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2022年終盤點:這一年,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發布時間:2022-12-28 10:48:00來源: 科技日報

  這一年,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本報記者 李 禾

  2022年是極為(wei) 重要的一年,是我國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一年。全國空氣質量指標在曆史性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一階段過渡值後,空氣質量繼續好轉,藍天白雲(yun) 不再是“稀缺品”;1—9月,3641個(ge) 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麵中,水質優(you) 良斷麵比例為(wei) 86.3%,同比上升4.5個(ge) 百分點,地級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體(ti) 基本得到消除;生物多樣性保護步入新時代,自然保護地麵積占全國陸域國土麵積的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得到恢複……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在中國大地生動展現,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建設人海和諧美麗(li) 海灣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按“時間表”“路線圖”逐項推進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麵積相當於(yu) 陸地麵積的三分之一。作為(wei) “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頂層設計,《“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1月正式發布,保護工作製定了“任務書(shu) ”“時間表”和“路線圖”,各項保護措施逐步實施。

  “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美麗(li) 海灣建設作為(wei) 工作主線,在全國劃定283個(ge) 海灣(灣區),“一灣一策”精準部署了每個(ge) 海灣的重點任務措施,梯次推進“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美麗(li) 海灣建設,形成國家、省、市、海灣上下貫通、分級治理的工作格局。

  在海域綜合治理方麵,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等三大重點海域啟動汙染防治攻堅戰,8個(ge) 相關(guan) 沿海省(市)和“2+24”沿海城市都已行動起來。生態環境部組織近百名專(zhuan) 家成立駐點技術幫扶工作組,赴沿海地市一線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ti) 穩中趨好。《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海水水質整體(ti) 持續向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麵積占管轄海域麵積的97.7%,同比上升0.9個(ge) 百分點;監測的典型海洋生態係統均處於(yu) 健康或亞(ya) 健康狀態,已基本消除“不健康”狀態;全國近30%的近岸海域、37%的大陸岸線均已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範圍,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多個(ge) 典型海洋生態係統得到有效保護。

  汙染防治攻堅戰向縱深推進

  新汙染物治理成為(wei) “十四五”生態環保工作重點

  新汙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或人體(ti) 健康存在較大風險。目前,國內(nei) 外廣泛關(guan) 注的新汙染物主要包括國際公約管控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內(nei) 分泌幹擾物、抗生素等。

  生態環境部固體(ti) 廢物與(yu) 化學品司司長任勇說,開展新汙染物治理是汙染防治攻堅戰向縱深推進的必然結果,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內(nei) 在要求。治理的總體(ti) 思路概括為(wei) “篩、評、控”和“禁、減、治”。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汙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對新汙染物治理工作進行全麵部署。《新汙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完成高關(guan) 注、高產(chan) (用)量的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篩查,完成一批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對重點管控新汙染物實施禁止、限製、限排等環境風險管控措施;新汙染物治理能力明顯增強等。

  當前,黑龍江、陝西和廣西等13省(區市)提出了各自的新汙染物治理規劃時間表、任務線。生態環境部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方麵開展了多項工作,為(wei) 新汙染物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中包括修訂《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辦法》,加強源頭準入管理,防範具有不合理環境風險的新化學物質進入經濟社會(hui) 活動和生態環境;開展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印發兩(liang) 批《優(you) 先控製化學品名錄》,列入共計40種類應優(you) 先管控的化學物質;在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行動中,已淘汰了20種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水土流失麵積、強度“雙下降”

  濁水荒山蛻變成綠水青山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yan) 重的國家之一,通過對生產(chan) 建設項目進行監督指導,落實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開展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等工作,當前,我國水土流失持續呈現麵積和強度“雙下降”、水蝕風蝕“雙減少”趨勢。

  水利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水土流失麵積267.42萬(wan) 平方公裏,比2011年下降27.49萬(wan) 平方公裏,強烈及以上等級占比下降到18.93%,水土保持率達到72.04%。

  我國還將水土流失治理與(yu) 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能力、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緊密結合。如甘肅定西土豆、江西贛南臍橙、陝北蘋果等特色產(chan) 業(ye) 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得到培育發展。全國累計1000多萬(wan) 名貧困群眾(zhong) 通過水土流失治理受益,年增收約50億(yi) 元。越來越多地區實現了從(cong) 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蛻變。

  黃河上中遊是我國水土流失的重點地區,據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hui) 發布的《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公報(2021年)》,黃河流域累計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麵積25.96萬(wan) 平方公裏。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率從(cong) 1990年的41.49%、2020年的66.94%提高到2021年的67.37%。

  “山上光禿禿,下麵黃水流,年年遭災害,十年九不收”的陝西省米脂縣高西溝村,通過山上緩坡修梯田,溝裏新建淤地壩,荒坡陡處搞綠化等,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78%、林草覆蓋率達70%,生態環境得以恢複,成為(wei) “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ge) 樣板”。

  科技支撐實現“雙碳”目標

  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ti) 係

  科技創新是同時實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的關(guan) 鍵。8月,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9部門印發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統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ju) 措,並提出為(wei)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chu) 備。

  通過實施《方案》,到2025年將實現重點行業(ye) 和領域低碳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到2030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jue) 方案和綜合示範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ti) 係。

  隨著《方案》的出台,各地也紛紛行動起來,建設先進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策源地。四川省提出,到2025年,將布局一批綠色低碳技術領域的創新平台,力爭(zheng) 在清潔能源、晶矽光伏、動力電池和存儲(chu) 等綠色低碳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領域,突破重大關(guan) 鍵技術200項以上,培育重點產(chan) 品100項以上。深圳則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產(chan) 業(ye) 增加值達到1000億(yi) 元。

  在《方案》提出的工業(ye) 流程再造、能源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技術也在不斷突破創新。12月16日,河鋼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企業(ye) 河北張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120萬(wan) 噸氫冶金示範工程一期全線貫通,該工程是全球首例富氫氣體(ti) (焦爐煤氣)零重整豎爐直接還原氫冶金示範工程,鋼鐵由此也從(cong) 傳(chuan) 統“碳冶金”向新型“氫冶金”邁進。

  我國CCUS產(chan) 業(ye) 進入商業(ye) 化運營

  現有規劃和運行中的CCUS項目數量近100個(ge)

  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CCUS)指的是將二氧化碳從(cong) 工業(ye) 、能源生產(chan) 等排放源或空氣中捕集分離,並加以利用或輸送到適宜的場地封存,最終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8月,我國最大的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全產(chan) 業(ye) 鏈示範基地、首個(ge) 百萬(wan) 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wan) 噸級CCUS項目”正式注氣運行,標誌著我國CCUS產(chan) 業(ye) 開始進入成熟的商業(ye) 化運營。

  CCUS被認為(wei) 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guan) 鍵技術。據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7月,我國現有規劃和運行中的CCUS項目數量近100個(ge) ,是去年同期的2倍。此外,國內(nei) 還在布局數量更多、規模更大的CCUS項目。11月,中國石化與(yu) 荷蘭(lan) 皇家殼牌集團、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等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在華東(dong) 地區啟動我國首個(ge) 開放式千萬(wan) 噸級CCUS項目;“十四五”期間,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計劃再建設2個(ge) 百萬(wan) 噸級CCUS示範基地。

  我國CCUS技術發展2019版路線圖預測,到21世紀中葉,CCUS技術的能耗和成本問題將得到根本改善,不僅(jin) 可以推動化石能源高效低碳利用,空氣直接捕集技術和BECCS甚至可以實現負排放。

  確立江河戰略永葆“母親(qin) 河”活力

  推動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孕育滋養(yang) 了5000多年的華夏文明,是我國人口和經濟活動的主要空間載體(ti) ,推進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讓中華民族母親(qin) 河永葆生機活力的重大舉(ju) 措。

  在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政策落地,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長江保護法施行後,長江生態環境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為(wei) 解決(jue) 部分地區環境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等難點和關(guan) 鍵問題,今年9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17個(ge) 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複攻堅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持續深化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水生態係統修複、著力提升水資源保障程度、加快形成綠色發展管控格局四大攻堅任務,以及深入實施工業(ye) 汙染治理,加強磷、塑料汙染綜合治理等28項具體(ti) 工作。《行動方案》明確,到2025年底,長江流域總體(ti) 水質保持優(you) 良,長江經濟帶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以上,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ti) 基本消除等。

  為(wei) 了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安瀾,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高質量發展,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10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十七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黃河保護法。這部法律包括生態保護與(yu) 修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沙調控與(yu) 防洪安全、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等11章,共122條,為(wei)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國為(wei) 守護“地球之腎”貢獻智慧

  “武漢宣言”凝聚各方共識,加強全球濕地保護

  濕地是重要的生態係統,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11月5日至13日,以“珍愛濕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為(wei) 主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在湖北武漢和瑞士日內(nei) 瓦同步舉(ju) 行,這是中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

  我國濕地麵積5635萬(wan) 公頃,位居亞(ya) 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總數超過2200個(ge) 。我國已出台了國家層麵的濕地保護法,28個(ge) 省區市製定了省級濕地保護法規,還規劃將1100萬(wan) 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ti) 係,實行最嚴(yan) 格的保護管理……濕地保護經曆了摸清家底、搶救性保護、全麵保護三個(ge) 階段,形成濕地保護的“中國模式”。截至目前,全球43個(ge) 國際濕地城市中,我國占據13個(ge) ,數量世界第一。

  此次大會(hui) 通過了“武漢宣言”和《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宣言呼籲,各方采取行動,遏製和扭轉全球濕地退化引發的係統性風險。推進濕地保護、修複、管理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立法、執法,為(wei) 評估和維護濕地生態係統服務作出努力;開展濕地及其生態係統服務的自然資產(chan) 評估和核算;采取濕地保護和修複措施,以應對社會(hui) 、經濟和環境挑戰;加強全球濕地保護工作者之間的技術合作和知識共享等。

  各方團結應對氣候變化

  邁出落實《巴黎協定》第一步

  11月6日—2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27)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ju) 行。本次大會(hui) 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shu) 》《巴黎協定》的落實和治理等通過了數十項決(jue) 議。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設立損失與(yu) 損害基金,這一基金將用於(yu) 幫助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和脆弱國家。

  11月11日,中方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shu) 處正式提交了《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報告內(nei) 容包括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新部署、完善政策體(ti) 係和支撐保障、積極參與(yu) 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體(ti) 現了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jue) 心和努力。

  中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今年是《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達成之後的第一年,本次大會(hui) 的主題定為(wei) “落實”,強調各方要兌(dui) 現承諾,這次會(hui) 議也是在落實《巴黎協定》方麵邁出的第一步。

  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有了新藍圖

  保護30%的陸地和海洋,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12月19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15)主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敲響手中木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終獲通過,為(wei) 今後直至20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新藍圖。

  COP15主題為(wei) “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包含兩(liang) 個(ge) 階段會(hui) 議。第一階段會(hui) 議2021年在中國昆明舉(ju) 行;第二階段會(hui) 議於(yu) 2022年12月7日—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

  會(hui) 議通過了約60項決(jue) 定,達成了兼具雄心和務實的“框架”,提出要保護30%的陸地和海洋,在全球環境基金(GEF)下設立生物多樣性基金,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到2025年每年至少200億(yi) 美元,到2030年每年至少300億(yi) 美元;曆史性地決(jue) 定建立遺傳(chuan) 資源數字序列信息(DSI)惠益分享機製,曆史性地描繪了2050年“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等。

  黃潤秋說,達成“框架”是本次大會(hui) 的圓滿終點,更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激動人心的新起點。未來兩(liang) 年,中國將繼續履行好主席國職責,與(yu) 各締約方、利益攸關(guan) 方一道,推動“框架”有效執行,使得到2030年全球生態自然環境變得更加美好,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的趨勢如期得以扭轉,並“惠及全人類”。

  外來入侵物種“黑名單”發布

  強化源頭預防、綜合治理、聯防聯控,提升防治水平

  河南汝州曆時近一個(ge) 月圍捕“怪魚”鱷雀鱔、湖北武漢用鏟車鏟除加拿大一枝黃花,外來物種入侵現象引發廣泛關(guan) 注。12月20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網站發布了六部門組織製定的《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包括草地貪夜蛾、鱷雀鱔、加拿大一枝黃花、紅火蟻、福壽螺等,共計59種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列入《名錄》。

  據《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有71種已經對入侵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實質性危害,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還有219種已入侵多個(ge)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這些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和物種構成威脅。

  數據顯示,每年入侵物種對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2000億(yi) 元。

  除製定《名錄》外,我國還將通過強化源頭預防、綜合治理、聯防聯控等提升外來物種侵害防治水平。其中包括優(you) 化監測站(點)布局,加強重點物種發生區域和入侵高風險區域監測;加強物種防控技術攻關(guan) ,研發綠色防控技術產(chan) 品,探索形成安全高效、經濟可行的綜合治理技術模式等。(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