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力源自關注社會的能力
創作力源自關(guan) 注社會(hui) 的能力(新語·讓好聲音成為(wei) 最強音)
奚美娟
電影不是一個(ge) 人能完成的工作,但又是極具個(ge) 人風格的藝術——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時我曾這樣說。獲獎對我來說具有雙重意義(yi) ,既是來自業(ye) 內(nei) 的專(zhuan) 業(ye) 認可,也是對近年來電影工作者初心不改、始終堅守在這方藝術天地裏的尊重與(yu) 肯定。
《媽媽!》這部電影很特別,我在影片中飾演一名60多歲、患了阿爾茨海默病的“女兒(er) ”。這個(ge) 角色,是我從(cong) 業(ye) 數十年最豐(feng) 富、最複雜的一次表演藝術實踐。“女兒(er) ”早、中、晚期病情演變過程的“接口”是什麽(me) ?在清醒和失憶之間被動遊走的狀態如何呈現?作為(wei) 演員,我必須去靠近,也有強烈願望去探索這個(ge) 特殊的領域。《媽媽!》開拍之前,我看了一些相關(guan) 題材的電影作品,閱讀了醫學書(shu) 籍、資料,一步步觸碰到這個(ge) 角色有形或無形的輪廓。小半年的時間裏,人物與(yu) 我如影隨形。
直麵生活,是塑造人物的關(guan) 鍵。藝術不是簡單地複製生活,藝術家要不斷地把自己對生活的認知和理解,潛移默化地演繹到角色身上去。作為(wei) 一名演員,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ge) 有心人,而不是等有了一個(ge) 具體(ti) 拍攝項目才去尋找生活中的例子。不斷回望、反思,這是我經常告誡和提醒自己的。
近年來,我參演了許多現實題材影視劇,包括《媽媽!》《功勳》《在一起》《突圍》等。現實主義(yi) 題材的優(you) 勢在於(yu) 當下,社會(hui) 發生的事件借由文藝的載體(ti) ,讓人們(men) 得以快速感知和觸摸。創作難度在於(yu) ,現實主義(yi) 題材裏更容不得沙子,因為(wei) 演員飾演的人物、劇中講述的故事,可能就發生在每個(ge) 人身邊,作品的好與(yu) 差、人物塑造得像與(yu) 不像,觀眾(zhong) 一目了然。
沒有一個(ge) 角色是雷同的,塑造好角色,演員也在這個(ge) 過程中得到更多滋養(yang) 。我參演的黃河治理主題曆史傳(chuan) 奇劇《天下長河》前不久在芒果TV播出,在劇中我飾演孝莊太後。有時候,你必須從(cong) 正反兩(liang) 麵去揣摩角色,這樣塑造出來的角色就更豐(feng) 富、飽滿,有血有肉,觀眾(zhong) 就不會(hui) 認為(wei) 演員是在簡單地表達人物。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近年來,主旋律影視作品將大量鏡頭對準了普通人,無論《媽媽!》中的馮(feng) 濟真、《在一起》中的張敏華,還是《突圍》中的程端陽,我飾演了許多小人物,但她們(men) 都是最接地氣的人民群眾(zhong) 的一部分。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很平凡,但傳(chuan) 遞的內(nei) 涵與(yu) 價(jia) 值並不微小。關(guan) 切普通人的共情,傳(chuan) 遞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的重要方麵。
對於(yu) 工作在藝術創作一線的文藝工作者來說,無論編劇、導演,還是演員,飽滿鮮活的創作力,就是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創作力來自何處?藝術創作不以年齡為(wei) 分界,而是源自對日常生活的敏銳感知,對所處社會(hui) 始終關(guan) 注的能力,以及紮實的專(zhuan) 業(ye) 基本功。我想,創作的原動力應該就來自於(yu) 此。
(作者為(wei)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一級演員,本報記者陳圓圓采訪整理)
《人民日報》( 2022年12月19日 第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