已經遺失了不少。於(yu) 亮興(xing) 今年46歲,從(cong) 小跟隨祖父學章丘梆子,癡迷上了那一方戲台,小時候,村裏會(hui) 唱戲的有上百人。長大後,於(yu) 亮興(xing) 離家打拚,那些古老熟悉的梆腔也逐漸遠去,村裏出去的人越來越多,會(hui) 唱的人越來越少。
2011年,於(yu) 亮興(xing) 決(jue) 定回鄉(xiang) ,承擔起傳(chuan) 承的重任,他唱戲、傳(chuan) 戲,成立劇團。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承發展,2019年起,石匣村籌建了章丘梆子戲曲博物館,將章丘梆子的曆史起源、傳(chuan) 承發展、珍貴戲服冠飾及本土戲劇名人信息等進行展陳;於(yu) 亮興(xing) 等人整理章丘梆子的劇本,如今已經有40多出戲集結成冊(ce) ,並通過藝術演出宣傳(chuan) 這一古老戲曲。
2019年起,於(yu) 亮興(xing) 等人還不斷嚐試將章丘梆子與(yu) 旅遊相結合,開啟舉(ju) 辦“過半年民俗節”“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戲劇節”等活動,打出了“看大戲、吃伏羊、過半年”的文化名片,曾與(yu)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hui) 共同打造過半年活動,邀請評書(shu) 表演藝術家劉蘭(lan) 芳等業(ye) 內(nei) “大咖”前來助陣,幾年來持續吸引遊客十餘(yu) 萬(wan) 人。
鄒德江參加完節目後,回憶起在石匣村的學戲經曆依然十分感慨:“學習(xi) 過程中我們(men) 真正體(ti) 會(hui) 到了‘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的艱辛努力。章丘梆子劇團的於(yu) 團長在外做生意很成功,但依然決(jue) 定傳(chuan) 承非遺戲曲文化,這些年輕人都是懷著夢想,一點一點地實幹出來的。”
目前,《在希望的田野上》播出過半,節目用鏡頭記錄濟南市章丘區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道路上的人物和故事,用光影呈現真實的細節角落,通過劇綜聯動的形式,將章丘的特色產(chan) 業(ye) 、非遺項目、人文景觀和風土人情徐徐展開,觀眾(zhong) 紛紛點讚。
章丘梆子不是第一項出現在節目中的非遺項目,此前,章丘鐵匠習(xi) 俗、龍山黑陶等非遺項目都曾在《在希望的田野上》驚豔亮相。節目角度獨特,不隻將鏡頭對準非遺人高超的技能展示,更注重講述非遺項目的變遷與(yu) 非遺傳(chuan) 承人的生活情況,這種呈現方式給了觀眾(zhong) 更加輕鬆的體(ti) 驗,傳(chuan) 達出濃濃的情感內(nei) 涵,讓非遺文化更接地氣、更加鮮活地走進人們(men) 的視野。
齊魯晚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