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地生態安全屏障骨幹體係基本建成 山地災害減災成效顯著
中新網北京1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yu) 環境研究所編製的《中國山地研究與(yu) 山區發展報告》27日在北京正式發布,該報告顯示,中國山地生態安全屏障骨幹體(ti) 係基本建成,植被覆蓋率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值。同時,中國山地災害減災成效顯著,災害損失大幅降低。
《中國山地研究與(yu) 山區發展報告》稱,中國是世界山地大國,廣義(yi) 山地麵積占國土麵積的三分之二,山地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ti) 、自然資源的重要蘊藏區、生物多樣性的寶庫。山區是以山地為(wei) 依托、人與(yu) 自然相互作用的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多民族的共同家園、現代化建設的潛力區。但中國特有的階梯地貌格局造成了地表物質穩定性差、生態環境脆弱、山地災害頻發,加上人類活動對生態係統的幹擾,導致山區成為(wei) 地形上的高地、經濟上的低穀,是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難點區。該報告基於(yu) 長期研究、監測和遙感數據分析,對中國山地保護和山區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係統總結,研究闡釋山區生態環境變化、山地災害防治與(yu) 山區發展成效。
——中國山地生態環境總體(ti) 狀況。一是中國山地生態安全屏障骨幹體(ti) 係基本建成,植被覆蓋率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值。中國已構建以青藏高原、長江黃河上遊、東(dong) 北森林帶和南方丘陵山區為(wei) 骨幹的山地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生態係統結構穩定向好。近十年來,山地林草植被覆蓋率增加8.2%,山地綠色覆蓋指數均值達到82.1%。山地生態係統的年水源涵養(yang) 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量占全國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總量的85%以上,山地生態屏障保護了平原低地廣袤的農(nong) 田城鎮,支撐了江河流域中下遊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是中國以山地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建設成績斐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治理能力全麵提升。中國山區涵蓋78%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極重要區、83%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近十年來,山區自然保護地麵積增長了14.4%,達117.6萬(wan) 平方公裏,占全國自然保護地總麵積的65.3%;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治理能力全麵提升。
三是中國山地水資源保障能力提升,水土流失防治卓有成效。近十年來,中國山地水資源總量平均增加4.5%。國家持續加大水利工程投入,長江上遊、黃河上遊、淮河和珠江上遊的水庫平均庫容調蓄係數達到55.5%,工程性水資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水土流失麵積減少27.5萬(wan) 平方公裏,山區土壤年侵蝕量減少27%,呈現水土流失麵積和強度“雙下降”態勢,主要江河泥沙含量減少44%以上,山區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製。
——中國山地災害防治總體(ti) 態勢。一是中國山地災害減災成效顯著,災害損失大幅降低。近十年來,國家持續加大防災減災投入,防災減災成效顯著。山地災害風險等級中度及以上麵積由2012年的519萬(wan) 平方公裏減至2022年的154萬(wan) 平方公裏,減少70.3%。山地災害數量和造成的傷(shang) 亡人數呈顯著下降趨勢,“十三五”期間山地災害造成的人員傷(shang) 亡比“十一五”減少了77.4%。
二是中國山地災害工程防治技術顯著提高,支撐了國家重大工程安全。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排險等山地災害防治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構建了山區線性工程(鐵路、公路、輸油輸氣管道等)、山區城鎮、水電工程、邊境口岸等山地災害防治技術體(ti) 係與(yu) 模式,在川藏公路、中尼公路、成昆鐵路、西氣東(dong) 輸等重大交通和能源工程,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等大型水電工程的防災減災中得到廣泛應用,為(wei) 國家重大工程安全提供關(guan) 鍵科技支撐。
——中國山區發展成就。一是山區脫貧攻堅取得曆史性勝利,實現全麵小康的根本性變化。2013年以來,中國689個(ge) 山區國家級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960多萬(wan) 山區人民通過異地搬遷實現小康夢想,14個(ge) 集中連片特困山區農(nong) 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wan) 元,增幅超過110%。2019年山區縣 GDP達到33.07萬(wan) 億(yi) 元,較2012年增長85%。
二是中國山區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生產(chan) 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提升。近十年來,中國山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整體(ti) 麵貌發生曆史性巨變。鐵路通車裏程增長1.5倍,公路實現全部縣城和99%鄉(xiang) 村通達,40座山區機場投入運營,四通八達的立體(ti) 交通網絡使廣袤山區天塹變通途;國家農(nong) 網供電覆蓋率從(cong) 70%提高到99%,家用電器進入千家萬(wan) 戶;山區通訊飛速發展,光纖和4G網絡通達的鄉(xiang) 鎮從(cong) 50%增長到98%,進入現代信息社會(hui) 。
三是中國山區產(chan) 業(ye) 結構顯著優(you) 化,現代化進程穩步推進。近十年來,中國山區產(chan) 業(ye) 結構更趨優(you) 化、主導產(chan) 業(ye) 全麵提升。東(dong) 部、中部和西部山區縣的第一產(chan) 業(ye) 比重下降、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大幅提升,產(chan) 業(ye) 結構由傳(chuan) 統的“一二三”轉變為(wei) “三二一”,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平均達45.9%,山區產(chan) 業(ye) 結構得到顯著優(you) 化。山區平均現代化率達到63.4%(其中基礎設施、生產(chan) 方式、社會(hui) 服務、製度文化的現代化率分別為(wei) 46.1%、71.2%、74.7%、72.5%),為(wei) 2049年全麵實現山區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山地保護與(yu) 山區發展建議。一是進一步築牢中國山地生態安全屏障,鞏固生態環境保護與(yu) 建設成果。建議完善保障山區生態工程投入機製,加強37個(ge) 山地亞(ya) 區的生態保護與(yu) 建設,整體(ti) 提升山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使中國山區成為(wei) 生態安全的穩固屏障,持續支撐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
二是進一步加強山地生態環境與(yu) 災害防控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圍繞全球氣候變化與(yu) 山地生態係統的響應機理與(yu) 過程,開展氣候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評估,特別是對北方和高原地區生態係統的影響,提出應對策略;對標國家防災減災救災的重大需求,破解山地災害風險精準防控與(yu) 工程安全防護科技難題,進一步完善山地鏈生災害的風險防控與(yu) 重大工程安全防護理論與(yu) 技術體(ti) 係,全麵提升中國防災減災救災綜合能力。全麵揭示中國江河泥沙大幅度降低的生態環境效應和對水電工程的影響,保持江河水沙關(guan) 係平衡,保障河流健康、永續利用。
三是推進“中國式山區現代化建設”。首先,開展中國山區現代化綜合考察。全麵考察中國山區的基礎條件及發展現狀,評估中國6個(ge) 山地大區和37個(ge) 山地亞(ya) 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現代化潛力”,研究山區現代化建設途徑與(yu) 模式,編製中國山區現代化建設規劃,為(wei) 國家決(jue) 策提供科學依據。其次,部署中國山區現代化發展戰略。圍繞山區現代化建設總體(ti) 目標,培育壯大山區現代化的經濟及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基礎設施體(ti) 係、社會(hui) 服務與(yu) 治理體(ti) 係、製度文化體(ti) 係。按照不同山區差異化發展模式,到2035年“胡煥庸線”以東(dong) 的山區基本實現現代化,“胡煥庸線”以西的山區“補短板、打基礎”;到本世紀中葉,“胡煥庸線”以東(dong) 的山區全麵實現現代化,“胡煥庸線”以西的山區基本實現現代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