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深刻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一
實現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偉(wei) 大創舉(ju) (思想縱橫)
——深刻理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一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yu) 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進行了概括,其中之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yi) 多人口整體(ti) 邁進現代化社會(hui) ,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複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wei) 大的。”人口規模巨大就是這種難、這種偉(wei) 大的一個(ge) 重要體(ti) 現。人口越多,就業(ye) 、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壓力就越大,這也給實現現代化所需要的要素保障等帶來巨大壓力。迄今為(wei) 止,全球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不超過30個(ge) 、總人口不超過10億(yi) 人。我國在14億(yi) 多人口規模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這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這也意味著我們(men) 必然要承受其他國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種壓力和嚴(yan) 峻挑戰。同時,這將徹底改寫(xie) 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曆史上具有深遠意義(yi) 。
經過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men) 實現了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麵建成了小康社會(hui) ,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問題。但也要清醒看到,由於(yu) 人口眾(zhong) 多,我國發展麵臨(lin) 的環境壓力較大、資源約束較緊。比如,2017年,我國耕地保有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麵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2019年,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約為(wei) 世界平均水平的1/4;油氣、鐵、銅等大宗礦產(chan) 人均儲(chu) 量遠低於(yu) 世界平均水平。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我國實現現代化,必然要走出一條不同於(yu) 西方國家的道路。
人多又有人多的好處。今天的中國,有14億(yi) 多人口、9億(yi) 多勞動力、1.7億(yi) 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zhuan) 業(ye) 技能的人才。同時,中國還是一個(ge) 人均GDP超1.2萬(wan) 美元、中等收入群體(ti) 規模超4億(yi) 人、市場主體(ti) 總數超1.5億(yi) 戶的大國。人口規模巨大可以創造巨大人口紅利,支撐勞動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產(chan) 業(ye) 發展,形成超大規模市場和超大規模經濟體(ti) 。這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zhong) 多,要想發展振興(xing) ,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國情、走自己的路。”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我們(men)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我們(men) 黨(dang)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心骨和領航者,具有強大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zhong) 組織力、社會(hui) 號召力,能夠凝聚起億(yi) 萬(wan) 人民團結奮鬥的磅礴偉(wei) 力,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勢。我們(men) 黨(dang)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一切為(wei)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體(ti) 人民共同參與(yu) 現代化過程、共享現代化成果,逐步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我國這樣一個(ge) 14億(yi) 人口的國家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這是多麽(me) 偉(wei) 大、多麽(me) 不易!”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wei) 大而艱巨的事業(ye) ,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我們(men) 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從(cong) 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jue) 策、辦事情,始終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隻要我們(men) 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作出的決(jue) 策部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就一定能夠以14億(yi) 多人口的體(ti) 量進入現代化行列,實現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偉(wei) 大創舉(ju) 。(人民日報 鄢一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