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二十四節氣 小寒:踏雪尋梅,年味漸濃
小寒:踏雪尋梅,年味漸濃(解碼二十四節氣)
小寒是冬季倒數第二個(ge) 節氣,它的到來意味著一年將近尾聲。小寒一般於(yu) 1月5-7日間交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釋其名曰:“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yun) 。月半則大矣。”在古人看來,寒冷是一個(ge) 不斷積聚的過程,冷氣積久而寒,卻未達極點,是謂“小寒”。冬至之後,冷空氣頻繁南下,各地氣溫持續降低,小寒臨(lin) 近“三九”,民諺有“冷在三九”“小寒一過,出門冰上走”“小寒勝大寒”等說法,可見此時的寒冷程度。
小寒時節,北方大部分地區正值田間歇冬,南方地區也多是從(cong) 事果樹修剪、小麥油菜追施冬肥、蔬菜越冬保暖等工作,農(nong) 事並不忙碌。然而農(nong) 人早已關(guan) 心起來年的收成。人們(men) 常常根據小寒的氣溫、雨水變化預測來年的天氣、農(nong) 事。比如“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當年小寒溫暖,預示來年立春前後有雪,清明雨水增多;“小寒雨蒙蒙,雨水驚蟄凍死秧”,若小寒陰雨,寒冷將持續到來年雨水、驚蟄;此外還有“小寒無雨,小暑必旱”“小寒不寒大寒寒”等。
寒冬臘月,人們(men) 注重飲食、保養(yang) 身體(ti) ,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寒食俗。比如南京人小寒要吃菜飯,取南京特色“矮腳黃”青菜、鹹肉片、香腸片、板鴨丁,再剁生薑粒與(yu) 糯米同煮,味道十分鮮美。廣州人喜歡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糯米飯不光是糯米,得配上炒香的廣州臘味(臘腸、臘肉)、花生、碎白蔥等,吃來有滋有味。江浙一帶有小寒吃花生的習(xi) 俗,花生可以健體(ti) ,當地俗諺說“小寒喜慶長生果”“小寒花生食來年”。以傳(chuan) 統中醫觀點來看,在經曆春、夏、秋三季的消耗後,人體(ti) 氣血偏衰。“三九”最是寒冷,陰邪之氣頗盛,此時合理進補可以抵禦寒氣侵襲,使得來年身體(ti) 強健。小寒食補多講究“溫潤”,即用一些溫熱食物補益身體(ti) ,比如羊肉、雞肉等肉類,核桃仁、大棗、龍眼肉等蔬果。正所謂“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嚴(yan) 寒之中,仍有花信如約而至。宋代女詞人朱淑真有“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的佳句。梅花帶著獨有的暗香,為(wei) 寥落寒冷的天地增添了幾分色彩。梅花自小寒時初綻,探梅尋芳者也日漸增多。梅與(yu) 鬆、竹並稱為(wei) “歲寒三友”,素以傲雪淩霜的高潔之姿得世人稱頌。
陸遊《遊前山》有“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之句。“風信”即“信風”,是應著花期時令吹來的風。一番風來,吹開了應季的花,古人從(cong) 中挑選花期最準確的一種花作為(wei) 這一節候的代表,稱為(wei) “花信風”。明代謝肇淛《五雜俎》雲(yun) :“二十四番花信風者,自小寒至穀雨,凡四月,八氣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風信應之。”古人以五日為(wei) 一候,三候為(wei) 一個(ge) 節氣,每年從(cong) 小寒至來年穀雨,共有八個(ge) 節氣二十四候,每候都有一種花兒(er) 綻蕾開放,於(yu) 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明人王逵《蠡海集》整理了完整的花信風名目,以梅花為(wei) 首,待到楝花開盡,花信風止,綠肥紅瘦的夏季便來臨(lin) 了。
小寒三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梅花高潔,山茶富貴,水仙清雅。水仙多為(wei) 家中水養(yang) ,一球抽三五枝花莖,開四五朵白花,風姿綽約,雅號“淩波仙子”。文震亨《長物誌》說水神馮(feng) 夷服此花八石,由此得名“水仙”。不論是踏雪尋梅,還是在家中觀賞水仙,都為(wei) 小寒增添不少雅韻。
盡管此時寒近極致,但春的氣息也漸漸彌漫開來。進入臘月之後,年味漸濃,人們(men) 開始忙著寫(xie) 春聯、剪窗花、貼年畫、采購年貨等,陸續為(wei) 春節作準備,日子便這般紅火熱鬧起來。
袁 瑾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為(wei)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