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牽手數字化,敦煌文物走向世界

發布時間:2022-12-23 10:06: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頡滿斌

  “來自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敦煌藏經洞文獻的6500餘(yu) 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通過素材庫向全球開放,為(wei) 學者、文化愛好者以及藝術創意者打造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平台,實現文化資源的安全高效流動。”近日,在國家文物局“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指導下,敦煌研究院與(yu) 騰訊集團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ge) 基於(yu) 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chan) 開放共享平台“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正式上線,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了敦煌文化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敦煌石窟是集建築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於(yu) 一身的文化藝術寶庫,其曆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nei) 涵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探索文化遺產(chan) 數字新模式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介紹說:“敦煌研究院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數字敦煌’的探索實踐,運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形成了數字化攝影采集、洞窟三維重建、洞窟全景漫遊節目等海量數字化資源,這些資源已成為(wei) 數字化時代實現文化再發展、藝術再創造的寶貴源泉。

  蘇伯民說,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發展方興(xing) 未艾,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注入了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今年6月,敦煌研究院與(yu) 騰訊集團攜手成立了“數字敦煌×騰訊互娛 文化遺產(chan) 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旨在推動文化與(yu) 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文化遺產(chan) 數字創新創意新模式。

  騰訊集團市場與(yu) 公關(guan) 副總裁李航表示,文博行業(ye) 一直存在數字資源合規、高效分享的需求,這也是讓文物“活”起來的關(guan) 鍵。特別是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出,鼓勵建設基於(yu) 區塊鏈技術的版權保護平台。這是一個(ge) 高難度、複雜的工程,要用到多種技術能力。騰訊和敦煌研究院戰略合作已經走過五年,雙方在運用數字科技助力敦煌數字化上有許多的嚐試。

  實現文物數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李航介紹,素材庫包括來自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敦煌藏經洞文獻的6500餘(yu) 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用戶除瀏覽外,還可通過選擇用途進行不同規格的下載、使用。素材庫同時還開通了“共創”模塊。創作者可以下載素材庫的數字資源,進行二次創作,二次創作之後上傳(chuan) 到平台,經過敦煌研究院審核、確認,成為(wei) “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的數字資源,開放對外授權。隨著素材庫內(nei) 容及授權場景的逐步豐(feng) 富和完善,未來,素材庫還可以探索更多類型的商業(ye) 化合作,讓授權資源庫實現更大的社會(hui) 價(jia) 值與(yu) 商業(ye) 價(jia) 值,構建起基於(yu) 數字化創意的文化遺產(chan) 可持續發展機製。

  “此外,素材庫集成了以騰訊區塊鏈為(wei) 代表的多種先進技術和產(chan) 品能力。”李航說,素材的原創證明和相關(guan) 的授權、支付、下載等證據信息實時上鏈存證,每一例素材的授權使用均可查證,同時他們(men) 引入了騰訊金融科技、騰訊雲(yun) 慧眼人臉核身認證及騰訊電子簽約技術將保障客戶簽約流程安全。

  在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羅靜看來,“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以開放、共創、共享的模式實現了文物數字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這是文博領域內(nei) 一次全新的探索與(yu) 實踐,為(wei) 行業(ye) 盤活文物數字資源,促進共享利用提供了經驗和示範。

  走出文化遺產(chan) 發展創新傳(chuan) 承新路

  素材庫是怎麽(me) 發揮作用的,最終要達到什麽(me) 效果?李航說,素材庫致力於(yu) 實現文化資源獲取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確保文化傳(chuan) 播內(nei) 容的準確性、推動文博數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素材庫涵蓋了21類壁畫專(zhuan) 題6500餘(yu) 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內(nei) 容豐(feng) 富、架構清晰,讓不同用戶可以在平台內(nei) 自由瀏覽,並根據需求獲取相關(guan) 資源,為(wei) 敦煌研究學者和文化愛好者打造敦煌文化共享平台,打通文化傳(chuan) 播鏈條,實現文化資源的安全高效流動。

  開放素材庫裏的素材都來自敦煌研究院多年積累的莫高窟和一院六地的數字化采集和研究成果,每一份高清圖像都是源於(yu) 石窟遺產(chan) 地的第一手資料,並且都會(hui) 備注相應的學術介紹說明,這就避免了文物素材的“不會(hui) 用”“誤用”“濫用”,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yi) 。

  開放素材庫也是推動文博數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可持續發展需要大眾(zhong) 更廣泛地參與(yu) ,需要與(yu) 當代社會(hui) 文化更多結合。開放素材庫為(wei) 社會(hui) 大眾(zhong) 提供了官方授權的渠道,也開放了共創的模塊,讓更多人可以參與(yu) 其中,共建共享,讓敦煌文化被賦予新的活力。

  此外,在國際傳(chuan) 播方麵,素材庫麵向全球用戶開放,實現了全球資源共享,國外的敦煌研究學者、文化愛好者也可以輕鬆便捷地獲得豐(feng) 富的敦煌素材資料,這進一步促進了敦煌文化在國際範圍內(nei) 的推廣和弘揚。“作為(wei) 全球首個(ge) 基於(yu) 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chan) 開放共創平台,素材庫產(chan) 品本身就是文博行業(ye) 的一次具有突破性的創新探索,運用現代化數字技術來保護和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這在國際文保領域也是具有前沿性和示範性的。”蘇伯民說。

  談及未來,蘇伯民說:“期待‘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的上線,以平台匯合作之力、聚創新之勢、謀共享之福,真正實現傳(chuan) 統文化、數字技術和廣大用戶的互聯互通,讓敦煌文物數字化成果廣泛惠及社會(hui) 。敦煌研究院將與(yu) 社會(hui) 各界一起,不斷豐(feng) 富素材庫內(nei) 容,走出一條文化遺產(chan) 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傳(chuan) 承路。”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