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球員的不了情:2萬餘件藏品展現足球文化
中新網福州12月19日電 (彭莉芳)深夜時分,2022卡塔爾世界杯的最後一場比賽如火如荼展開,已掛靴幾十年的75歲福州足球運動員陳華棣,在自家“足球博物館”內(nei) ,熬夜觀看阿根廷隊與(yu) 法國隊的強強對決(jue) 。
足球博物館地處福州市倉(cang) 山區東(dong) 升路17號,前身是他經營的印刷廠。他曾經紅火事業(ye) 的證明——印刷設備與(yu) 材料,如今已搖身變為(wei) 博物館館藏的一部分。
房子內(nei) 擺放更多的,是他花了幾十年時間,從(cong) 全國各地淘來的2萬(wan) 餘(yu) 件與(yu) 足球相關(guan) 的藏品。
館中藏有各年代各國家的足球宣傳(chuan) 畫、足球賽門票、足球像章、球賽秩序冊(ce) 等。對此,陳華棣如數家珍:1930年在烏(wu) 拉圭舉(ju) 辦的第一屆世界杯宣傳(chuan) 畫、在福州申辦1995年全國元老足球邀請賽的複函、1996年國奧球員出征前與(yu) 烏(wu) 茲(zi) 別克斯坦隊在福州踢對抗賽的影像資料、2001年世界杯預選賽亞(ya) 洲區決(jue) 賽中國沈陽賽區的樣票、新世紀以來球星海報合集……
在陳華棣看來,這些藏品或多或少留存下中國足球發展的軌跡,得以珍藏是他的幸運。
陳華棣與(yu) 足球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小時候家門口的馬球場。1947年,陳華棣出生在福州市倉(cang) 山區。20世紀50年代,他家門口的跑馬場,是那時全市足球運動員的比賽及訓練場。他總被運動場上足球運動員奔跑的身影所吸引,但礙於(yu) 年齡,上不了場又玩心重的他,經常約上同學,在家附近割完稻子的田埂上踢球。
“那時候足球氛圍很棒!”陳華棣笑說,他的第一件足球藏品,大概就是他和同學在田裏踢球時一起手工繪製的“球衣”。“一件白背心,背後畫了一隻海鷗。”讓陳華棣遺憾的是,“球衣”已經找不到了。
小學六年級,陳華棣被保送進有“福州足球搖籃”之稱的福州九中,開始馳騁綠茵場。從(cong) 中學開始,他先後加入市隊、省隊,代表家鄉(xiang) 在全國踢比賽。職業(ye) 足球運動員的生涯本就短暫。改革開放那會(hui) 兒(er) ,掛靴的陳華棣辦起了印刷廠。
紅火的事業(ye) 讓陳華棣手裏攢了些積蓄。他重拾足球夢,開始謀劃為(wei) 足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0世紀90年代,他多方奔走、呼籲,力促福州成立福建全省第一所足球學校。他還推動開辦了鼓山文武足球學校,組建東(dong) 升足球俱樂(le) 部,為(wei) 福州市培養(yang) 了不少足球人才。
鮮為(wei) 人知的是,中烏(wu) 國奧福州友誼賽、全國足球元老賽等重要賽事在福州的申辦,都離不開陳華棣的發起和推動。曾連續四屆當選福州市足協主席,正是福州足球人對他的肯定。
陳華棣認為(wei) ,推廣足球運動的同時,還要傳(chuan) 播足球文化。於(yu) 是,他萌生了建足球博物館的想法。文獻史料、老舊報紙、簽名球衣……隻要是貨真價(jia) 實,陳華棣無論花多少錢都會(hui) 設法買(mai) 來。前後數十年,陳華棣為(wei) 足球博物館投入數百萬(wan) 元。
陳華棣說,足球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拚搏和團結,他希望通過收藏品來展現足球精神和足球文化,促進福州乃至福建體(ti) 育收藏文化事業(ye) 交流與(yu) 發展。
最近,陳華棣有了新身份。兼任東(dong) 升村幼兒(er) 園足球老師的他,每周固定給孩子們(men) 普及足球知識。“從(cong) 小帶起,我們(men) 整個(ge) 中國足球才有希望。”一如幾十年前逐步放下手中印刷事業(ye) 、全身心投入足球收藏一樣,離開足球場的陳華棣更換賽道,隻為(wei) 續寫(xie) 與(yu) 綠茵場的緣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